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42
“過去,自閉癥干預是缺少方法、缺乏路徑,現在則是方法太多、路徑太多。沒有的時候固然很著急,太多了讓人無所適從,也很著急。”
北醫六院郭延慶教授在近期的分享中,建議自閉癥孩子家長不要被各種干預方法搞得眼花繚亂,要在干預前弄清楚孩子的基本的情況、找準干預的方向后,再去了解、學習和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
“方向對了,方法技術暫時沒有摸到,至少也不會耽誤孩子。方向不對,就很有可能會南轅北轍。”
自閉癥的核心問題是興趣偏離
“自閉癥的核心問題是興趣的偏離,不是其他的問題,尤其不是智力的問題。”郭延慶從自閉癥的核心表現開始,建議家長首先要科學認識自閉癥。
“既然不是智力的問題,那就不是學習能力的問題”,郭延慶表示,如果自閉癥孩子的智力正常,一個正常智力的人能做到的,自閉癥孩子通過學習基本上也都可以做到。
郭延慶說,自閉癥的孩子跟我們一樣,生來就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是通過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嘗、嘴巴說,但“為什么他們的表現不一樣呢?”
原因在于雖然同樣是“眼耳鼻舌身意”,但自閉癥孩子通過它們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獲得的反饋、做出的行為決策,和非自閉癥孩子之間是有明顯差別的。簡單說,表現為興趣的偏離。
興趣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指向的對象。花時間在某個對象身上一段時間,或者在同樣的條件下,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某個對象上花的時間多要超于另外一個對象,這就說明你對這個對象有興趣。
所以看興趣不是看那些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就是要看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指向的東西,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興趣所在。
郭延慶說,自閉癥的診斷其實也是靠醫生的“眼耳鼻舌身意”來感受孩子的“眼耳鼻舌身意”,看他有哪些方面的不一樣。
“到目前為止,自閉癥的診斷都不是靠先進的科技手段,不是通過抽血化驗,也不是做磁共振,沒有任何科技的手段,靠的是醫生的經驗。”
郭延慶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的自閉癥表現形式“三字經”:
與人交,興趣消;眼神接,凝或飄;自玩耍,分享少;有不足,人參照;于表情,多寥寥。
不主動,少發起;缺搭配,不協調;多工具,少描述;常模仿,常書面;手把手,以身交。
視嗅觸,行多異;聽過敏,捂耳避;搖轉跳,興奮叫;眼盯手,踮腳走;強同一,變則激;戀細節,迷局部。
不到100個字,幾乎囊括了自閉癥孩子的各種行為表現,比如對人不感興趣,與人交往時眼神飄忽,很少主動發起社交互動,難以識別他人手勢、表情的意義,喜歡眼睛盯著手、看著天空45度角,嗅聞不該聞的東西等。
這些表現,總結起來,就是兩種形式的興趣偏離:一種是缺陷型的偏離,即正常小朋友都有興趣的事物,他沒有興趣;一種是表現型的偏離,即興趣本身的偏離,正常小朋友都沒興趣的事物,他表現出特定的興趣。
郭延慶說,理解了孩子的問題是興趣的偏離,不管是缺陷型的,還是表現型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都為孩子走向正常化找到了方向,因為興趣的偏離,是可以通過干預得到改變的。
自閉癥干預要掌握兩個“套路”
“自閉癥孩子因為上述兩種興趣的偏離,使得家長用常識的方法和他互動,是得不到如常識的期待的回應的。”
郭延慶說,自閉癥孩子的干預和教育的難題也在這個地方,我們用教普通孩子的那些辦法去教孩子,經常教不下去,或者教的效果不好,教不會,不能讓孩子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
所以在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學習和掌握一些干預技巧。簡單說就是兩個部分,一個是會教,一個是會管。
這兩個是家長必須學會的“套路”。郭延慶建議家長不要聽到“套路”就嗤之以鼻,“那些經過驗證,行之有效的‘套路’,這就叫循證依據”。
比如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常識的辦法我們可能會說,“寶寶看媽媽,你看媽媽,這里有什么?”如果他不答應、不搭理,我就用各種手段吸引他注意,這是常識,但常識達不到效果。但受過培訓的康復師可能會用另一套方法。
郭延慶也提醒家長,除了學習“會教”之外,還要去學習“會管”的能力。
“不管是自閉癥的孩子,還是正常發展的孩子,都有一些行為是不教自來,不學自會的。比方說發脾氣、咬自己、摔東西,那就要通過管理的能力和手段,讓這些行為從有到無,從多到少。”
郭延慶說,家長在掌握“會教、會管”兩個套路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個會分析的頭腦,即面對自閉癥孩子有那么多要教的東西,要知道該從哪兒開始教他。
這背后是家長要對孩子的做一個基本的評估,“最簡單的評估就是你去觀察同齡的孩子,了解他當下跟普通的同齡孩子相比缺少哪些能力,哪些部分完不成,哪些短期可以幫助他完成,哪些當下還不能作為目標等等。”
郭延慶說,家長學會教的套路,學會管的套路,有會分析評估的頭腦,對于自閉癥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效率。
因為缺陷型偏離和表現型偏離的影響,自閉癥孩子本身就被剝奪了一些發展機會,如果干預方向不對,干預方法也沒有效率,那可能進一步影響了孩子向正常化發展。
正常環境中教學和適應很重要
“自閉癥孩子在機構干預到一定程度,就不能老在機構里呆著了,需要回到正常環境。”郭延慶說,家長切忌不能只在機構訓練,機構幫孩子打好基礎后,還是要在日常的生活環境中去適應和教學。
從機構到幼兒園孩子的表現可能斷崖式下滑,不是孩子出問題了,而是環境的過渡太大,大到不能支撐他在一個正常環境里像在機構里那樣表現。
在機構的一對一的訓練當中,孩子是唯一的被關注的對象,如果孩子有困難,康復師會及時發現,并輔助他成功,成功后孩子還會得到及時的強化甚至物質強化。到了幼兒園,老師不可能有這么多的精力只關注到一個孩子身上。
“影響孩子在正常環境中的適應是兩點,一個是能力,一個是狀態。”以上幼兒園為例,能力就是老師按教其他小朋友的方式教,他聽得懂;狀態是老師在講的時候,他聽得進去。
實際的情況可能是有的孩子有能力沒狀態,有的孩子是有狀態沒能力。
郭延慶說,機構訓練的目標,其實也是在能力和狀態的兩個維度上幫孩子打好基礎,讓正常環境內的老師給予這個孩子額外多一點點關注,就能讓他基本適應。
在此基礎上,郭延慶建議家長不要“舍近求遠、舍易求難。”從改變自己和影響身邊的人開始。
一方面是盡可能讓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并針對孩子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情況,和老師一起想辦法,讓他更好地融入。另一方面是家長自己也要日常的生活環境中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
如果家長自己不知道該怎么鍛煉,郭延慶建議家長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觀察同齡的小朋友在一塊兒時都玩啥、說什么、怎么玩的、什么情況下會鬧矛盾之類的,然后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練習。
當孩子慢慢熟悉了同齡普通小孩玩樂的方式,也就慢慢地具備了一定的跟他們發起和維持社交的能力,也就有機會和同齡孩子一起玩耍。
另外,如果家長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小朋友陪自家孩子一起玩耍,并在玩耍過程中鍛煉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郭延慶建議也可以從教他從正確使用家里的玩具和物品等開始。
“他是在功能化、應用化的使用這些玩具和物品,還是前面講的興趣偏離的方式在使用,兩者差別很大”,郭延慶說,如果孩子能夠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玩玩具、正確使用物品,本身也是一種社會性。
整理丨漁漁 雨晴
郭延慶天津講座預告
2025年5月17日,郭延慶教授將在天津做家長講座,就自閉癥孩子如何走向正常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的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干預,如何培養孩子的“三基四證五大能力”等話題進行分享。
更多詳情內容如下——
時間
5月17日09:00-16:00
地址
9:00-12:00 和平區南市街道華安大街2號禧悅酒店
13:30-16:00 南開區廣開四馬路225號京雄科技大廈3層
更多詳情參閱下圖
名額有限,掃碼預約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征集線索/稿件,一經采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系:contents@dmhxm.com。
點擊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