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津鹽商少爺?shù)剿囆g(shù)才子
李叔同打小就顯露出聰慧過人的一面,6歲那年,家里請來私塾先生教他讀書識字。他握著毛筆,臨摹字帖,小小年紀就寫得橫平豎直,詩詞也背得滾瓜爛熟。先生教他《論語》《詩經(jīng)》,他學(xué)得快,記得牢,家里人常夸這孩子將來必有出息。
到了1905年,26歲的李叔同遭遇了人生中第一個沉重打擊——母親王氏去世。那年秋天,他帶著一隊人,護送母親的靈柩從外地回到老宅。靈柩在李宅停放了整整三天,宅子里來吊唁的親朋絡(luò)繹不絕,李叔同身披孝服,跪在靈前守靈,耳邊盡是哭聲和低語。
1906年,喪母的悲痛稍稍平復(fù),李叔同決定遠渡重洋,前往日本求學(xué)。那年秋天,他坐船離開天津,抵達東京后,直接進了東京美術(shù)學(xué)校油畫科。那時的日本正值明治維新后,西方文化涌入,李叔同如魚得水,不僅鉆研畫技,還跑去聽音樂會,看戲劇演出。他租了個小屋,屋里堆滿畫布和樂譜,桌上常擺著幾本西洋藝術(shù)的書,紙頁翻得邊角發(fā)黃。
到了1907年,他和幾個中國留學(xué)生湊在一起,攢了個戲劇團體,取名“春柳社”。這可是中國話劇的頭一遭,史書上都記了一筆。那年冬天,東京街頭寒風(fēng)刺骨,他們排演《茶花女》,李叔同親自上陣,演女主角瑪格麗特。他裹著借來的戲服,薄薄的布料擋不住冷風(fēng),站在簡陋的舞臺上,手勢、臺詞卻拿捏得精準到位。那幾年,他把西洋藝術(shù)的精髓一點點吃透,硬是憑著一腔熱血,把多才多藝的名聲傳回了國內(nèi)。
教書育人時的嚴謹時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李叔同在日本待了五年后,帶著一身西洋藝術(shù)的本領(lǐng)回到了中國。次年,他接到浙江兩級師范學(xué)校的聘書,成了那里的音樂和美術(shù)教師。這所學(xué)校在杭州,學(xué)生多是些準備當老師的年輕人。李叔同到校后,立馬把在東京學(xué)到的東西搬上了講臺。
他開了裸體寫生課,用真人模特教學(xué)生畫人體,這在當時的中國可是新鮮事兒。1912年的某天,他帶著一堆畫架和炭筆走進教室,學(xué)生們圍成一圈,模特站在中間,他親自示范怎么抓比例、畫線條。那幾年,學(xué)校里多了不少西洋畫風(fēng)的作品,學(xué)生們畫的裸體素描還被拿去展覽,轟動一時。
他還教音樂,鋼琴是他最趁手的工具。每次上課,他都搬來一架老式鋼琴,琴鍵有點泛黃,他坐在那兒彈《送別》。那旋律一響起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學(xué)生們跟著唱,教室里滿是和聲。
他教歌時有個習(xí)慣,琴譜旁邊總放著一塊懷表,銀殼子帶鏈子,滴答滴答走得準。他盯著表,時間一到,手就抬起來,課就停,連一分鐘都不拖。學(xué)生豐子愷后來寫書,專門提到這事兒,說李先生的時間觀念跟鐘表一樣精準。
1915年,李叔同又多了一份差事,跑到上海當了《太平洋畫報》的主編。這份畫報是當時上海灘有名的刊物,他接手后,琢磨著怎么讓它更出彩。那時候中國報紙上廣告還很簡單,他就用西洋排版的法子,弄出大標題、小插圖,版面干凈又有氣勢。
他設(shè)計的第一期廣告是給一家洋行做的,畫了個西裝革履的人,手里拿帽子,旁邊配了幾行字,簡潔又有賣點。畫報一出,街頭巷尾都在傳,說這廣告看著就想買東西。后來別的報社也跟著學(xué),中國報刊廣告算是開了個頭。
他在上海那幾年,常跟文化圈的人混在一起,辦講座、寫文章,忙得團團轉(zhuǎn)。可他沒被大城市的花花世界迷住,稿子從來按時交,畫報每期都準點出。這段時間攢下的經(jīng)驗,到他出家時全用上了。他后來說過一句“人生軌跡如明月升沉,五十之歲便見分曉”,這話倒真應(yīng)了他后來的路,前半生忙藝術(shù),后半生修佛法,步步都連得上。
虎跑寺的剃度夜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了頭,正式出家,法號弘一。他剃度前,把這些年攢下的東西收拾了一遍。他收藏了不少印章,都是自己刻的,篆體隸書都有,平時裝在木盒子里,寶貝得不行。那天,他把這些印章打包,托人送去了西泠印社。那地方在杭州西湖邊,是個藏印章的好去處,他讓人把印章封進石壁里,留了個記號。
還有他畫的油畫,幾十幅,都是在日本和回國后畫的,色彩厚重,筆觸有力。他沒留給自己,全送給了北平的國立北平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他送畫時寫了封信,說這些畫留給學(xué)生看,別賣也別丟。東西送完,他換上灰布僧衣,第二天早上剃了頭,從此跟過去一刀兩斷。
出家后,弘一法師把心思全放到了佛法上。他先在浙江待了一陣,1919年跑去講經(jīng)說法,講的是律宗,就是佛教里管戒律的那部分。他講課不含糊,帶著經(jīng)書一條條解釋,僧人們坐底下聽,記了好幾本筆記。后來他去了閩南,1920年代常住廈門南普陀寺。那寺廟靠海,香客多,他在那兒推戒律,說僧人得守規(guī)矩,不能偷懶。
他自己帶頭,穿的衣服就一身灰布袍,洗得發(fā)白也不換新的。吃飯更簡單,一碗素粥配點咸菜,天天如此,連點油腥都不沾。他還常抄經(jīng),用蠅頭小楷寫,一頁紙密密麻麻,得花好幾個鐘頭。那時候他四十多歲,手還穩(wěn)得很,抄出來的經(jīng)卷拿去印,字字清楚。他跟人說過一句:“五十之歲如秋收,倉廩虛實早注定。”
女性晚年的命運,在50歲左右已成‘定局’
弘一法師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女性晚年的命運,在50歲左右已成‘定局’,從此命運走向,是享受還是受苦,一目了然!”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尤其是女性的一生,難免會經(jīng)歷起伏。人生的旅程就像是一條曲折的河流,有時平靜如鏡,有時波濤洶涌。可回顧我們的人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從某個階段開始,有些事情是可以改變的,而有些事情則早已注定。
“50歲已成定局”是什么意思?從某種程度上講,50歲對許多女性來說,確實是人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這個年紀,女性通常已經(jīng)完成了大部分的家庭責(zé)任,孩子長大成人,事業(yè)上也逐漸安穩(wěn)。身體上的一些變化開始顯現(xiàn),健康狀況逐漸不如從前。此時,有些人選擇開始享受生活,放慢步伐,注重自我修養(yǎng)和身心健康,而另一些人則開始感受到體力和精力的雙重壓力,生活也變得更加沉重。
這一階段,女性的角色往往被家庭和社會責(zé)任定義。她們可能會在事業(yè)上取得一些成就,也可能會為了家庭放棄一些個人夢想。到了50歲左右,很多女性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她們的生活節(jié)奏開始變得不同。此時,許多女性開始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是否繼續(xù)追求事業(yè)的成功?是否更多地陪伴家人?是否注重自身的健康?
盡管晚年的命運有很多無法預(yù)料的因素,但我們每個人都能在50歲這個節(jié)點上做出一些關(guān)鍵的決定,影響自己晚年的生活質(zhì)量。女性的命運,往往是在這個年紀開始分化。弘一法師的這番話其實提醒我們,面對年老的到來,女性更需要在早期為未來做好準備。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準備,都是為了在晚年能夠擁有一個相對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晚年閉關(guān)與經(jīng)卷:蠅頭小楷里的堅持
1937年,弘一法師57歲,他帶著一身病痛和滿腹佛法,來到福建永春普濟寺,開始了一場長達572天的閉關(guān)。那是7月的事兒,日本侵華戰(zhàn)爭剛打響,外頭亂成一團,他卻挑了個偏僻的寺廟,把自己關(guān)起來專心寫書。
他這次閉關(guān)的目標是寫《南山律在家備覽》,一部專給在家佛教徒看的律學(xué)書。閉關(guān)那兩年,他不怎么見人,連飯都是寺里的小沙彌送進來,一天兩頓素粥加咸菜,吃完接著寫。
到晚年,他的身體越來越不行,四肢因為疾病開始潰爛,手抖得厲害,可他還是每天抄經(jīng)卷。抄的是《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這些,他用小楷寫,一頁紙得寫好幾小時,抄完拿去印,給信徒發(fā)。
到了1942年,弘一法師的身體徹底垮了,那年年初,他從承天寺搬到泉州溫陵養(yǎng)老院養(yǎng)病。10月,他已經(jīng)病得起不下了,可還是攢著最后一點力氣改《藥師經(jīng)析疑》。侍者妙蓮法師守在旁邊,10月初的一天,端來一碗清水擱在龕腳,想讓他喝口潤潤嗓子。他擺擺手,指了指稿子,示意接著干。10月13日深夜,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yǎng)老院圓寂了,走前留了四個字“悲欣交集”。
參考資料:[1]于潼會.從李叔同看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shù)歌曲的審美[J].黃河之聲,2024(18):88-91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