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歷能決定人的一生嗎?在高考被吹捧為“含金量最高、也最公平”的考試時,外界對第一學歷的認可度也在不斷攀升,逐漸發(fā)展到了令人費解的程度,如果一個人已經是院士了,且學術成就也是碩果累累,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依舊指責他的第一學歷是一所含金量不算高的211,這不是荒謬至極嗎?
但恰恰就是這種人人都覺得荒謬的情況,真實的發(fā)生在了高校領導班子的選拔中,2025年,浙江大學新任校長的任命引發(fā)爭議,僅僅因為他的本科畢業(yè)于延邊大學,就被質疑“出身太差”,本地家長毫不掩飾對新任校長的嫌棄之聲,只是沒想到,這場風波的反轉,竟然會以浙大學子自食惡果收場。
一紙文憑,牽動著無數人的命運!古代科舉制度打破了士人出身的限制,讓寒門子弟有了晉升機會;現代高考制度延續(xù)了這種公平性,給每個學子提供了同樣的競爭起點。然而諷刺的是,人們在享受教育公平帶來的機會時,又在無形中制造新的門檻,不禁令人感慨——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自食其果,嫌棄校長出身差的浙大學子,也被2所211委婉勸退了
曾經對新任校長出身不滿的浙大學子,竟然也被211高校委婉勸退了,更令人唏噓的是,他還是接連被兩所211高校給拒絕了!這名浙大學子的最高學歷是浙江大學經濟學博士,在求職時,他把目標放在了211高校教職工崗位上。
只是令人意外的是,接連兩所211高校據拒絕了他,第一所院校甚至連面試的機會都沒給他,而第二所高校則是委婉的表達了勸退他的原因——三個學歷都要求985,且發(fā)表兩篇一區(qū)SSCI。
論文的事情尚且還有努力的空間,而學歷的門檻則成了無法跨越的鴻溝,浙大博士的第一學歷不過是普通一本,他也徹底意識到,自己恐怕無緣任職211了,這樣的結果令人唏噓,但也頗有一些自食其果的滋味。
當我們對外人肆無忌憚的表達“學歷歧視”時,或許也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會成為被嫌棄的對象,只能說不同的處境同樣的難題,既然不希望自己也被不公平對待,就更不該用有色眼鏡去歧視別人。
第一學歷歧視成了教育公平的另一道考驗,這場風波不僅揭示了當代社會對第一學歷的執(zhí)著,也暴露出人才評價體系中的深層次問題,社會對人才評價標準的簡單化和固化,間接推動高考成績成為判斷一個人潛力的唯一標準,這種做法真的合理嗎?
機會平等是進步的基石,第一學歷不應該成為阻礙人才發(fā)展的絆腳石
一個人的成長是動態(tài)的過程,僅用18歲時的高考成績來評判一個人,就忽視了后天努力的價值,如果高考的成績注定成為今后的唯一評價標準,那后天努力也就毫無意義了,可見能力的評價需要多元標準。
相信不少同學在畢業(yè)后,都或多或少因為第一學歷的原因求職受困,筆者也見過很多類似的情況——211碩士和211本科入職同一家央企單位,薪資水平和級別待遇相差無幾,甚至前者的發(fā)展還不如后者好,只因前者雖是211碩士,但第一學歷卻是一所普通二本。
面對第一學歷的壁壘,同學們也不要氣餒,與其抱怨無法改變的過去,同學們不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個人能力的提升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畢竟在就業(yè)市場中,真才實學才是突破學歷限制的關鍵。
消除第一學歷歧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育體系、用人單位和社會觀念的共同改變。每個人都應該為打破這種偏見貢獻力量,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機會平等是社會進步的基石,第一學歷不應該成為阻礙人才發(fā)展的絆腳石,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才能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