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改變教育,教育推動發展。在這里,我們對話高校管理者、大學教師,探尋教育背后的思考,與您分享高教管理經驗和實踐案例。這是麥可思研究2025年人才培養創新專欄的第1篇文章,來自廣東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曾志嶸的分享——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產教融合對于高校培養適配產業需求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廣東醫科大學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需求,探索出了一個融合教育、科技、人才、醫療、產業于一體的“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協同育人體系,為未來新興產業的人才培養提供思路和借鑒。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高校主動對接產業需求,構建協同育人模式,增強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廣東醫科大學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構建了“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協同育人體系。在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審核評估中,學校“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協同育人,促進產教、醫校融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案例,被專家組作為學校的辦學教學特色之一推薦申報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學特色案例。
那么,廣東醫科大學的這一協同育人體系究竟是如何構建的?實施過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近期“麥可思研究”(以下簡稱“麥”)邀請了廣東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曾志嶸分享了學校的做法。
麥:請介紹一下學校的“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協同育人體系。
曾志嶸:我校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深化產教融合、醫教協同""構建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的要求,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緊密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及趨勢,秉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核心,以人才強校為要務,以社會服務為己任”的辦學理念,立足廣東,深度融入灣區,實現教育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深度對接。學校致力于探索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機制,實現資源共享、職能互補、需求對接,合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符合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校將所有學院和專業、教學機構及職能部門歸入7大書院,支持與產業緊密相關的專業和學院與企業共建15個現代產業學院,與東莞理工學院共建醫工融合創新中心和醫工融合創新聯合學院,現有直屬附屬醫院及附屬醫院集團醫院8所、7家非直屬附屬醫院,合作教學機構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推動臨床類、護理類專業探索“學院+書院+醫院”醫校協同培養,理工科類、醫學技術類等專業探索“學院+書院+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協同培養。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共同構建“專業發展、職業成長、社會適應”3大育人平臺。擴增人才培養空間拓展區,推進“三課堂”聯動育人;擴展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區,開展“特色創新班”改革試點;擴充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區,探索聯合學位、主輔修、微專業等人才培養機制改革。
其中,學院是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的專業教育的主戰場,產業學院是培養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的重要基地,通過“引企入教”,將企業的生產鏈、技術鏈與服務鏈作為教學、科研資源和服務對象,促進學科專業發展、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書院則是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陣地,為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提供內涵支撐,最終形成多主體分工合作、有序銜接的本科人才協同育人模式。
該體系實施以來,學校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4個,獲批國家級一流課程8門,獲得3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連續八年入選“全國最佳實踐大學”,連續六年三屆在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獲金獎。畢業生對口就業率提升至93.7%,學校被譽為“老百姓生命的守護神”“廣東醫生的搖籃”。改革的做法和經驗,得到中央主流媒體的深入報道。
圖1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協同育人體系
麥:學院、書院、產業學院如何確保滿足學生在專業發展、社會適應和職業成長方面的需求?
曾志嶸:“學院”是專業發展的主戰場。以學院為主體,面向學生發展打破學科、專業邊界,構建立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擴增人才培養空間拓展區,精心推進“三課堂”聯動育人。擴展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區,不斷積累和探索“特色創新班”改革試點。打破學科、專業邊界,在36個本科招生專業里建設60個特色創新班,結合新醫科、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圍繞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推動卓越人才培養改革。另外,積極探索聯合學位、主輔修、微專業等人才培養機制改革,與東莞理工學院聯合開展醫工融合聯合學位培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專業發展路徑。擴充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區,積極探索聯合學位、主輔修、微專業等個性化、彈性化、多樣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大力推進學院內相近學科專業之間的主輔修專業選讀和轉換,在廣東醫學院校首個啟動微專業的改革試點。學校人才培養的模式更加多元化,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支持更加個性化。
“書院”是社會適應的主陣地。以書院為載體,構建大思政格局下“專業發展-社會適應-職業成長”交融并重的立體化素質教育體系。多專業、多學院、多人員組建特色書院,實現專業、學院、醫院全覆蓋。打造“一書院、一特色”的書院特色社區文化,豐富和拓展特色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體系。書院還建成育人連片社區、思政與黨建中心、學生發展與支持中心,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產業學院(醫院)”是職業成長的主基地。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協同附屬醫院,將產業需求和企業(醫院)資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解決培養過程與職業場景脫節問題。以產業學院為平臺,構建立體化的“三共建三共享”產教融合育人模式共建培養方案,共建梯度的立體化育人課程體系,共建多元化、互動式的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構建“產出為導向”的協同育人機制。共享師資,助力提升產業學院的育人功能。共享實踐教學基地,拓展其功能輻射效應。共享研究成果,營造協同共進的協同育人生態。
麥:“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協同育人體系的實踐幫助學校解決了哪些困難?
曾志嶸:該協同育人體系促進新興學科專業、交叉專業融合特色發展。學校和東莞理工學院,廣東海洋大學聯合開辦4個聯合學士學位項目獲批,開創了廣東省本科聯合學士學位培養先河。依托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數智健康醫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聚集多模態數據融合應用實驗室、生物醫藥大模型實驗室、隱私計算實驗室、華為天工聯合創新實驗室等校企聯合實驗室等資源,主動布局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智能科學與技術等新興交叉專業,構建一條貫通科研與產業、銜接現在與未來的人才培養主線,助力智能醫療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
同時,該協同育人體系提升了產業學院(醫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七大書院的建設為協同育人營造了更具柔性的環境,推動以學院為主的育人模式向多方協同、多方賦能的新路徑轉變。近年學校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與華為、華大基因、亞輝龍、神州醫療、锘崴信息、松狐、桑尼克等前沿科技企業緊密合作,促進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的深度融合的同時,加速科技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
麥:該協同育人體系在哪些方面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
曾志嶸:首先,在育人目標的設定上,體系提出“專業發展-社會適應-職業成長”一體化培養理念,不再局限于傳統單一的專業教育。它將學生視為全面發展的個體,綜合考量學生在知識學習、社會融入以及未來職業發展等多方面的需求。通過逆向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確保理論教學、實習實踐和職業培養緊密貫通,全方位助力學生成長,讓學生不僅具備扎實專業知識,還擁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和明確職業發展方向。
育人模式構建層面,學院打破學科、專業邊界,積極優化課程體系,推進“三課堂”聯動。學校整合大學、醫院、企業的力量,系統開設醫學人工智能課程群,包括臨床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智能醫學信息可視化設計等新型課程,立項建設“四新”微課程100項。第一課堂夯實專業知識根基;第二課堂通過學科競賽、社團活動等,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第三課堂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職業體驗,豐富閱歷。書院以生活區為依托,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營造良好育人氛圍,助力學生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產業學院則緊密對接企業和醫院,引入真實產業項目和資源,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職業場景,積累實踐經驗,明確職業目標,為未來職業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最后,資源整合與優化。協同育人體系整合學校、企業、醫院的教育、創新和產業資源,構建起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比如共建產業學院、聯合學院,協同附屬醫院,為學生打造豐富的實踐平臺和成長空間,打破教學資源分散、與職業發展脫節等瓶頸,從全方位、全過程為學生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負責人簡介:曾志嶸
廣東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省情專家庫特聘專家、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教科文衛咨詢專家、廣東省醫改專家委員會專家、廣東省高等學校設置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教育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醫學會醫學教育與信息技術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高等學校全科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醫科大學東莞創新研究院院長。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添加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注明“轉載于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布的24小時后進行。
3.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主體(含高校),獲得授權可轉發至全媒體平臺;其他主體僅限于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 。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回復“月收入”,可獲取2023屆本科、高職月收入TOP30專業名單。
?回復“本科就業滿意度”或“高職就業滿意度”,分別獲取2023屆本科或高職就業滿意度較高專業TOP30名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