文化IP的核心,首先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你想象一下這樣一個情境,你辛辛苦苦寫的小說、開發的程序、拍攝的電影,以及組織人力付出金錢而研發的產品,被他人抄襲盜用且不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時,你欲哭無淚,你該怎么辦?
現在有很多企業想出海,那出海就必須遵守國際條約。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 WPPT)、《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Copyright Treaty,wct)、《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Madrid Agreement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ation of Marks)、《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等。
原創的,才是能被他人認可的。
我實在些說了,當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種“7天教會你寫文案拍視頻”、“流量獲取技巧”、“爆款內容策略”以及“AIGC自媒體運營教程”,都是有問題的,或則者說都是錯誤的。這些方法僅僅關注了如何獲取流量這一點,而且那些對標模仿、抄襲爆款的老套路早已過時。
比如,某部分人通過搬運抄襲來牟利,采用AI爬取別人的勞動成果而生成內容、使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制作一些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原則的內容。平臺不封殺你,封殺誰?許多所謂的副業和賺錢方法,實際上與灰色產業無異,一直在違法的邊緣試探而不自知。如果大家都抱著這樣的心態,成天模仿和抄襲,就不要再進入文化產業這個領域了。還是洗洗睡吧,別湊熱鬧了!
來了解一下WIPO組織吧。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簡稱“WIPO”)作為一個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根據《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于1967年正式成立,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1883年,而中國則在1980年成為該組織的成員國。WIPO中國辦事處成立于2014年7月,設在首都北京,是WIPO在全球設立的7個辦事處之一,其他6個辦事處分別位于巴西、日本、新加坡、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和尼日利亞。
筆者一直很關注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也去過一些大大小小的展會。別給我說哪家出版社、傳媒集團又展示了新的圖書周邊、文具、藝術收藏等文創產品。實際上呢?千篇一律!
我在《開發涼州(武威)的文旅市場,需要文化人還是需要文化商人?》一文中,也說過這個問題。推出的文化作品無人問津的時候,不自己反思一下,反而把責任全部丟給觀眾:“哎呀,這屆觀眾不行!太差了!觀眾的文化素質太低下,無法理解我的作品。你們都不懂,我這才是真正的文化。”
在某些出版社的展臺上,其實就是把一些傳統文化的書籍反反復復的編輯校注。你要真查漏補缺了再出版,我也可以買你一本支持一下嘛!就當是文化消費了。但你只是換了一下裝幀設計,換個開本大小,換個版式字體而開始重印出版,你這不是忽悠我嗎?自己把自己糟蹋,然后說哎呀,市場大環境不好,生意太難啦!然后就是說什么中國人不喜歡讀書,中國人只喜歡待在家里刷短視頻這樣的反智言論。
或則就是賴電商,說電商把自己的生意造沒了。我真不知道文化產業界的某些精英人物,是怎么說出這樣的話來著?是江郎才盡了嗎?
筆者想起武威之前的一禾書城,還有新華書店。幾乎童年的回憶,大部分都和這兩個書店有關聯。書店里面的樓梯上,一到周末就坐滿了愛讀書的小伙伴。那真是讓出版商們的集體狂歡的黃金年代。現在再進書店,好多書還是跟之前一樣。好像書店的選品全部停滯了。
這當然這不能賴書店。比如說一些兒童繪本,內容上一點都不用心。還有一些文創,讓我一度懷疑“文創”到底是什么?憑啥蓋個章,我還要在展會上再掏錢?
每當有人聲稱日本的ACG二次元文化啟蒙了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時,我心中便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不適。回顧被譽為國漫巔峰的《大鬧天宮》,其中孫悟空的形象從最初的構思到最終的定稿,經歷了四次精心設計,才成為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經典IP形象。當今的文化產業,是否有創作者還能秉持這樣精益求精的態度呢?細想一下,全國各地涌現出無數的文旅小鎮,xx不夜城跟風而上,這樣的造勢真的能夠吸引游客的到來嗎?
我想起了“小林漫畫”的作者林帝浣。林帝浣,筆名小林,他的專業是臨床醫學。他并非專業畫家,卻以傳統中國水墨風筆法繪制當代人日常的漫畫在網上廣泛傳播。他的作品以柴米油鹽、喜怒哀樂為主題,風格簡約,文案簡潔,卻總能精準地觸動我們的心弦。當我們看到他的漫畫時,仿佛從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小林漫畫真是“一招鮮,吃遍天。”
繼續說《大鬧天宮》孫悟空吧。那時候的藝術家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這才為我們帶來了《寶蓮燈》《牧笛》《天書奇譚》這般完美的動畫作品。盡管很多人夸贊《貓和老鼠》為湯姆和杰瑞設計了極為豐富的表情,卻鮮有人記得,“美猴王之父”嚴定憲在塑造孫悟空的表情時,同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與心血。
▲“美猴王之父”嚴定憲
▲《貓和老鼠》動畫師Irv Spence
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國的美學曾一度引領了日本動漫業的發展!
中國幅員遼闊,跨越多個緯度,受海洋影響程度各異,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貌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千差萬別,從而形成了全國各地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氣候類型。氣候作為影響物候的關鍵因素,涉及溫度、降水、光照等氣候要素的綜合作用。氣候的多樣性不僅塑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獨特風貌,還為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在中國提供了適宜生長的地方,這使得中國在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方面顯得尤為豐富。
氣候、物產和交通的相互作用,催生了大量的美學作品。 由于多元文化的影響,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傳統中國美學標準”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正是這種豐富燦爛的文化,為中國的文化產業帶來了無限活力!
我再次細細端詳武威博物館的銅奔馬和彩繪漆木鳩,才發現這也是美學作品。是前輩們留給今天的武威人,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我接著看,我看宋徽宗趙佶的《五色鸚鵡圖》(現藏于波士頓美術館)。《文心雕龍·物色》有載:“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哦,這是隨類賦彩。
請觀摩牧溪的《六柿圖》。牧溪,這位南宋時期的禪僧畫家,以其簡潔而自然的畫風名垂千古。自17世紀初葉以來,《六柿圖》便被珍藏在日本京都的大德寺龍光院,并被尊奉為日本的“重要文化財”。
《六柿圖》不僅彰顯了牧溪獨特的藝術風格,更是禪宗美學與中國水墨畫完美融合的杰出典范,蘊含著禪宗的深奧意境。日本美學中的侘寂(Wabi-Sabi)概念,就是直接受到了《六柿圖》等中國宋代畫作的深刻啟發,蛻變而出。
唐代畫家孫位《高逸圖》(又名《竹林七賢圖》殘卷)。孫位本人性情疏放,與七賢精神相通,畫作亦是其自我情懷的投射。
看宋代宮廷畫院李迪的《秋卉草蟲》,昆蟲追逐與逃脫的生死瞬間,扣人心弦。
我又看八大山人(朱耷)的《孤禽圖》。一張翻白眼的小鳥。世界以痛吻我,給他一個白眼又如何?
一代藝術大師齊白石先生在其有生之年曾感慨道:“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縱橫涂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他還有言:“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齊白石的畫作,無疑深受八大山人的啟迪。
中國漫畫之父豐子愷,融合了“國畫”與“漫畫”的精髓。他的作品不僅飽含人間的情味,真實地反映了塵世的疾苦,更在溫情與幽默之間找到了巧妙的平衡,展現出多面的魅力。無論是深沉的思考,還是輕松的笑料,他都能信手拈來,展現了“可鹽可甜”的藝術造詣。
我想起了連環畫小人書,那正是我的閱讀習慣啟蒙讀物。
誰還記得萬籟鳴老師的《猴子撈月》?
1941年,萬籟鳴團隊耗時一年零四個月完成亞洲首部有聲動畫長片《鐵扇公主》。該片在國際上引發轟動,日本動畫大師手冢治蟲因觀看此片而投身動畫行業,并稱萬籟鳴為偶像。
手冢治蟲(1928年11月3日—1989年2月9日),本名手冢治,因熱愛昆蟲而取“治蟲”為筆名,是日本現代動漫的奠基人,被譽為“漫畫之神”“日本動漫之父”。他不僅開創了日本漫畫的敘事范式,還推動了動畫工業的革新,其作品與思想深刻影響了全球動漫產業。
說來也是有趣。前文提到過“小林漫畫”和“日本動漫之父”手冢治蟲一樣,都有非常深厚的醫學背景。手冢治蟲畢業于大阪大學醫學部并獲醫學博士學位,但最終選擇投身漫畫與動畫創作。他的醫學知識為其作品注入了對生命倫理的深刻思考,例如《怪醫黑杰克》,通過外科醫生的醫患故事,反思科技與人性的平衡,成為日本國民級作品。
中國觀眾也許更熟悉《鐵臂阿童木》,這部動漫也算是我的童年記憶之一。
手冢治蟲將萬籟鳴視為偶像,曾親筆繪制了孫悟空與阿童木的“二次元合影”。這種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創意結合,不正是如今備受矚目的IP聯名的早期典范嗎?如今,當我們看到各地文旅項目紛紛推出各種文化IP時,不禁會心一笑:這些看似新穎的策略,其實早已是前輩們曾經探索過的領域,他們為我們奠定了創意融合的基石。
沒錯。慕容洞唐所提出的「涼州學+涼州IP+武威旅游資訊」超級生態位品牌認知,又何況不是對前輩們的致敬?
手冢治蟲引入助手制度與企業化經營,讓產業模式革新,培養了宮崎駿、富野由悠季、寺澤武一等后世大師,構建了日本動漫的“黃金一代”。其中,宮崎駿就對中國的動漫產業癡迷不已。
那個中國動畫的巔峰時代,并不只有《大鬧天宮》這部經典。1957年,隨著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正式成立,中國動畫片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期間,佳作不斷涌現,包括《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牧笛》《小鯉魚跳龍門》《驕傲的將軍》《漁童》以及《孔雀公主》等,層出不窮。
1981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特偉率代表團訪日,攜包括上海美影廠的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在內的16部中國動畫作品在日本多地展映。這一活動引發日本動畫界高度關注,日本動漫雜志《ANIMAGE》為此策劃了“中國動畫專輯”,宮崎駿、高畑勛等日本動畫大師參與了相關座談,并對手冢治蟲與嚴定憲合作創作的漫畫《孫悟空會見阿童木》進行了報道。
有一個年輕人被《小蝌蚪找媽媽》這樣獨特畫風打動了。后來,他還帶著《風之谷》的膠片作為禮物,來中國“朝圣”,希望能與動漫業的同行們進行技術上的探討,他叫宮崎駿。
但很多同行都只是關心的卻是薪酬問題。原畫多少錢一張?動畫多少錢一秒?這種只問利益、不重技藝的態度,讓視藝術高于金錢的宮崎駿大失所望,對此一度陷入沉默……
看著《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海報,我也不禁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當周邊,變成了谷子。小人書,變成了短視頻。連環畫,變成了立體繪本。技術在革新,但內容好像又退步了。我們還能給今天的少年留下哪些優秀的文化作品?我們又如何看待為中國動漫產業努力工作過的前輩?我們又如何給后來者一個交待?難道只能是短視頻?留下無數千篇一律的文旅項目???
有人說,只是幾個紙片人而已,瞎操什么心。對于這類話,我不理解。
實際上,文化產業是受前沿科技關注的藍海市場,是多學科交叉的熱門研究領域。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將美學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為城市居民帶來收入,提供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有人為AIGC歡呼雀躍,卻忽視了“智械為器,人為主”的本質。若沒有堅實的基礎學科知識作為支撐,缺乏終身學習的決心,那么依附于AIGC的人,也不過是社交媒體上眾多營銷號中的一員而已。
慕容洞唐在此大膽預測,未來中國的動漫行業必將迎來洗牌,逐步形成“頭部平臺+精品工作室”并駕齊驅的雙極格局。
如果在今天。還有人在盲目崇拜日本的動漫產業和美國的好萊塢,那我只能認為他根本不了解文化產業。(我是真的希望國漫可以崛起啊!)
日本動漫的確有一些好作品,但也不乏爛作。其中一些熱門IP的續作,也是會被受眾吐槽。
許多作品缺乏《火影忍者》那樣的情懷加成,換了執筆人后粉絲也不買賬,如《博人傳》《數碼寶貝》和《寶可夢》系列。隨著日本動畫產出增多,制作質量和投資力度反而下降,原創TV動畫比例減少,篇幅從半年番變為季番。在無原作支持的前提下,12~13集的篇幅難出佳作,導致原創TV動畫常常成為爛尾的代名詞。
好萊塢也是同樣如此。好萊塢電影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了。米高梅、派拉蒙等這類影視公司曾經可是壟斷電影生產與發行的,觀眾主要通過影院觀看電影。電影院就類似于武威的茶屋一條街一樣,是社交場所。找女朋友約會,下意識就是電影院,這都是好萊塢留給人的思維慣性。
現在的Z世代,還會默認選擇約會去電影院嗎?不會了。Generation Z 可是當前全球消費市場和文化變革的核心力量啊,這代人不會再有“影迷”這個大眾概念了。對電影非常狂熱的人,已經成了一種小眾癖好。你現在如果還能在自己身邊找到一年內在電影院觀影量有40部電影的人,我都算你是電影圈的人。
Z世代處于技術、文化與消費變革的交匯點,其行為模式已經徹底顛覆了傳統商業邏輯。現在的內容行業趨勢是,網飛、愛奇藝、優酷等流媒體平臺以高投入吸引導演、編劇加入,自制電影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好萊塢了,且內容質量也是大有提升。
之前的中國人是沒有“起居室(Living Room)”這個概念的。索尼想賣Switch游戲機給中國人,結果發現中國人沒有“家庭娛樂”的這個營銷場景。現在是有了,但趨勢是“家庭娛樂替代影院”的。
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在家里整個電競房,或者是把“起居室(Living Room)”變成一個家庭娛樂中樞,什么投影儀、無邊框超級電視、PS5/XBOX、智能家居,只要預算夠都是能上就上的。傳統客廳的儀式感已經大大削弱,迎面而來的是生活氣息。
想想在這樣的場景下,電影對現在的小孩來講,還有什么吸引力嗎?不如去線下的商場里面買點二次元谷子,在手機上玩玩PUBG類的“吃雞”游戲、在峽谷里打打排位啥的。
當代的青年更崇拜社交媒體網紅而非傳統明星。
這難道是說文化產業不行了嗎?非也!信息過剩時代下,注意力是唯一的稀缺資源,傳統經濟主導資源(土地、資本)已經被取代了!就如慕容洞唐的這篇文章,我敢肯定閱讀量不會很高。是我創作能力降低了嗎?不是,是我沒有應用新的媒介去表達我的想法。
注意力經濟是數字時代的必然產物,其核心矛盾在于“資源稀缺性”與“信息過剩”的沖突,而未來的產業鏈競爭將圍繞如何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實現注意力價值轉化展開。企業需在創新與倫理間尋找平衡,而消費者則需警惕成為“被收割的注意力資源”。我這樣不辭辛苦寫這樣的長文,也是注意到了這一點。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被短視頻平臺通過算法推薦吸引。
不會文案的設計師不是一個好漫畫家。你看廣告人Tango先生,不僅在廣告領域游刃有余,更以漫畫家、藝術家以及策展人的多重身份,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我之前就提過一句話,UGC內容是品牌化IP化的營銷護城河。如同來武威民勤治沙種樹的志愿者,他們或許并未帶來巨額消費,但實實在在為武威這個城市生產了海量的UGC內容,同時武威也給予了志愿者們豐富的情緒價值,這可以說是城市營銷的典型案例,是一個可持續的友善的良性循環。
我認真觀察了一下,這些關于武威的UGC內容,有幾個顯著特點:創作主體廣泛、內容形式多樣、個性又真實、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且商業價值高。
繼續說知識產權吧,讓我們回顧本文的主題。文化IP,需要有真正有原創力的內容做支撐。涼州IP,亦是如此。
希望中國的動漫產業可以繼續引領時代風尚。希望中國的文旅項目不再互相抄襲。希望夜市小吃街可以擺脫同質化嚴重的營銷困局....
總結:本來是想跟大家聊聊涼州IP怎么做內容,怎么提升“涼州學”這個話題標簽的公共性和可讀性,讓更多人知道「涼州學+涼州IP+武威旅游資訊」這個超級品牌。結果寫著寫著又像是拍長視頻需要的文案腳本了。想想還是發出來了,就當自己磨筆了。也算當是增加了一點UGC內容把!!!
本文作者:慕容洞唐
封面圖片:涼州蓮花山
*注:樂活武威本文部分圖片轉載自網絡,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于傳播更多關于文化IP和文化旅游業的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
本文編輯后記:
一提起涼州,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今的武威市涼州區,然而歷史上的涼州并不單指今天的武威市涼州區,而是特指如今的整個武威。
涼州城就是武威城,涼州即特指武威郡,武威亦稱雍州、涼州、雄州、亮州、豬野、雍涼、蓋臧、姑臧、翅城、赤烏、龍城、神鳥、西涼、屠各、獨孤、休著各、酋涂、浮圖、休屠、大涼、西州、武定、武興、涼城、雍郡、涼郡、蓮花城(狼山城)、七級城、不夜城、金涼州、蓋鳥城、陰山城、臥龍城、三騾城、鳳鳥城、展翅城、雍涼之都、天府之國、金天奧區、文武之都、雍城、俠都、涼都、雍都。《后漢書·光武帝記》注釋:“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
姑臧,先設雍州,后改涼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為涼州,因此稱武威是“雍涼之都”。涼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烏孫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秦為月氏駐牧地。武威郡西漢時始置,隸屬涼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劉徹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在原匈奴休屠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歷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設置為西北的文化、軍事、政治中心。
涼州(武威)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為我國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學和辭曲上中古時期著名的《涼州歌》、《涼州曲》、《涼州詞》、《涼州令》(誤傳為梁州令)、《涼州》、《涼州大遍》、《涼州小遍》、《涼州伎》、《涼州樂舞》就產生在這里,享譽海內外。可以說姑臧涼州對保存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歷史上,武威曾是涼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涼都督府、涼州牧、涼州刺史、涼州大中正、北魏涼州鎮、北魏姑臧鎮、河西節度、涼州總管府、涼州都督府、西涼府、甘肅提督、涼州總兵、涼州鎮守使、涼州府、甘肅巡撫、甘涼道、甘肅總兵、正一品涼州將軍府的政府駐地。
涼州(武威),匈奴時期休屠國國都;西漢宣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桓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北魏時期的涼州鎮(北魏前中期三大鎮,涼州、長安、統萬城)。新朝末期的竇融政權;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隋末時期的大涼;唐末時期的渾末(慕容氏)、溫末(論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紇Hor國;西夏時期的齊國、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歷代中央集權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統領西北地區,統轄西域和藏地:西漢時期,為涼州刺史府;竇融時期,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新朝時期,雍州刺史府;東漢時期的涼州刺史府;曹魏時期的雍涼中都督府、征西大將軍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鎮之首的涼州鎮,涼州鎮都大將、涼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時期的涼州總管府,北周末期的涼州大總管府;唐周時期,涼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區的河西節度府;西夏時期的西經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時期的西涼王(闊端)府;明朝時期,涼州衛府;清朝時期,涼州將軍(正一品),甘肅總督(撤消,正二品),涼州提督(從一品),專城涼州副都統(從一品),涼莊副都統(撤消,從一品),涼州鎮總兵(正二品),甘肅巡撫(從二品),甘肅提督(從一品),涼莊道臺(后甘涼道臺,從三品),甘肅按察使(正三品),甘肅鎮總兵(正二品);涼州府所在。
按照歷史地理學來看:中古時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黃河西岸所有地區,具體分別為:白銀市景泰縣、白銀市平川區、白銀市靖遠縣、白銀市會寧縣部分、蘭州新區、寧夏中衛市、吳忠市部分、蘭州市皋蘭縣、蘭州市永登縣、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縣部分、青海省門源縣、青海東部諸縣,內蒙古阿拉右旗、內蒙古阿拉左旗、內蒙古烏海部分。因武威地處黃河以西,故也被眾多史料典籍稱之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涼文化的發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譽為“雍涼之都”。武威地勢平坦,有著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積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漢代時期涼州就有著“國家番衛,天下要沖”的稱號。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北魏時期,姑臧是北魏的兩大經濟中心之一。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涼州箴(雍州箴)》中說:“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涼州緋色,天下最;涼州畜牧,天下饒。西北首府武威郡,名不虛傳!
涼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有著數不勝數的歷史古跡和歷史名人(西北勝跡、西北勝族)。知名史學家錢穆先生的得意弟子嚴耕望說「涼州賽于長安」,就是說涼州(武威)比長安還要繁華鼎盛。「涼州學」「敦煌學」知名學者齊陳駿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涼州,而涼州的中心,則是武威郡”;齊陳駿先生認為西部文化“是中原漢族的農業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來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體”。
實際上涼州文化是洛陽文化的承續,涼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雖在西漢大放異彩。但縱觀涼州歷史,涼州武力豪族(涼州集團)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的時候,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東漢六大家族,與涼州關系密切,武威竇氏更是舉足輕重,深刻影響著東漢的進程。東漢末至曹魏時期,太尉段熲、太尉賈詡、明元郭皇后、雍涼大都督司馬懿等,都與涼州(武威)有關。
曹魏權臣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炎建立西晉。西晉文化本為魏晉風骨,來自曹魏。西晉繼承了曹魏的文化遺產,而西晉的士大夫階層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內常氏、河東裴氏、陳郡謝氏、安定張氏、武威賈氏、河內司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東魏氏、陳留江氏、廣平陳氏、趙郡李氏、趙郡馮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潁川荀氏、東陽陳氏、滎陽鄭氏、敦煌索氏等為文化核心,這群人仕西晉司馬家,后代因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大多避亂西北前涼姑臧與涼州本地的武威賈氏、武威陰氏等共同治理涼州,開辦學校,故漢文化并沒有在十六國時期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涼。
正是由于這一群人來到西北的核心涼州才有了前涼的盛世。而后,后涼延續了前涼的文化和建筑遺產。而后,南涼繼承北涼、西涼。而后,西涼、北涼亦繼承南涼。而后,北魏攻滅十六國中最后一個政權北涼,亦全盤吸收北涼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鮮卑漢化的過程,涼州移民功不可沒。北魏裂東魏、西魏,此余脈依舊不斷。
東魏變北齊,屬于北魏的正規軍。西魏變北周,屬于北魏的雜牌軍。故文化上,涼州系主要在東魏,但是在北齊和北周時期,涼州文化對他們的影響非常之大。北周北齊歸于隋,隋唐余脈姑臧遺風正就是如此來源。洛陽和涼州的文化接力,讓陳寅恪先生連連驚嘆。十三朝古都洛陽和西北第一城涼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淵源。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