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作為我國高校的“天花板”,是無數學子心目中的最高殿堂,無論是高考還是考研,有多少學子為了沖刺清華夜以繼日的努力,但考試本就是一個優中選優的過程,有人金榜題名,就必然會有人遺憾落榜。
還記得那個“令人絕望的第二名”嗎?清華大學航空發動機研究院今年只招1人,最終入圍復試的名單中,第一名筆試分數425分,且有一科專業課直接滿分,而第二名的筆試成績只有361分,這份復試名單也因為巨大的分差而走紅網絡。
而大家之所以稱他為“令人絕望的第二名”,只因大家想不明白,第一名這樣絕對優異的成績,清華大學有什么理由會不要他??闪钊诉駠u的是,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清華425分的考生出現在了蘭州大學的調劑名單中,這也意味著,那名361分的考生逆襲上岸了,可這樣的結果,真的是逆襲那么簡單嗎?
“清華,你連演都不演了”,只錄取第2名被質疑太水,背景已流出
關注這場考研錄取結果的網友們都無法理解,為什么清華放著425分的考生不要,卻選擇了筆試成績只有361分的選手?在一門專業課滿分的情況下,第二名的成績即便并不差,也會因為巨大的對比顯得“太水”。
甚至有考生質疑“清華,你連演都不演了!”,就算第二名有論文、有專利,也不足以抵消掉這六十多分的分差,再聯想到高校研究生錄取每年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大家也不免開始心疼起第一名——這種只能自認倒霉了,碰上這個對手從報考開始就失敗了,靠480分也沒用!
有好奇的網友去打聽了一下這個逆襲的第二名,才發現他的背景真的不簡單,一篇二作的論文和N篇第三人之后的掛名專利,且只有一篇是已經授權的。外行人肯定覺得第二名科研豐富,但內行人一眼就明白,這些科研經歷水分比較大。
雖然大家都替第一名感到惋惜,但也是無可奈何,即便大家都知道,名這種風氣是不對的,但該水一下的論文和專利還是要水一下,這么優秀的筆試成績卻因為沒有水專利、論文而被淘汰實在可惜,只能祝福他在蘭州大學也能有不錯的發展和資源,彌補落榜清華的遺憾吧。
考研錄取結果的背后,是關于公平與選拔的深度思考,分數差距背后反映了高校選拔標準的多元化?,F如今不少優質名校在選拔人才時,不只看重考試成績,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實驗室經驗、科研能力、專利研發等因素的重要性逐漸顯現。
高校選拔標準的不透明化,埋下了質疑與誤解的隱患
不可否認,這些因素對于讀研生涯來說也非常重要,但倘若只吹捧科研經歷,那必然會催生出更多相似的情況:“水論文、水專利”的低分考生考研上岸,而那些沒有花心思去水這些東西的人,即便筆試分數再高也無緣名校。
種種跡象都表明,研究生階段的培養要求同學們對自己的科研能力要有一定的“提前規劃,”很多應屆生把精力都放在了考試成績上,忽視了科研訓練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殊不知科研生涯的提前規劃,恰恰能成為逆風翻盤的關鍵所在。
但與此同時,這種評價風向的轉變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患,如果高校的選拔標準不能實現透明化,不能讓考生在備考之前就清楚了解錄取時各方面因素的權重的話,不僅會造成更多誤解和質疑,還會誤導考生的備考方向,造成信息差的壁壘。
教育公平需要重新定義,真正的公平不是簡單的分數比較,而是要給每個人展示自己優勢的機會,這需要整個教育體系的共同努力。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