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躍蘭,國家級名老中醫、東城中醫醫院特聘專家,出診時間周六上午。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痹病學》學科帶頭人。研究領域為中西醫結合防治風濕免疫病。從事中醫內科醫療、教學、科研工作40多年,臨床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內外治并用”的診治原則,在應用大劑量附子治療亞健康狀態、產后風濕、產后抑郁及焦慮狀態患者表現出嚴重的怕冷怕風、忽冷忽熱、多汗、關節肌肉疼痛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人的身體還有干濕之分?您聽說過嗎?這兩種南轅北轍的癥狀背后很可能是同一種春季邪氣導致的,而且大家不常把這種邪氣和春季聯系在一起,因此容易忽略它,這種邪氣就是濕邪。說到濕邪,大家往往覺得夏季才需要警惕,而朱教授指出,實際上春季祛濕也非常有必要。那么濕邪引起的干燥有哪些特點呢?還有哪些常見的祛濕誤區呢?4月12日17:25,國家級名老中醫、東城中醫醫院特聘專家朱躍蘭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帶大家學習春季祛濕“避坑”指南。
朱教授指出,祛濕方法多樣,老百姓在家也有不少自用妙招,但是從臨床上看,這里面可能隱藏著一些誤區,就比如大家熟知的紅豆薏米水,如果用法用量不對,不僅不能很好的祛濕,反而可能傷害脾胃。她給大家帶了一款改良版的紅豆薏米水,不僅將寒涼的生薏米改為沒那么寒涼的熟薏米,還加入了大棗、陳皮,改良版的紅豆薏米水里每味藥的用量是多少呢?節目中自有分曉。
朱教授告訴我們,關于祛濕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濕的產生只與脾有關。其實與濕相關的臟腑有三個--肺、脾、腎,所以肺和腎與祛濕的關系也非常密切。肺中的濕邪有三種不同類型,分別是寒濕、濕熱和痰濕,我們今天主要講解其中的一種,也是臨床上相對更加常見的一種--痰濕,朱教授在現場為大家詳細講解了痰濕在肺的癥狀,并帶來一款適合日常生活使用的藥膳,里面有什么呢?同樣的,腎中的濕邪也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是濕熱、濕毒和寒濕,其中相對常見的是濕熱,朱教授也大家帶來了一款藥茶,里面又有什么呢?
更多精彩節目,歡迎大家關注4月12日17:25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衛視播出的《養生堂》欄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