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的“頂胯”動作理解的再深刻、再完美,如不能在實戰中運用,無疑也是零分。典型現象就是練的一點毛病也沒有,但凡上臺打球就完全找不到感覺,貌似練了一個“假頂胯”。通過訓練和學習,結合“基本功打卡群”球友們交流發現,出現此類問題,大多都是胯的“應答能力”細節出現了問題,大致總結如下。lh-starch
一是不敢等球,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初期階段,由于“見球轉胯”能力沒有形成本能,讓不出充分的擊球空間,極易導致上肢動作鏈“搶戲”代償。簡單點理解就是,球都沒有進入到“胯”的發力區間,頂胯再優秀也只是做了一個動作而已。解決思路:多球最好,沒有多球條件就跟球友商量好,忍住上肢動作鏈別提前參與,使勁放點等,頂多就是失誤打不到球而已,直到能夠體會“胯頂球”感覺為止,這才是真頂胯。
二是頂胯跟上肢動作過于同步,不敢等球導致“假頂胯”比較容易理解。那為什么能把球讓到軀干發力區間,還是會出現“頂不實”的感覺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力量傳導次序,讓上肢動作過早參與所導致。解決思路:擊球時必須要建立“胯先手后”的意識,否則頂胯的洪荒之力很難釋放到極致。至于訓練的方式嘛,跟上面大同小異。主要是建立胯和上肢的次序,這也是為今后弧圈球的“頂摩”埋下一個小小的伏筆。
三是頂胯的持續輸出能力,至于頂胯的爆發力之前多有涉及,在此就不再過多贅述。乒乓是一項全身參與的運動,如果發力機制正確,對于核心能力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所以說針對性訓練也必不可少,這一點倒不用太刻意加力量,日常的徒手和重心轉換完全可以滿足,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跳出體能“舒適區”。以上純屬我個人練球小體會,對否,望大家指正批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