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烏克蘭問題特使基思·凱洛格最近有點煩——因為一句“戰后柏林模式”,被《泰晤士報》直接扣上“瓜分烏克蘭”的帽子。事情起因是他在討論停火方案時提到“維和責任區劃分”,說盟軍(不含美軍)可以按區域承擔恢復性任務,結果被輿論解讀成“沿第聶伯河分裂烏克蘭”,直接引爆外交地震。
凱洛格急得原地辟謠,強調“絕對不是分裂領土”,只是借鑒二戰后柏林的盟軍分區維和機制,重點是“支持烏克蘭主權”。但這波操作早就讓各方炸了鍋:烏克蘭政府連夜召見美大使抗議,澤連斯基辦公室發聲明稱“任何外國駐軍提議都是對主權的冒犯”;俄羅斯外交部更直接放話,“敢派軍隊進烏東就視為宣戰”,戰斗民族的底線明明白白擺桌上了。
說白了,這事本質還是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暗戰。美國玩的還是“離岸平衡”老套路——自己不出兵,讓英法去烏西駐軍,烏東維持現狀,看似“維和”實則想把烏克蘭變成“緩沖區”。但問題在于,柏林模式是二戰戰敗國的特殊處理,烏克蘭作為主權國家,憑啥要接受這種“分區治理”?西方媒體還雙標玩得飛起,《泰晤士報》大標題渲染“瓜分”,卻對凱洛格的澄清輕描淡寫,難怪烏克蘭老百姓直接上街游行,舉著“我們不是柏林”的牌子抗議。
俄羅斯這邊反應也夠剛,不僅軍事上在白俄羅斯部署導彈、波羅的海艦隊進入戰備,外交上還拉中國、印度等第三方斡旋,擺明了不想讓西方單方面定規則。最有意思的是全球南方國家的態度,巴西、南非等直接力挺中國提出的“尊重主權”和平倡議,狠狠打了美國“國際秩序”的臉。
現在這事兒鬧得沸沸揚揚,凱洛格估計腸子都悔青了——本想搬歷史經驗充高大上,結果翻車成“分裂提議”。但說白了,大國博弈從來不管小國死活,烏克蘭夾在中間才是真慘:這邊美國想拿它當棋子搞平衡,那邊俄羅斯還在虎視眈眈,最后苦的還是烏克蘭自己。你說這“維和責任區”到底是保護還是瓜分?估計只有烏克蘭人自己最清楚。
最后:你覺得美國提的“維和分區”是真心促和還是火上澆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