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大玩家#
清晨七點,絲綢廠的自行車鈴聲響徹拱宸橋
1985年的杭州拱宸橋,天剛蒙蒙亮,21歲的女工小芳蹬著28寸鳳凰牌自行車,車筐里裝著鋁制飯盒,叮叮當當地穿過廠區大門。鋸齒形屋頂的杭絲聯廠房在晨霧中若隱若現——這座由周總理親自批準建設的萬人大廠,曾是全國絲綢行業的“金字招牌”
車間里,日光燈下堆滿雪白的蠶繭。小芳戴上白袖套,和工友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選繭、煮繭、繅絲……“雙宮繭要挑出來,黃斑繭也不能留!”師傅的叮囑猶在耳邊。墻上的獎狀寫著“先進班組”,角落里掛著“一衣帶水友好鄰邦”的日文標語——這里生產的絲綢,正通過上海港漂洋過海,為國家賺取寶貴的外匯
五分錢的肉菜,三十八塊五的“高工資”
中午11點半,食堂窗口飄來陣陣香氣。黑板上的菜單用粉筆寫著:紅燒肉5分、青菜豆腐2分、米飯3兩糧票。小芳和同車間的阿珍端著搪瓷碗排隊,身后傳來男工們嬉笑的聲音:“今天有啤酒供應!”
那時的杭絲聯,就是個小社會:幼兒園、醫院、電影院一應俱全。冬天有24小時熱水的澡堂,夏天發棒冰汽水,逢年過節還能拎著廠里自產的汽水走親戚——1981年,杭絲聯的碳酸飲料可是全市三家“國標”之一,連紹興、金華的供銷社都搶著要
“第一個月工資38塊5,我給家里買了臺紅燈牌收音機。”小芳摸著腕上的金色坤表笑道。這表花了她三個月積蓄,但在80年代初,能戴上手表的紡織女工,走在解放路百貨商店都挺直腰板——當年杭絲聯的廠徽別在胸前,“找對象都比別人容易”
法國攝影師Alain曾驚訝于車間女工的顏值:“她們穿著的確良襯衫、碎花長裙,比巴黎姑娘還時髦!”在繅絲車間,19歲的秀英腳踩踏板,蠶絲如銀瀑般纏繞卷輪。她身后的滅火器箱上,貼著《廬山戀》電影海報——那是女工們最愛的“時尚教科書”
染色車間里,22歲的麗華將白絲染成粉紅,長發用花頭巾扎起,像朵綻放的木芙蓉。這些“絲綢西施”們,下班后會相約去武林廣場拍照,花一個月工資買條上海產的喬其紗連衣裙,在西湖邊留下倩影。她們的笑容被收錄在長江照相館的相冊里,成為80年代杭州最明媚的風景
一個時代的背影
傍晚6點,廠區廣播響起《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小芳推著自行車走出大門,回頭望見鋸齒形屋頂鍍上夕陽的金邊。她不知道,二十年后這里會變成“絲聯166”文創園,老繅絲機成了藝術展品,婚紗攝影店開在曾經的倉庫里
那個年代,杭絲聯養活了6000多名職工,出口創匯占全省紡織業三成。工人們用40元工資撐起五口之家,還能供孩子上學;食堂一天殺三四頭豬,米飯要用噸計算。如今,杭州只剩“都錦生”“福華”兩家絲綢廠堅守,但老工人們說起1985年,眼里仍閃著光:“那時候啊,機器聲比現在廣場舞還熱鬧!”
四十年前,這些姑娘用青春織就的不只是絲綢,更是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當我們在文創園的咖啡館里端起拉花拿鐵,或許該對墻上的老照片舉杯——敬那些在日光燈下認真挑選每一顆蠶繭的雙手,敬五分錢紅燒肉里的滿足,敬自行車鈴聲中遠去的黃金年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