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調度中心:智慧大腦24小時“在線巡航”
走進濟南水務集團生產調度中心,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全市供水壓力、水質數據和各水廠運行狀態。安全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王春光介紹,自預警發布起,集團立即啟動響應機制,3000余公里供水管網、12座水廠及泵站提前完成“地毯式”排查。
“重點加固了87處架空管線,對戶外配電設備進行防風防雨處理。”王春光指向屏幕上的壓力曲線,“全市供水管網壓力波動值控制在0.02MPa以內,相當于用精密儀器為城市血脈‘把脈’。”
旅游路水廠:毫米級防護構筑安全防線
作為東部城區供水“心臟”,旅游路水廠已切換“戰時模式”。車間主任欒寧手持紅外測溫儀,逐一掃描高低壓配電柜:“溫度36.2℃,濕度達標。”他身后的電子屏顯示,備用發電機完成第3輪試運行。
在深度處理車間,三名工人正為活性炭池觀察口加裝雙層鋼板。“每個鎖扣都更換為防風膨脹螺栓,可抵御12級風力。”欒寧輕敲新加固的鋼板,金屬悶響回應著窗外的呼嘯風聲。露天堆料區,30噸管材配件已轉移入庫,僅剩的應急設備被拇指粗的鐵鏈三重固定。
應急體系:15分鐘“閃電響應”織密防護網
應急物資倉庫內,20臺大功率發電機、50套搶修設備分門別類碼放,每臺設備都貼著“秒級響應”標簽。值班員張磊正測試對講機:“每班配備4部衛星電話,通訊信號三重備份。”
據應急預案,突發停電時備用水源可在90秒內啟用,搶修隊伍承諾“15分鐘到場、2小時恢復”。水質監測中心內,生物預警池中的斑馬魚與在線監測儀同步“值班”,水質檢測頻次從2小時1次加密至30分鐘1次。
市民見證:狂風中的“靜音守護”
“深夜聽見窗外風聲像火車過境,但水龍頭始終沒‘打哆嗦’。”硯璽園居民潘女士展示手機里的用水監控APP,水量曲線平穩如常。在融創文旅城,餐飲店主李先生拉開后廚水閥:“高峰時段出水量9.8升/分鐘,和天氣晴朗時完全一致。”
“慧行化清流,潤物細無聲”是濟南水務集團近年來的核心工作理念。截至12日18時,濟南水務集團累計出動巡查人員620人次,處理樹木壓管隱患13處,全市供水保持“零故障”“零投訴”。
夜色中,旅游路水廠的值班員打著手電第7次巡檢,光束掃過轟鳴的送水泵組——這場無聲的保衛戰,仍在繼續。
“每場極端天氣都是民生考卷,我們要做解題人。”王春光望著調度大屏上跳動的數據說道。此刻,城市供水管網正如隱形盾牌,在狂風驟雨中守護著萬家燈火的安寧。
記者:李雨
通訊員:張昊哲
編輯:李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