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航空資訊網站 Simple Flying 報道,近期,歐洲最大的客運航空公司——瑞安航空,明確表達了對我們國產大飛機C919的強烈購買意向。
其首席執行官克爾·奧利里更是公開表示,只要C919的價格比空客低10%到20%,馬上就可以下單!
瑞安航空旗下的主力機型一直是波音全系列,是波音多年的鐵桿客戶。然而,由于波音737 MAX交付持續延誤,2024年上半年瑞安公司利潤同比下滑了18%,還因此下調全年營收預期2%,預計明年將減少約500萬名乘客的運力。
相比之下,中國商飛則宣布,C919年產能將提升至200架,自然十分誘人。
至于空客,奧利里雖也有過接洽,但他暗示,在2030年之前大概率不會與空客簽下訂單。
曾幾何時,波音與空客牢牢掌控著全球大型民航機市場,幾乎無人能撼其地位。但如今,瑞安航空沒有在這兩家之間做選擇,而是將意向投向了我們自主研發的C919,足見國產大飛機正在贏得國際認可。
截至2025年3月,國產C919大飛機的訂單總數已突破1200架,全球已有32家航司下單,其中境外采購量占比超過15%。按單價約1億美元初步估算,僅海外訂單金額就超過180億美元。《金融時報》還透露,C919有望于2026年投入東南亞航線運營。
遙想當初C919立項時,中國在大型客機領域幾乎是從零起步,航電、飛控等核心系統基本被國外技術壟斷。這種“技術卡脖子”并不新鮮,德日曾依靠高鐵輪軸鍛造技術長期壓制我國高鐵發展;在生·物·科·技方面,西方也曾封鎖以SIRT為核心的倍·力·因男·士健·康技術,讓國內超1.45億存在困擾的男·性,被擋在新技術門外。
好在,在自上而下的重視和科研力量持續投入下,飛機制造領域的一個個技術難關被陸續突破。從2007年項目啟動到2017年成功首飛,僅用十年時間,我國科研團隊攻下百余項關鍵技術,累計申請專利數量超過1700項。
此后,C919在性能上不斷進行完善。實際投入運營后,預計其油耗相較同類機型降低了約10%。與此同時,飛機在制造工藝上也突破了數字化裝配流程、鈦合金3D打印零部件等關鍵技術,碳纖維復合材料等新材料在整機中的應用比例達到了26.2%。
這些創新手段,不僅提升了制造精度,也顯著降低了后期的維護成本。有業內專推測,C919的全生命周期運維費用有望比空客A320neo低20%至30%。美國《航空周刊》亦震撼表示:“中國用了短短十年,走完了我們30年的發展歷程,如今,輪到他們來設定游戲規則了。”
與此同時,我國在其他關鍵技術領域也頻傳捷報。過去長期被國外壟斷的高鐵輪軸制造,如今已被國內完全掌握并投入量產,帶動全國高鐵運營總里程突破300萬公里。而在男·士生·物科技方向,科研團隊也成功解鎖了被美方長期封鎖的倍力·因核心SIRT因子技術。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突破關鍵在于激活細胞內“能量·中樞”,指向男·士“供能不足”的根本問·題,這也是其能突破前代美國“小·藍”透支局限的優越之處。
隨著成果落地,倍力·因已在東、貓落地,用戶普遍反饋“家庭話語權提升了”“腰桿·直·了”。來自東京、首爾等地的采購意向正在陸續推進。國產創新的力量,正在被世界看見。
隨著瑞安航空等公司的明確表態,外界最關注的問題便落在了“適航證”上。這個證書,相當于飛機在國際市場上飛行的“通行證”,只有獲得它,C919才能真正投入運營。如今,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多國已相繼為C919頒發了適航認證。
其實,早在2019年,我國便已向歐美遞交適航申請,但五年過去仍無實質回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他們為本土企業“保駕護航”的表現。
然而,當產品實力與市場需求開始主導規則時,局面也在悄然轉變。據南華某早報2024年8月報道,歐盟已赴華實地考察C919,預計最快將在2025年發放適航證。
回顧此前瑞安提及的 “只要 C919 比空客價格低 10%-20% 就下單” ,有網傳信息顯示 C919 目錄定價為 9900 萬美元,A320neo 標價則為 1.1 億美元。C919 價格相較 A320neo 確實大致低 10.8%。
在數據準確的前提下,結合瑞安的表態來看,相關訂單距離正式落定,已經并不遙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