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的長河中,我們都渴望一路順遂,然而,一些隱匿的健康隱患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埋下禍根。頸動脈斑塊,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健康“小麻煩”,卻可能引發一場危及生命的風暴——腦梗死。那么,頸動脈斑塊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腦梗死的呢?今天,就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這個潛藏在身邊的健康危機。
頸動脈斑塊:血管里的“不速之客”
頸動脈,作為連接心臟與大腦的重要通道,承擔著為大腦輸送血液和氧氣的重任。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如長期高油高鹽飲食、缺乏運動、吸煙酗酒等,頸動脈內壁開始出現變化。血液中的脂質成分,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像不受歡迎的“客人”,逐漸在血管壁上沉積下來。
起初,這些沉積物只是一些微小的脂紋,不易被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不斷吸引更多的脂質、細胞碎片和鈣等物質,逐漸形成纖維斑塊。此時,斑塊內的脂質成分相對較少,以纖維樣物質為主,雖然還沒有對血管造成嚴重的堵塞,但已經開始影響血管的正常功能。
斑塊的“黑化”:不穩定斑塊的形成
如果說最初的斑塊還只是在血管內壁上“小打小鬧”,那么接下來的發展就可能變得愈發危險。當斑塊進一步發展,進入粥樣斑塊期,其內部已經積聚了大量軟乎乎的脂類物質,外觀呈現灰黃色。雖然此時斑塊表面還覆蓋著一層纖維樣物質作為“保護殼”,但這層保護殼并不總是堅固的。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如血壓波動、血液流速變化、炎癥反應等,斑塊表面的纖維樣物質可能會出現破損,從而進入斑塊的繼發病變期。一旦纖維帽破裂,斑塊內部的脂質物質就會直接暴露在血液中,此時的斑塊就如同一個“不定時炸彈”,變得極不穩定,隨時可能引發嚴重的后果。這種不穩定斑塊,也被稱為易損斑塊,是導致腦梗死的關鍵因素之一。
通往腦梗死的“致命之路”
當頸動脈斑塊發展到不穩定階段后,它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一步步將人推向腦梗死的深淵:
? 血管狹窄,供血不足:隨著斑塊的不斷增大,頸動脈管腔會逐漸狹窄。當狹窄程度達到一定程度,比如超過70%時,就會嚴重影響大腦的血液供應。想象一下,一條原本寬敞的道路,因為不斷有障礙物堆積,變得越來越狹窄,車輛通行自然就會受到阻礙。同樣,當頸動脈狹窄嚴重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和氧氣供應,就會出現缺血缺氧的癥狀,如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視物模糊等。如果這種缺血狀態持續得不到改善,最終就可能導致腦組織壞死,引發腦梗死。
? 斑塊破裂,血栓栓塞:不穩定斑塊破裂后,暴露的脂質物質會激活體內的凝血系統,導致血小板在破損處聚集,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就像一個個“小栓子”,隨著血流在血管內流動。由于腦血管的管徑相對較細,當這些栓子流到腦部血管時,很容易就會堵塞血管,造成局部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中斷,進而引發腦梗死。這種由于斑塊破裂、血栓脫落導致的腦梗死,往往發病突然,病情兇險,給患者的生命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
據統計,我國約有2億成年人存在頸動脈斑塊,而頸動脈斑塊導致的腦梗死在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中占比為10% - 15%。如此龐大的患病人群和較高的致病風險,足以讓我們對頸動脈斑塊引起高度重視。
預防勝于治療:守護血管健康的防線
了解了頸動脈斑塊發展成腦梗死的過程,我們更應明白預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守護血管健康,遠離腦梗死的威脅: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減少高油高鹽高糖食物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食物;適量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戒煙限酒,避免煙草和酒精對血管的損害;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長期精神緊張和焦慮。
? 控制基礎疾病: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定期監測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將其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 定期體檢:對于40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長期吸煙、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建議定期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以便早期發現頸動脈斑塊,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頸動脈斑塊發展成腦梗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我們保持警惕,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就有可能阻斷疾病的發展,守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注血管健康,為美好的生活筑牢健康基石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