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護儀發出規律滴答聲,手術室的無影燈下,麻醉醫生的工作從術前72小時就已開始。
73歲的陳國忠老人被診斷為胃竇癌,但嚴重的肺氣腫、糖尿病及持續性房顫讓手術風險陡增。
作為麻醉醫生,需要在術前將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8%以下,通過霧化治療將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量)提升至預估值的60%以上,并持續監測動態心電圖以捕捉房顫發作規律。
手術當天,麻醉醫生在建立有創動脈監測時,發現老人橈動脈因糖尿病血管病變出現嚴重鈣化。
改用足背動脈穿刺后,通過Flotrac傳感器持續監測每搏量變異度(SVV),將補液速度精確控制在5ml/kg/h。
當丙泊酚與瑞芬太尼組成的靶控輸注系統開始運行時,老人的BIS值(腦電雙頻指數)穩定維持在45-60的理想麻醉深度區間。
手術進行到胃周淋巴結清掃階段,監護儀突然發出刺耳警報。患者心室率飆升至160次/分,血壓驟降至75/40mmHg。
麻醉醫生立即啟動預設的應急方案:靜脈推注20mg胺碘酮控制心率,同步使用去甲腎上腺素微泵以0.1μg/kg/min的速率提升血壓。
在經食道超聲心動圖監測下,發現患者出現急性右心功能不全,當即調整通氣策略,將PEEP(呼氣末正壓)從8cmH2O降至5cmH2O,并給予10mg呋塞米減輕心臟負荷。
當主刀醫生第三次詢問是否終止手術時,麻醉醫生指著監護儀上新出現的竇性心律波形回應:再給麻醉醫生們十分鐘。
通過快速輸注200ml羥乙基淀粉改善前負荷,聯合小劑量多巴酚丁胺增強心肌收縮力,終于將心臟指數(CI)維持在2.4L/min/m2的安全閾值之上。
術后蘇醒階段,麻醉醫生們采用多模式鎮痛方案:0.2%羅哌卡因腹橫肌平面阻滯聯合帕瑞昔布靜脈注射,將VAS疼痛評分控制在3分以下。
當患者安全返回病房時,家屬們正圍著主刀醫生表達感激,卻無人注意到麻醉記錄單上密密麻麻的生命體征調整記錄。
在醫學界公認的"麻醉醫生保命,外科醫生治病"原則下,麻醉醫生們完成著不為人知的精密計算:從根據肌酐清除率調整順式阿曲庫銨劑量,到通過血氣分析精準糾正電解質紊亂;
從實時調整吸入氧濃度預防氧中毒,到運用血栓彈力圖指導成分輸血。這些隱藏在監護儀曲線背后的醫學決策,往往比手術刀更能決定患者的生死界限。
當醫療劇將聚光燈對準無影燈下的外科操作時,真實的手術室里,麻醉醫生始終是坐在"飛行員席位"上的生命守門人。
麻醉醫生們不需要患者記住監護儀旁那個穿著藍色手術衣的身影,但希望所有人明白:那些平穩的呼吸曲線里,凝結著現代麻醉醫學對生命的極致守護。
請大家理解麻醉,請轉發,謝謝!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