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社會史研究》
第十八輯
本輯專題:
醫療的時代變奏與跨域傳播
(點擊封面,優惠購書)
《醫療社會史研究》(International Medical Historical Review)創刊于2016年6月,由上海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集刊每年兩輯,分別于6月、12月出版,設有“專題論文”、“學術述評”、“學術書評”、“檔案選編”等欄目,并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特邀主編組織特定專題聯綴各文。
《醫療社會史研究》為國內“醫療社會史”領域專業學術集刊,是“CSSCI來源集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集刊(AMI)入庫集刊”、“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高轉載期刊名錄”,多次榮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優秀集刊獎”,并被“集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等全文收錄。
目錄 / Contents
主編:張勇安
特邀主編:劉招靜
專題論文
熊海英
宋代士大夫的疾病與療治管窺——以洪邁《夷堅志》故事為中心
On the Diseases and Treatment of Scholar-Officials in Song Dynasty—Centering on Some Notes of Yi Jian Zhi
劉雨茁
清代西洋藥物金雞納的傳入、貯用與知識傳播
The Spread of Western Medicine Cinchona and Medical Knowledge in Qing Dynasty
趙艾東
清末傳教士與川邊巴塘現代醫療的發軔
Missionaries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Medical Care at Batang in the Border District of Sichuan in the Late Qing
陳倩 李曉岑
《海關醫報》與晚清海關醫員的氣象和疾病調查
Medical Reports and Survey on Meteorology and Diseases Conducted by Medical Officer During the Late Qing
林克文 陳琦
豐鎮防疫與近代中國公共衛生制度化的困境和調適(1917~1918)
Epidemic Prevention in Fengzhen and Dilemmas and Adjustments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ublic Health in Modern China, 1917-1918
朱凌凌 陳文炎 李海英
《杏林醫學月報》(1929~1937)與近代婦科藥品廣告
The Study of Gynecological Drug Advertisements in Modern Times and Xinglin Medical Monthly (1929-1937)
豐簫
書信中的健康、疾病與中國醫學轉型(20世紀60~80年代)
Health, Diseas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ine in China as seen in the Letters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王子暉 高清清
身體史視域下的中世紀反猶思想探析——以基督教歐洲的麻風病觀念為中心
On Medieval Anti-Semitic Ideas in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History—Centered on the Christian European Concept of Leprosy
薛寧 付大安
近代早期非洲疾病在美洲的傳播及影響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Impact of African Diseases in the Americas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王學禮 周聰
1892~1895年霍亂大流行與帝俄晚期傳染病的多元共治
The Cholera Pandemic of 1892-1895 and the 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Late Imperial Russia
顧年茂
“舊制”與“新章”: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強制免疫權
The “Old system" and the “New Chapter": The Power of Compulsory Vaccination in the German Empire
李旋
天花預防與俄屬美洲殖民化的深化(1835~1840)
Prevention,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Smallpox in Russian American colonies(1835-1840)
王伯倫
南島岐黃:菲律賓中藥業發展與中藥貿易網絡(1898~1941)
Qi’ Huang in the Southern Islands: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the Philippines and Its Transnational Trading Network,1898-1941
學術述評
谷曉陽
針灸理論的破與立:醫生史家的現實關切——評《中國針灸思想史論》
Questioning and Constructing of Aeupuncture Theories: The Practical Concerns of a Physician Historian
—A Review of Rethinking Chinese Acupuncture : A History of ldeas
專題論文
熊海英
宋代士大夫的疾病與療治管窺——以洪邁《夷堅志》故事為中心
【摘要】洪邁將自己六十年間耳目相接之事記入《夷堅志》,其內容涵蓋南宋寧宗嘉泰以前百年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可視為南宋前期社會史料淵。從《夷堅志》記錄的諸多士大夫生死禍福奇聞中,可窺知士大夫階層日常患疾類型和治療方式。與唐代相比,宋代醫書刊印較為繁榮,傳播較為普及,醫術有較大進步,士人官吏治病首先依賴專業醫家。對于慢性病或偏僻隱疾,抑或無藥可醫,以及對于極度重視的病人,才會尋求民間偏方及術士符咒。在醫療情境中,士大夫與不同身份的醫者之間構建起不同類型的關系;宋代士大夫疾病療治問題還關系到士人向醫卜職業流動的現象及驛傳制度。
劉雨茁
清代西洋藥物金雞納的傳入、貯用與知識傳播
【摘要】金雞納是原產于秘魯的藥物,可用以治療瘧疾,清初由法國耶穌會士帶入宮廷。清宮內使用的金雞納主要來源于西洋傳教士及商人、地方官員進獻,也有部分為宮廷自制。金雞納在康熙朝多次被用于宮廷醫療及頒賞臣屬,并成為康熙鞏固權力網絡與統治國家的手段,卻在雍正朝之后逐漸淡出了宮廷視域。清代社會中金雞納藥品及知識的傳播呈現出以澳門、廣東地區為中心的樣態,康熙壟斷的金雞納知識則通過其近臣的記述流向社會。但底層醫者對金雞納的接受程度不高,其傳播仍主要集中于社會中上階層。
趙艾東
清末傳教士與川邊巴塘現代醫療的發軔
【摘要】1908~1911年,美國基督會(The Disciples of Christ )醫療傳教士史德文 ( A.L. Shelton )等3名醫生出于傳教的目的,在巴塘設診所,先后從事醫療活動,并以巴塘為中心在康藏腹地巡診。他們醫治了大量漢藏患者。醫療傳教士和中醫師在當地互教互學、互為合作,是近代醫療史上難得的案例。
陳倩 李曉岑
《海關醫報》與晚清海關醫員的氣象和疾病調查
【摘要】晚清海關總稅務司署造冊處印刷了諸多出版物,《海關醫報》是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物之一。對80期《海關醫報》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氣象數據占據了大量篇幅。分析海關醫員撰寫的關于氣象的內容,可揭示醫員對中國口岸氣象與疾病的關注及疾病成因的探索。本文認為,《海關醫報》中氣象要素的記錄展現了研究傳統的延續,定量化氣象數據的載入,為海關醫員進行氣象與疾病關系的分析奠定了基礎。在海關醫員的長期調查下,報告保存了近半個世紀的氣象數據,成為中國近代最早載有氣象數據的官方出版物。報告不僅見證了海關醫員從氣象角度探尋疾病產生的原因,還填補了中國氣象數據的空白,為近百年全球氣候研究提供了資料。
林克文 陳琦
豐鎮防疫與近代中國公共衛生制度化的困境和調適(1917~1918)
【摘要】1917~1918年綏晉鼠疫暴發伊始,北洋政府即派伍連德前往疫區查驗疫情。然而,時隔不到一個月,便發生了伍等防疫人員在豐鎮遭襲、伍請辭防疫職務等事件。這些事件展現了技術至上的西方醫學理念在傳播過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碰撞、中央下派的防疫醫官與地方官員之間在防疫觀念和實踐層面的扦格、中外交涉過程中北洋政府對于國家主權的考量等歷史面向。同時,它也體現了近代中國公共衛生制度化的調適和落實過程,反映了不同利益和觀念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交織與碰撞。
朱凌凌 陳文炎 李海英
《杏林醫學月報》(1929~1937)與近代婦科藥品廣告
【摘要】醫學知識和實踐本身包含了生命科學與社會文化的交匯過程,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特征。系統梳理、歸納近代中醫藥期刊《杏林醫學月報》(1929~1937)所刊行的婦科藥品廣告,從廣告的刊行概況、宣傳內容,再到表現形式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發現,在廣東,在近代中國文化意識形態巨變的社會格局對普通閱讀者的女性身體觀、健康觀、疾病觀乃至價值觀均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發現,在中西交匯的歷史背景下,女性健康觀、疾病觀有所變化,而治療觀亦兼收并蓄、中西會通;在家國情懷的訴求之下,婦科藥品廣告亦不乏政治化敘述和商業化的運作;其中,傳統的女性價值觀仍占據主導地位,但在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下,部分女性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進而開始重新思考、定位女性的社會價值。
豐簫
書信中的健康、疾病與中國醫學轉型(20世紀60~80年代)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成和發展,中國的醫療體系漸次不同程度也覆蓋社會全域。本文所考察的貞媛、慶生家族中有頗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條件相對較好,在患大病時能得到一定治療。彼時,國家經濟發展成為迫切任務,而提高生活水平也成為這些家庭非常現實的需要,如此一來,便出現了謀生和健康之間的矛盾現象。在貞媛、慶生家族中,作為醫生的大姐貞聰為家族成員提供了較多的專業預防理念和防治方法,同時在個人和家族的疾病防治層面承擔了領導者的角色。貞聰的癌癥、杰尼的神經性頭痛和貞媛的抑郁癥治療都與家族和單位的大力支持相關。可見,社會支持與醫學技術和公共衛生的發展共同促成了中國現代疾病防治的轉型,這一點尤其成為中國重大疾病防治的重要特征。
王子暉 高清清
身體史視域下的中世紀反猶思想探析——以基督教歐洲的麻風病觀念為中心
【摘要】中世紀時歐洲醫學尚不發達,對無法治愈、不知來源的疾病了解有限,由于對異質文化的陌生和排斥,歐洲人對猶太人的身體產生了一系列異化想象,認為猶太人的身體虛弱、會周期性地流血,進而想象其靈魂墮落、無法獲得救贖。在這種想象中,猶太人的身體逐漸與麻風病相連,并成為歐洲人對猶太人血祭誹謗的論據之一。隨著麻風病在歐洲的傳播,出于宗教競爭或經濟利益目的,在歐洲宗教機構的推動下,猶太人的身體被視為麻風病的來源和傳播渠道,猶太人被認為是利用麻風病人炮制政治陰謀的元兇,驅逐甚至殺害猶太人則被作為治愈麻風病的方法。這些看法既是中世紀反猶思想在歐洲人有關麻風病觀念中的具體體現,又助長和加劇了歐洲各國對猶太人的歧視和迫害。
薛寧 付大安
近代早期非洲疾病在美洲的傳播及影響
【摘要】16世紀初,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興盛將非洲的疾病尤其是黃熱病和瘧疾不斷攜帶至美洲。非洲疾病在美洲的持續傳播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推動。非洲疾病對美洲人口數量、政治經濟、軍事戰爭以及非洲醫術的保留產生多方面且深遠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洲的歷史進程。
王學禮 周聰
1892~1895年霍亂大流行與帝俄晚期傳染病的多元共治
【摘要】1892年霍亂在俄羅斯帝國境內出現大流行,此次疫情具有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病亡率高等特點。此次霍亂大流行由于正逢饑荒年代,因此給帝俄社會、經濟和人口造成了很大損失。為抗擊霍亂,帝俄的疫情治理開始由傳統方式向多元共治模式轉變,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官民聯動的模式下,歷時四年的霍亂疫情終于被撲滅。當然,從19世紀末帝俄霍亂防治現實中不難看出,多元共治模式遭遇了重重困境,其優越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這也導致直至20世紀初帝俄仍無法根除霍亂。
顧年茂
“舊制”與“新章”: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強制免疫權
【摘要】19世紀初,為了遏制天花的蔓延,德意志許多邦國紛紛立法強制接種天花疫苗。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后,中央政府推動天花疫苗接種法案迅速通過,使帝國衛生局在強制免疫方面的權力大幅擴張。這一全國范圍內的強制接種政策引發了醫學界的廣泛爭議,尤其激起了主張自然順勢療法的醫生群體的強烈反對。他們組織并參與了議會請愿運動,呼吁廢除強制免疫制度。在天花疫苗爭議問題上,帝國衛生局并未簡單地拒絕請愿運動,而是重用細菌學家,培育新的健康觀念,并在各邦國設立衛生派出機構,強化天花疫苗的科學宣傳。在日常疫苗接種過程中,帝國衛生局在接種中心、數據統計和細菌實驗室等重要事項上實行垂直領導。這些職權大部分延續到一戰以后,對魏瑪共和國乃至現代德國的醫療保健系統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旋
天花預防與俄屬美洲殖民化的深化(1835~1840)
【摘要】19世紀20年代,因俄屬美洲殖民地人口健康狀況不佳、人力資源短缺,俄國殖民者開始建立并完善殖民地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為俄國人和原住民接種天花疫苗。1835年至1840年,天花自俄屬美洲東南部向北蔓延,先前抵制接種疫苗的以特林吉特人為主的原住民感染和死亡人數較多,而接種過疫苗的俄國人、克里奧爾人及阿留申人則感染和死亡人數較少。在殖民地總督的指導和俄美公司的參與下,專業醫生、公司員工及東正教傳教士參與了疫苗接種并幫助原住民改善生活條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傳播。天花大流行打破了原住民傳統的社會生活秩序,改變了原住民的疾病治療觀念,減輕了原住民對俄國殖民者的敵意,進而加深了俄屬美洲殖民化的程度。
王伯倫
南島岐黃:菲律賓中藥業發展與中藥貿易網絡(1898~1941)
【摘要】20世紀上半葉,隨著菲律賓華人人口漸增,菲律賓華人社會對中醫藥的需求不斷增長,促進了菲律賓中醫藥行業的繁榮,推動菲律賓中醫藥行業發展進入“黃金年代”。與此同時,隨著菲律賓民族主義思潮與自治運動的發展,菲律賓中醫藥業發展也面臨各方挑戰,尤其是“菲化運動”給菲律賓中醫藥行業帶來嚴重沖擊,菲律賓中醫藥界對此進行了一系列行業拯救活動以“圖存”。此外,菲律賓華人進口商通過香港等地進口成藥或藥材,再通過馬尼拉銷售至菲律賓各地乃至國外,使菲律賓群島逐漸成為當時全球中藥貿易網絡的重要一環。
學術述評
谷曉陽
針灸理論的破與立:醫生史家的現實關切——評《中國針灸思想史論》
【摘要】2020年,針灸學學者張樹劍的《中國針灸思想史論》一書出版,該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概念與理論流變”側重于理論。其中,第一至四章分別從經脈、身形、腧穴、刺法對針灸傳統理論框架中的重要概念進行了溯源和解析,而第五章的“針灸理論與概念的觀念再識與解析”,則結合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社會文化背景,考察了經脈、腧穴、針刺工具等的產生和起源。下編“學術史專題探討”以九個專題開展史論。從主題上看,涉及了針法思想、中藥歸經、解剖圖像、中醫科學化等多個方面,同時又暗含一條時間線索,串聯成了一部從不同案例切入、討論針灸由古至今應對挑戰和不斷演變過程的社會史。
集刊主頁:www.jikan.com.cn/醫療社會史研究
編輯:高曉薇
責編:劉梓熙
編審:張勇安
本文轉載自:集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