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那個諸侯紛爭、戰火連天的時代,趙國能在列強環伺中頑強屹立,并一度在政治、軍事舞臺上大放異彩,離不開眾多杰出人物的推動。平原君趙勝,作為趙國歷史上的關鍵人物,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復雜多面的行事風格,深刻影響了趙國的走向,在戰國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一生,是與趙國興衰緊密相連的一生,其間既有輝煌的成就,也不乏飽受爭議的決策,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值得后人細細品味與探究。
出身顯貴,初登政治舞臺
趙勝,乃趙武靈王趙雍之子,趙惠文王趙何之弟,得天獨厚的王室出身,為他的人生奠定了非凡的基礎。趙武靈王推行 “胡服騎射” 改革,使趙國軍事力量迅速崛起,成為戰國時期不可小覷的強國。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趙勝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與熏陶,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慧與見識。
趙惠文王元年(公元前 298 年),趙勝被兄長趙惠文王封為平原君,正式踏上趙國的政治舞臺。他所受封的東武城,地處趙國戰略要地,不僅土地肥沃、經濟繁榮,更在軍事防御上具有重要意義,這足以見得趙惠文王對趙勝的器重與信任。初入政壇的趙勝,敏銳地察覺到在這風云變幻的戰國時代,人才對于國家興衰的關鍵作用。于是,他廣開門路,以超乎尋常的熱情與誠意招攬天下賢能之士,一時間,其門下食客云集,最多時竟達數千人。
這些食客來自五湖四海,身份各異,既有滿腹經綸、能言善辯的文人墨客,也有武藝高強、沖鋒陷陣的武士俠客,還有精通各種技藝的奇人異士。平原君趙勝對待他們一視同仁,無論出身貴賤,皆以禮相待,為他們提供優渥的生活條件和施展才華的機會。在他的府邸中,每日高朋滿座,食客們或談經論道,或切磋武藝,或為趙國的發展出謀劃策,形成了一種獨特而活躍的文化氛圍。這種禮賢下士的作風,讓平原君趙勝聲名遠揚,不僅在趙國國內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支持,更在各諸侯國之間樹立了極高的威望,成為當時備受矚目的人物。
秦趙交鋒,入秦被扣風云
趙惠文王在位后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后國力日益強盛,逐步加快了東進擴張的步伐,首當其沖的便是趙國。趙惠文王三十二年(公元前 266 年),趙惠文王去世,其子趙丹即位,是為趙孝成王,趙勝繼續擔任相國,輔佐新君。此時的趙國,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秦國相國范雎,出身微末,早年在魏國遭受相國魏齊的殘酷迫害,幾乎喪命。后來,范雎歷經艱險逃到秦國,憑借出眾的才華得到秦昭王的賞識,成為秦國的相國。他對魏齊恨之入骨,發誓要報仇雪恨。恰在此時,魏齊因得罪魏國,逃到趙國,藏匿在平原君趙勝家中。秦昭王得知這一消息后,認為這是一個既能討好范雎,又能打壓趙國的絕佳機會。于是,他派人給趙勝送去一封言辭懇切的書信,信中盛贊趙勝的賢能與品德,表達了自己對趙勝的敬仰之情,并邀請趙勝前往秦國,希望能與他把酒言歡,結為知己。
趙勝深知秦國的強大與秦昭王的威名,接到書信后,心中十分糾結。一方面,他畏懼秦國的威勢,不敢輕易拒絕秦昭王的邀請;另一方面,他又念及與魏齊的交情,不忍將朋友出賣。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趙勝最終還是決定前往秦國。他心想,自己身為趙國的相國,代表著趙國的尊嚴與形象,若因懼怕秦國而不敢赴約,勢必會被天下人恥笑,也會讓趙國在諸侯國中顏面掃地。而且,秦昭王在信中言辭恭敬,或許真的只是想與自己結交,并無惡意。
趙勝抵達秦國后,受到了秦昭王的熱情款待。秦昭王與他一連數日飲酒作樂,相談甚歡。然而,就在趙勝以為此次秦國之行順利結束,準備告辭回國時,秦昭王突然變臉,向他提出交出魏齊的要求。趙勝毫無懼色,堅定地回答道:“魏齊是我的朋友,如今他落難來投奔我,我若為了自保而出賣他,日后還有何顏面立身于天地之間?況且,他如今是否在我家中,我并不知曉。” 秦昭王見趙勝態度堅決,不肯就范,便威脅道:“若你不交出魏齊,我便不放你回趙國,并且還要發兵攻打趙國。” 趙勝毫不退縮,回應道:“趙國雖然弱小,但也絕不是任人欺凌的軟柿子。若秦國執意挑起戰爭,趙國必將舉國上下,奮起抵抗。”
秦昭王見趙勝軟硬不吃,惱羞成怒,將他扣留了下來。隨后,秦昭王又給趙孝成王寫信,聲稱若趙國不交出魏齊,就將趙勝永遠囚禁在秦國,并即刻出兵攻打趙國。趙孝成王接到書信后,大驚失色,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紛紛認為,秦國勢力強大,趙國難以與之抗衡,為了一個魏齊而得罪秦國,實在不值得。于是,趙孝成王無奈之下,只好派兵包圍了平原君的府邸,逼迫他交出魏齊。
魏齊得知此事后,趁夜逃出了平原君府,去尋求趙國相國虞卿的幫助。虞卿深知此事的嚴重性,為了保護魏齊,他毅然辭去相國之位,帶著魏齊一起逃到了魏國,希望能借助信陵君魏無忌的力量,逃離秦國的追殺。然而,信陵君因懼怕秦國,起初猶豫不決,不敢收留他們。魏齊見此情形,心灰意冷,最終自刎身亡。趙孝成王得知魏齊已死,趕忙派人割下他的頭顱,送往秦國。秦昭王這才滿意地放趙勝回到了趙國。
此次入秦被扣事件,雖因魏齊而起,但卻深刻反映了秦趙兩國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趙勝在面對秦國的威逼利誘時,堅守道義,不肯出賣朋友,展現出了高尚的品德和無畏的勇氣。然而,這一事件也讓趙國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充分暴露了趙國在秦國強大壓力下的脆弱與無奈。趙勝歷經此番磨難,回到趙國后,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秦國的野心與威脅,也促使他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更加堅定地為趙國的利益而謀劃。
上黨之爭,引發長平之戰
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 262 年),秦國大將白起率軍進攻韓國,迅速攻占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完全隔絕。上黨郡守馮亭深知上黨孤立無援,難以抵擋秦軍的進攻,于是心生一計,決定將上黨郡獻給趙國,企圖以此引發秦趙兩國的沖突,從而借助趙國的力量來抵御秦國。
馮亭派使者前往趙國,向趙孝成王獻上了上黨郡的地圖,并表達了上黨百姓愿意歸附趙國的意愿。趙孝成王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糾結,一方面,上黨郡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若能不費一兵一卒便收入囊中,無疑將大大增強趙國的實力;另一方面,他也深知秦國對這塊土地覬覦已久,接受上黨勢必會激怒秦國,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于是,趙孝成王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
平陽君趙豹認為,秦國苦心經營,將上黨與韓國本土切斷,就是想不費吹灰之力將上黨據為己有。如今韓國將上黨獻給趙國,這分明是想把災禍轉嫁到趙國身上,趙國萬萬不可接受。而平原君趙勝卻認為,上黨郡有十七座城池,若能得到它,趙國的實力將得到極大提升。況且,上黨百姓主動歸附趙國,這是民心所向。如果趙國拒絕,不僅會錯失這一難得的機會,還會讓上黨百姓失望。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趙孝成王最終采納了平原君趙勝的建議,決定接受上黨郡。
為了順利接收上黨,趙孝成王派平原君趙勝前往上黨。趙勝到達上黨后,宣布了趙王的旨意,封原上黨太守馮亭為華陽君,賜給他三個有萬戶人口的城市做封地;又封縣令為侯,賜給他三個有千戶人口的城鎮做封地;上黨官員一律晉爵三級。趙勝的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安撫上黨百姓,穩定局勢。然而,趙國接收上黨的舉動,徹底激怒了秦國。秦昭王得知消息后,大發雷霆,立即命令白起率軍進攻趙國。
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 260 年),秦趙兩國的大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對峙,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趙國起初派老將廉頗率軍迎戰,廉頗深知秦軍強大,不可與之硬拼,于是采取了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的策略,堅守營壘,拒不出戰。秦軍多次挑戰,趙軍都不為所動。雙方就這樣僵持了數月,秦軍久攻不下,糧草供應也出現了問題,形勢對秦國極為不利。
為了打破僵局,秦國使用了反間計。他們派人到趙國散布謠言,說秦軍最害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只要趙括擔任趙軍的統帥,秦軍必敗無疑。趙孝成王原本就對廉頗堅守不戰的策略感到不滿,又聽信了這些謠言,于是決定撤換廉頗,任命趙括為趙軍統帥。趙括雖然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他上任后,一改廉頗的戰略,主動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
白起得知趙軍換帥后,心中暗自高興,他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他先派一支小部隊佯裝敗退,引誘趙括追擊,然后趁機切斷趙軍的后路,將趙軍分割包圍。趙括發現中計后,試圖突圍,但為時已晚。趙軍被困在包圍圈中,斷糧斷水,軍心大亂。最終,趙軍在苦苦支撐了四十多天后,全軍覆沒。趙括也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死,趙國四十多萬精銳部隊被秦軍殘忍地斬首坑殺,趙國國力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從此元氣大傷。
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趙國經此一役,幾乎瀕臨亡國的邊緣。而平原君趙勝作為力主接收上黨的關鍵人物,在這場戰爭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他的這一決策,雖然在短期內為趙國帶來了上黨郡的土地和人口,但從長遠來看,卻引發了秦趙之間的大規模戰爭,給趙國帶來了滅頂之災。后世許多人因此指責趙勝目光短淺、利令智昏,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將趙國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接收上黨對于趙國來說確實是一個極具誘惑的機會,趙勝做出這樣的決策,也是基于對趙國利益的考量,只是他沒有充分預估到秦國的反應和戰爭的殘酷性。
邯鄲保衛戰,力挽狂瀾之舉
長平之戰后,趙國元氣大傷,秦國則乘勝追擊。趙孝成王八年(公元前 258 年),秦軍在白起的率領下,兵臨趙國都城邯鄲城下,將邯鄲城團團圍住。邯鄲城內,百姓驚恐萬分,趙軍士氣低落,趙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面對秦軍的強大攻勢,平原君趙勝挺身而出,承擔起了保衛邯鄲的重任。他深知,僅憑趙國自身的力量,難以抵擋秦軍的進攻,必須尋求外部援助。于是,趙勝決定親自率領門客前往楚國,說服楚國出兵救援趙國。出發前,趙勝在自己的門客中挑選了二十名有勇有謀的人一同前往。然而,選來選去,只選出了十九人,還差一人。這時,門客毛遂主動站了出來,向趙勝自薦,請求一同前往楚國。趙勝對毛遂并不熟悉,問道:“先生在我門下已經幾年了?” 毛遂回答道:“三年了。” 趙勝說:“賢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如同錐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兒立刻就會露出來。先生在我門下三年,我卻從未聽說過你有什么才能,可見先生并無過人之處,還是留下吧。” 毛遂自信地說:“我今日就是請求您把我放進布袋里。如果我早被放進布袋,就會像整個錐子一樣,全部鋒芒畢露,而不只是露出一點尖兒。” 趙勝見毛遂言辭懇切,態度堅決,便同意了他的請求。
趙勝一行人來到楚國后,與楚考烈王進行了艱難的談判。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雙方仍未能達成一致。楚考烈王忌憚秦國的強大,擔心出兵救援趙國會引火燒身,因此猶豫不決。這時,毛遂按捺不住,手握劍柄,快步走上前去,對楚考烈王說道:“合縱抗秦的利害關系,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為何從早晨談到現在還定不下來?” 楚考烈王見一個小小的門客竟敢如此無禮,頓時大怒,呵斥道:“你是什么人?還不退下!我在和你的主人說話,哪有你插嘴的份兒!” 毛遂毫不畏懼,向前逼近幾步,大聲說道:“大王之所以敢呵斥我,是因為楚國人多勢眾。但如今我與大王相距不過十步,楚國的人再多,也救不了您。您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就在面前,您憑什么呵斥我?況且,我聽說商湯憑借七十里的土地就能夠統一天下,周文王憑借百里的土地就能夠讓諸侯稱臣。如今楚國方圓五千里,軍隊上百萬,這是稱霸天下的資本。秦國雖然強大,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當年秦國的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子罷了,他率領幾萬人馬,與楚國交戰,一戰就攻占了郢都,再戰就燒毀了夷陵,三戰就侮辱了大王的祖先。這是楚國百世不解的仇恨,連趙國都為楚國感到羞恥,而大王卻沒有一點報仇的想法。合縱抗秦,不僅僅是為了趙國,更是為了楚國。您難道不明白嗎?” 毛遂的一番話,有理有據,慷慨激昂,說得楚考烈王面紅耳赤,無言以對。他最終被毛遂的勇氣和智慧所打動,決定與趙國結盟,出兵救援邯鄲。
在毛遂的幫助下,趙勝成功說服了楚考烈王,楚國派春申君黃歇率領大軍前往趙國救援。與此同時,趙勝還多次派人前往魏國,請求魏國出兵相助。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姐是平原君趙勝的夫人,趙勝在給魏無忌的信中,言辭懇切地表達了趙國的危急處境,希望魏無忌能夠說服魏王出兵救趙。魏無忌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多次向魏王請求發兵,但魏王懼怕秦國的威脅,始終猶豫不決。無奈之下,魏無忌聽從了門客侯嬴的建議,通過如姬竊取了魏王的虎符,假傳魏王的命令,奪取了晉鄙的兵權,率領魏軍前往邯鄲救援。
在等待楚、魏援軍的過程中,秦軍加緊了對邯鄲城的進攻。邯鄲城內,物資匱乏,百姓生活困苦,趙軍傷亡慘重。為了鼓舞士氣,平原君趙勝將自己家中的姬妾奴仆都編入軍隊中,讓他們承擔各種勞役;他還散盡家財,將家中的財物分給士兵,讓士兵們感受到了他的關愛與支持。在趙勝的激勵下,趙軍將士們同仇敵愾,奮勇抵抗秦軍的進攻,堅守邯鄲城長達三年之久。
終于,楚、魏兩國的援軍趕到了邯鄲城下。趙勝見援軍到來,立即組織趙軍與援軍里應外合,向秦軍發起了猛烈的反擊。秦軍在三國聯軍的夾擊下,大敗而歸,邯鄲之圍終于得以解除。邯鄲保衛戰的勝利,是趙國在絕境中奮起反擊的一次偉大勝利,它不僅挽救了趙國的命運,也為戰國時期的合縱抗秦事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平原君趙勝在這場戰役中,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堅定的信念,他四處奔走,積極尋求外部援助,同時在城內組織軍民堅守,為保衛邯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的故事,也成為了千古佳話,被后人廣為傳頌。
從善如流,盡顯賢相風范
平原君趙勝在漫長的政治生涯中,并非剛愎自用之人,相反,他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從善如流,展現出了一位賢相應有的風范。
趙勝曾考慮出兵攻打燕國,為此,他向縱橫家馮忌請教。馮忌分析道:“秦國大將白起多次戰勝趙軍,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中給趙國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后來秦軍圍困邯鄲,趙國雖以殘兵敗將堅守,卻也讓秦軍疲憊不堪,這說明攻城難而守城易。如今趙國沒有秦國當時的威勢,燕國也不像長平之戰后的趙國那般衰弱。趙國此時攻打燕國,很難取得勝利。而且秦國很可能會趁趙、燕交戰之機,休整軍隊,然后在趙國疲憊時突然進攻,趙國將陷入危險境地。所以,攻打燕國不可行。” 趙勝聽后,覺得馮忌所言極是,立刻放棄了攻打燕國的計劃,并對馮忌的分析和建議稱贊不已。
邯鄲之圍解除后,大臣虞卿想要以趙勝說服魏無忌出兵救趙為由,為趙勝請功。公孫龍得知此事后,急忙前去拜見趙勝,極力勸阻他不要接受虞卿的提議。公孫龍說:“您成為趙國相國,獲得封地,是因為您是趙王的弟弟,并非因為您有什么特殊的功勞。在沒有功勞的時候,您憑借皇親國戚的身份接受了封邑;如今有了功勞,卻要按照普通人的標準來論功行賞,這會讓趙勝陷入兩難境地,接受封賞,會被人認為是憑借皇親國戚的身份謀取私利;拒絕封賞,則能彰顯他的高風亮節。趙勝聽后,恍然大悟,對公孫龍的提醒感激不已,于是堅決拒絕了虞卿為他請功的提議。這一事件充分展現了趙勝從善如流的品質,他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并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了可能出現的聲譽危機。
在用人方面,趙勝也有過深刻的反思與轉變。起初,趙勝府邸的一位美妾,在樓上看到一個跛腳的人一瘸一拐地去打水,覺得十分滑稽,便忍不住大笑起來。第二天,這位跛腳之人來到趙勝面前,請求他懲處那個嘲笑自己的妾室,認為身為趙國公子,理應尊重每一個人,而他的妾室卻如此無禮,實在不該。趙勝當時并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只是敷衍地答應了跛腳之人。然而,此事在門客之間傳開后,許多門客認為趙勝重美色而輕賢士,紛紛選擇離開。趙勝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反思自己的行為,深感愧疚,于是毅然決然地斬下了那位妾室的頭顱,親自登門向跛腳之人道歉,并向門客們表明自己重視賢才的決心。此后,門客們又紛紛回到趙勝身邊,他的聲譽也因此得到了挽回。通過這件事,趙勝更加明白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自身品德的修養和行為的檢點。
晚年余暉,傳奇落幕留爭議
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 251 年),平原君趙勝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與世長辭。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統治期間,趙勝曾三次離開相國職位,又三次官復原職,封地始終在東武城。他的離去,無疑是趙國政壇的一大損失,趙國失去了一位曾經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周旋于各國之間的重要人物。
回顧平原君趙勝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以其出眾的風采,贏得了漢代史學家司馬遷 “翩翩濁世之佳公子” 的贊譽,唐代史學家司馬貞也稱贊他為 “翩翩公子,天下奇器”。在品行和能力方面,許多人對他給予了高度肯定。西漢政治家賈誼在《過秦論》中評價戰國四公子 “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趙勝作為其中之一,在禮賢下士方面確實堪稱典范。他廣納賢才,使得眾多有識之士匯聚在他的門下,為趙國的發展出謀劃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趙國的實力和影響力。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認為,平原君能夠聯合有能力的人,糾正君主的錯誤,使國家消除了禍患,是輔助國家安定的能臣,稱 “平原君之于趙,可謂輔矣”。
然而,趙勝的一生也并非毫無瑕疵,他的一些決策和行為也引發了諸多爭議。司馬遷評價他不識大體,“利令智昏”,認為他輕信馮亭之言,力主接收上黨郡,從而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中遭受重創,“四十余萬眾” 喪生,趙國元氣大傷。北宋文學家蘇轍認為,趙勝不會為國家做長遠的考慮,因貪心接受上黨,給趙國招來長平之禍,是 “貴公子不知務之禍也”。但也有人為趙勝鳴不平,三國時期蜀漢史學家譙周就曾說:“長平之陷,乃趙王信間易將之咎,何怨平原受馮亭哉。” 意思是趙國在長平的慘敗,主要責任在于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貿然更換將領,不應將過錯全部歸咎于平原君趙勝接收上黨這一決策。
趙勝的故事,是戰國歷史的一個生動縮影,反映了那個時代各國之間復雜的政治斗爭、軍事沖突以及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他在趙國的政治、軍事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功過是非,歷經千年,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他的成功與失敗,都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在當今時代,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研究平原君趙勝的一生時,依然能夠從他的經歷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思考在面對復雜局勢和重大決策時,如何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選擇,如何堅守道德與正義,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