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鳳凰新聞報道,近期,尼日爾驅逐中石油中國籍高管,并吊銷了中資酒店營業執照的事件引發輿論關注。2024年3月,尼日爾軍政府為了緩解財政壓力,與中石油簽署協議獲得預付款貸款,并約定以石油收入來償還,算是中規中矩。然而,2025年3月,尼日爾政府因為經濟崩潰,無力償還本金。于是,尼日爾政府先是突然向中石油的合資煉油廠追繳稅款,并要求提供新的貸款,在遭到拒絕后,便有了上述的一系列風波。
尼日爾石油部長奧馬魯(資料圖)
尼日爾作為一個非洲中西部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都相對較低。2023年,尼日爾的人均GDP僅為630美元,這在非洲也屬于較低水平。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尼日爾員工的月薪能達到1200美元,已經是相對較高的收入水平了。而中國員工之所以能夠獲得更高的薪酬,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擁有更高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遠赴海外工作,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和成本。
再說了,中國員工的技術水平、文化程度、責任心能跟當地員工比嗎?公司安排有能力的人當管理層,能力差的當操作工,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尼日爾想加薪應該先發展自己的經濟,提高國民素質和教育水平,而不是靠驅逐投資者來強行要價,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只會把自己的路走窄。
更值得關注的是,尼軍政府此前已拖欠中石油4億美元貸款,如今試圖通過驅逐高管、凍結賬戶等手段逼迫中企“繼續輸血”加錢。尼日爾軍政府的激進舉措,既是國內經濟危機的產物,也暗含地緣政治考量。自政變以來,軍政府先后撕毀與法國的鈾礦協議、驅逐美軍,試圖擺脫西方控制。但這種“反帝”姿態并未改善民生,反而導致燃油短缺、財政崩潰。為緩解危機,尼方轉而將矛頭對準中企,既想賴掉債務,又妄圖通過施壓獲取新的資金支持。
尼日爾軍政府一紙驅逐令,讓中企高管48小時內卷鋪蓋走人,查封煉油廠賬戶、吊銷酒店執照,動作干脆得像是早有預謀。表面看是“薪資差距太大”,我方員工月薪8678美元,本地員工1200美元,但明眼人都知道,這不過是場精心設計的政治勒索——尼日爾軍政府欠了中企4億美元債務還不上,干脆掀桌子趕人,企圖賴賬。更諷刺的是,這個靠中企輸血從石油進口國逆襲為出口國的窮國,剛抱上俄羅斯大腿就翻臉,背后藏著大國博弈的腥風血雨。
尼日爾(資料圖)
說到底,這場風波遠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在這場經濟博弈中,尼日爾軍政府可以說是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先是下達48小時驅逐令,讓三位中企高管措手不及。接著又來個"釜底抽薪",直接查封了煉油廠的銀行賬戶。最后還補了一刀,把陽光國際酒店的營業執照都給吊銷了。可軍政府這么做,究竟能不能如愿以償呢?別忘了,能源產業可不是小打小鬧的買賣。這里面涉及的技術含量和管理難度,那可都是"硬核"級別的。貿然把中企高管趕走,項目運營怎么辦?技術管理誰來負責?
這場鬧劇給中國企業上了一課。其一,在海外投資,防政變可是太難了,尼日爾獨立短短65年來就政變了4次,雖然中尼22年來在油氣領域一直保持著良好合作,但還是要提前提防所在國政局變化;其二,就是在借貸合同方面不要留漏洞,比如借錢還是需要押實物擔保的,否則就跟尼日爾軍政府這次一樣,說賴賬就賴賬,嘴里還一堆借口;其三,核心技術絕對是要掌握在手中的,這次別看尼日爾軍政府很狂,但中企一撤,他們的油田必然會癱瘓大部分,到時候還是要求中國。
尼日爾(資料圖)
如今,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影響力已顯著提升,在國際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然而,中國始終秉持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理念,極少采取施壓或強制手段。倘若尼日爾執意采取對抗性策略,最終可能只會自食其果,損害自身利益。中國的發展模式強調互利互惠,而非單方面壓制,這一點在國際事務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因此,任何試圖挑戰這一原則的行為,都可能引發反噬,導致事與愿違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