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來襲
各大高校都在研發、創新AI大模型
教學發生了哪些改變?
一起走進校園看一看
四川大學:
在虛擬環境中練習口腔正畸
在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的
智慧實驗室
學生們通過AI互動教學平臺
在虛擬環境中進行高精度的
口腔正畸操作訓練
“我們推出了‘華西口腔智聯大模型’
并整合DeepSeek基座能力
將醫院的海量臨床案例和企業的真實項目
轉化為多元化的口腔醫學教學資源”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
院長韓向龍介紹道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
正畸科副教授段沛沛表示:
“正畸學理論非常復雜
臨床中又要應對千變萬化的患者
學生學不懂、練不會、不敢做
是傳統教學的痛點和難點
現在我們用AI賦能的方式
破解了這個難題”
“AI幫助我們很快熟悉臨床操作
為進入臨床實習充分準備
此外,我也會用AI技術
開展AI項目訓練培訓”
也門留學生阿巴斯分享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利用AI大模型設計大飛機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老師和同學們演示
如何利用AI大模型設計一架大飛機
通過把飛行器的
類型、載荷、速度等設計需求
輸入到設計系統
短短幾分鐘
AI大模型就會根據需求
自動生成設計方案
“這個大模型
把我們大語言模型和工業軟件
進行了結合
能夠完成飛機的概念方案的設計
學生再根據這個方案進一步細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
副院長羅明強說
學生還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
對飛機設計方案進行審查
還可以利用模擬系統
直觀檢驗設計方案
在不同飛行條件下的表現
進一步優化設計
確保每個環節都符合實際應用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石斌分享說:
“具體的設計過程需要我們自己去實施
設計完之后
我們把方案提供給AI
它能夠找出一些
我們可能沒有發現的潛在性的問題
幫助我們解決和規避一些隱患”
同濟大學:
為城市建筑穿上“抗震鎧甲”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
通過AI大模型與工程技術的深度融合
自主研發了地震工程防災人工智能大模型
為城市建筑穿上“抗震鎧甲”
在一堂《結構智能防災》課上
老師演示如何利用AI
快速設計建筑圖紙
并獲取建筑結構信息
再借助地震工程防災AI大模型
來排除可能存在的風險點
學校科研人員通過
整合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
積累的海量數據、工程經驗和核心算法
研發了地震AI大模型
可以實現建筑群地震響應的秒級預測
這項技術突破讓城市防災
從“以天計算”跨入“以秒響應”
對此,同濟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周穎介紹:
“以上海中心為例
它的彈塑性分析模型要計算一周
才能拿到結果
目前經過地震大模型核心算法
1.88秒就可以計算完成”
教學過程中
學生化身“工程醫生”
操控爬壁機器人、機器狗
在多個場景中進行建筑結構安全巡檢
通過視聽覺AI算法
快速識別裂縫、空鼓等結構損傷
并生成安全評估報告
高精度、高效率完成工程診治任務
目前
同濟大學正將地震AI大模型
應用于校園建筑安全評估
未來還將逐步覆蓋上海220萬幢建筑
和其中的3000多幢優秀歷史建筑
真正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保駕護航
復旦大學:
壁畫修復效率提升數百倍
在復旦大學新開設的“AI考古”課堂上
考古學與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師生們
組成了跨學科團隊
破解文物保護的種種難題
這門創新課程涵蓋了AI技術原理
圖像重建、文物數據庫等多個模塊
尤其是專門研發并推出了
一款叫作“馬良”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它就像送給修復專業人員的一只“神筆”
破解了傳統的壁畫修復方式效率低
修復方案單一等問題
僅需1分鐘就能完成對壁畫的數字化修復
而且能智能識別顏色脫落、劃痕等
七大類文物病害
修復精度達到專業美術人員的水平
這款AI大模型還能讓壁畫修復
不再受限于個人經驗
激發修復專業人員更多靈感
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金城表示:
“像這個(壁畫中)小孩臉部
大面積脫落
專業人員受思路的限制
很有可能會下意識
只給出一兩種解決方案
我們的大模型可以一次性給出上
百種不同的可能性組合
去打開思路”
“AI時代給高等教育實際上
帶來很多新的有利條件
學生只要有很好的技能、創新思維
一定會適應未來的各種各樣的職業”
復旦大學人才辦主任黃金輝說道
高校教師如何與AI同行?
大學的課堂上有了AI大模型
是否可以替代老師講課?
高校教師該如何與AI同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金天:“AI不會取代我們每一個人,也不會取代老師,我們需要讓AI賦能課堂教學,使老師從低階性的重復工作中解放出來,使老師能夠更加關注于創新能力、高階能力的培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研究生童遙:“在我們的課堂學習當中,AI只能提供碎片化的知識,而老師很多時候憑借的是多年的授課經驗,以及對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貫通掌握。”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蔣宸:“例如我的課題,研究了如何自動判定患者拍攝頭顱片的位置是否正確,是一款AI輔助性的診斷工具,但最終的臨床決策,仍需要結合患者的個體性差異、患者主訴等進行多方面的權衡和綜合判斷。這種‘有溫度的’知識,包括職業責任感以及動態決策能力,仍然需要導師的言傳身教。在科研方面,比如新型材料開發等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如何提出原創性的問題、突破性的問題,我們仍然需要導師獨特的學術視角和創新思維的碰撞。”
高校人才培養重心發生改變
使用AI大模型
提高了高校的教學效率
解決了一些教學中的痛點難點
在有些方面
AI比人更有優勢
這部分工作就更適合交給AI去做
在這樣的背景下
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會怎樣調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羅明強:“從以前以知識的學習為主,要轉到以知識加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思想上去。在北航的飛機總體設計課程里,我們采用了競爭性團隊設計項目的模式,去鍛煉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 、全局系統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四川大學副校長、口腔疾病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玲:“我們確立了‘數智轉型’思路,積極推進AI技術與醫學教育深度融合,著力自主培養更多適應科技發展的復合型醫學拔尖創新人才。”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教學實驗室主任鄭慶華:“在對學生的價值塑造,以及批判思維、創新能力、協作溝通等能力,特別是面向復雜場景的實踐力的培養,這些才是我們高等教育更要關注的,而這些正是AI無法替代的。”
春天已至,奮斗者行
高校作為科研攻關的前沿陣地
不斷探索,不斷突破
為這些在春日奮斗的科研工作者
來源:微信公眾號“學校共青團”(ID:tzyxxb),綜合整理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