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最有國際范兒的兩件事兒,一件是八國聯軍進北京之前,她小手兒一揮,向世界列強一塊兒宣戰;另一件嘛,就得算是她死后的出大殯。
當時,清廷特意在東直門外的一個土坡上搭了個觀禮臺,不對,應該叫“觀喪臺”,為的是給各國使節和記者“開個洋眼”,讓洋人們好好看看天朝老太后是怎么風風光光地去陰曹地府。
這個“創意”雖然很奇葩,但卻歪打正著,還真起到了一定的歷史作用。在“觀喪”的洋人里,有個叫亨利·博雷爾的荷蘭人。此人不但看了出殯的全場,還拍了不少照片。
正是托這位的福,才有很多珍貴的史料流傳至今,使我們能一窺中國“第二位女皇”那規格堪比皇帝的豪華葬禮。
好了,不用想,慈禧在活著的時候,肯定非常重視自己的身后事,那么,她到底是怎么準備的?
在她死后,她的葬禮到底有多奢侈?
而到了那邊之后,她過得還好嗎?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1866年,也就是同治登基的第5年,他老爹咸豐的定陵終于完工。按清朝的祖制,咸豐的倆老婆,也就是慈安和慈禧的墓只能建在定陵附近,而且,尷尬的是,這皇后陵只能建一座。所以,當時的解決方案是建一座陵,然后把這老姐倆的棺槨并排放一塊兒。
可慈禧看完奏章之后,特別生氣,質問負責修陵的大臣:“從古至今,哪個陵埋了倆太后?你們這明擺是欺負我們姐倆呀!”
修陵的大臣被嚇的不輕,只好斗膽提出把方案修改成“雙妃陵寢”,也就是在定陵后院的東西兩側,并排各建一套寶城和寶頂,然后在下面建一座地宮。
結果,慈禧更生氣了,追問道:“我們姐倆是太妃?誰說我們就不能一人修一座陵?!”
雖然這主意是打破了祖制,但同治和大臣也不敢不聽。于是,在同治12年,18歲的皇帝來到定陵,在祭祀完老爹后,又專門看了附近的風水,遂把普祥峪定為埋慈安的地界,把菩陀峪定為埋慈禧的地界。
當年8月,兩位太后的陵墓同時開工,在耗時6年和500萬兩白銀后,于光緒5年同時完工。
兩座陵墓的規格本來是一模一樣,但慈禧在心里其實一直不服慈安。巧的是,慈安的待機時間不如慈禧,死的早,于是,慈禧終于等來了壓慈安一頭的機會。
光緒21年,東陵的守陵大臣為了巴結慈禧,上奏書,說慈禧的陵因為連年下雨,有的地方已經糟了,急需修繕。
慈禧看了奏疏之后,大喜,立刻讓心腹慶親王和榮祿負責督辦修陵事宜。
這表面上是修,其實呢,跟把慈禧的陵從里到外重建了一遍差不多,是工程浩大。據統計,到光緒25年,修陵已經耗資150多萬兩,在那以后,到底花了多少錢,誰也不知道。
同時,從清東陵到北京還專門修了一條長達240多里的路。慈禧活著的時候,曾經坐轎子順著這條路專門到東陵視察過自己的陰宅。那回,為了圖吉利,她還從手腕上摘下一條由18顆珍珠串成的、堪稱稀世珍寶的手串,然后投入到地宮金券的金井中,作為鎮墓之寶。
后來,因為對列強宣戰,慈禧跑到了西安,修陵的工程暫停了幾個月。回京之后,她趕快催著開工,并又親自去現場驗查了一番。
1908年11月11日,耗時13年、耗資超過5000萬兩白銀的修陵工程終于完工。
離譜的是,在慈禧的授意之下,陵內丹陛石上的浮雕居然改成了鳳在上,龍在下。而74根望柱頭更是一改“一龍一鳳”的樣式,成了“一鳳壓兩龍”,意為慈禧曾經兩次垂簾聽政。
說來也巧,在修陵完工的4天后,也就是1908年11月15日,慈禧就死啦。
當天下午5點,慈禧在儀鸞殿咽氣。不過,作為大清太后,不能跟普通人一樣,過幾天就下葬,而是要按一套嚴格的流程折騰。
在慈禧死后,掌儀司的首領太監先用鵝黃吉祥轎把她的尸首從儀鑾殿搬到皇極殿,并放在床上。
轉天早晨8點5分,心里竊喜的隆裕皇太后和瑾妃表情肅穆地看著慈禧入殮到棺槨內。
據李蓮英回憶,在慈禧的尸首下面,鋪著總共厚達1尺的1層珍珠和3層金絲串珠錦褥。
慈禧的腦袋前面放著翠荷葉,腳底下放著粉紅碧璽蓮花。她頭戴珍珠鳳冠,冠上有一顆價值千萬兩白銀的珍珠,大小和雞蛋差不多。
據估算,給慈禧陪葬的財寶價值超過2億兩白銀。
不得不說,慈禧是真能折騰,大清不亡,簡直是天理難容。
不過,要是認為慈禧這就算折騰完了,那就“格局”小了。一年后的風光大殯,那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出大殯
因為欽天監為出殯選的黃道吉日是1909年11月9日,所以,慈禧在入殮后,足足在宮里停了一年。在此期間,怎么給她反腐,可是把李蓮英和太監們折騰得夠嗆。
李蓮英
終于,出殯的日子到了,大伙兒也總算熬到頭了。
在出殯前,有一些工作需要提前做。
宮里的人先在宮外燒了一大堆紙錢,還有一大堆用紙糊的、做個跟真的一樣的梳妝臺、大煙槍、鐘表等物件和紙人。這些都是給慈禧在那邊用的。
按理說,這些東西應該是中國傳統樣式才對,但實際上,也有例外。例如為慈禧去那邊打頭陣的紙兵就是穿著歐式軍裝的清朝新軍樣式,燒的轎子也不是中式的,而是歐洲式樣、帶著油燈的四輪馬車,外加歐洲的大洋馬。
另外,為了彰顯慈禧的“國際范兒”,清廷的外務部特意在東直門外的一個小土坡上,為應邀參加喪禮的外賓和記者,臨時蓋了個亭子。在出殯的過程中,有一些外國人會跟著送葬的隊伍一起出宮,走到這之后,他們就不用再往前了,可以到亭子里休息。
不過,這亭子也不是誰都能進的,清廷外務部會派會外語的官員負責把門和接待,只有持有外務部發的許可文書的外國人才能進。
出殯的時間是1909年11月9日的早晨7點一刻。在此之前,清廷的騎兵提前進行了清場,在7點前把沿途看熱鬧的老百姓都趕到了道路兩邊。
7點一刻,出殯的隊伍浩浩蕩蕩走出紫禁城,一直到10點,大隊人馬才抵達東直門的那個“觀喪臺”。本文開始時提到的那個名叫亨利·博雷爾的荷蘭人就是隨大隊走到這后,拍了很多珍貴的照片。
下面,來看看博雷爾的照片到底記錄下了什么。
在出殯隊伍的最前邊,是一大隊穿著筆挺的新式軍服、手持長矛的騎兵。注意,這可都是真人,不是紙人。
在騎兵的后面,是一大縱隊牽著小矮馬的仆役。在他們后面,就是幾百名頭戴插著黃色羽毛的帽子、身穿猩紅綢緞衣服、負責抬靈柩的仆役。其實,抬靈柩的仆役是7000多人。
慈禧靈柩的豪華程度甚是讓博雷爾和其他外國人看了“洋眼”。這長方形的靈柩大的驚人,被高高地抬離地面。在靈柩的頂端有一個巨大的金球,就像一團金色的火焰。靈柩的周圍是寬幅的金色柩衣。
在博雷爾的眼里,巨大的靈柩好像一塊巨大的金磚,而在陽光下,這塊金磚又好像是一條燃燒的金色河流。
沿路守衛的清軍士兵和外國使節的衛兵在靈柩經過時,都會行持槍禮,向那位曾經有著無上權力的女人致敬。
在慈禧的靈柩后面,是兩隊身著鑲有紅邊的灰色軍服的騎兵,其中一隊騎兵手持的是系有紅色長條旗幟的長矛,另一隊騎兵則手持長槍。博雷爾判斷他們應該是清廷的大內禁衛軍。
跟隨著禁衛軍的又是一大群穿著紅色長袍、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仆役。這些仆役舉著五顏六色龍鳳旗和綢緞條幅。博雷爾感覺仆役的隊伍是一眼望不到頭兒,好像宮里的旗子都被他們拿出來了。
再往后看,又是一個莊重中帶著奇葩的場景,3匹排成縱隊的小白馬各拉著一輛輕便的馬車,在馬車上各有一頂轎子。有人告訴博雷爾,那些馬和轎子都是慈禧生前最喜歡的
在馬車后面,是兩大列馱著很多物品的駱駝,這讓博雷爾很是詫異,他不理解這種神獸怎么會出現在出殯的隊伍里。后來他得知因為出殯的隊伍要走5天,才能到達東陵。駱駝馱著的就是大隊人馬的生活必需品、帳篷和食品。
在駱駝的后面,是一大群念著經的出家人,有來自西藏的,也有來自蒙古的。
在隊伍的最后,則是清廷的王爺和高官們。不過,在送葬途中,他們穿的都是黑色喪服,五顏六色的頂戴花翎和頂子上的珊瑚、寶珠也都摘掉了。而且,所有的人都沒帶隨從。
總之,慈禧的這次大殯是令人嘆為觀止。在博雷爾拍下照片后的第5天,出殯隊伍終于到達東陵,慈禧也終于如愿住進了她心心念念的豪華陰宅。
不過,她這次只是入土,離“為安”還早著呢。
糞土
記得前文提過給慈禧陪葬的財寶價值超過2億兩白銀吧?
在活著的時候,慈禧真應該好好讀讀歷史,看看歷代皇陵到底有幾座能在亂世幸免?
大概率,她是沒仔細讀過歷史,所以,她肯定也想不到自己在東陵躺了僅僅20年之后,就遇到了自己的掘墓人。
1928年7月4日,孫殿英跑到東陵,一口氣炸了把乾隆和慈禧的陵全給炸了,并將里面的賠償寶物洗劫一空。孫殿英的亂軍甚至還把慈禧的嘴撬開,把里面的夜明珠也掠走。而慈禧的尸首則被胡亂扔到棺材外邊,渾身上下只剩下一條內褲。
滿清的遺老遺少一路鬧到蔣介石那,但蔣介石拿了孫殿英不少好處,就沒搭理他們。
無奈之下,溥儀只能讓載澤等人去東陵收拾爛攤子。
當看到慈禧的尸首時,眾人大驚,只見這位曾經權傾天下的老太后,因為被晾在外邊一個多月,尸首上生出了很多斑點和白毛,且面如死灰,兩眼成了兩個黑窟窿,嘴唇上也有傷痕。
腦補一下這場景,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跟恐怖片差不多。
載澤等人呢,只能捏著鼻子,用如意板把慈禧的尸首抬回棺材內,用一塊黃綢子蓋住,下面墊上一條黃緞褥。另外,他們還撿了點慈禧生前的遺物,也放在棺材里,隨后,蓋上棺材蓋兒,用漆封住了接縫。如此,慈禧再次入殮,但與第一次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一晃,又過了55年。
在1983年12月到1984年1月,清東陵的文物保管所進行了搶救性開館,對慈禧的內棺進行了清理和消毒,然后所有物件原位放回。所以,如今在清東陵,慈禧的棺材內仍保留著1928年那次入殮的原樣。
其實,無論在生前如何肆意霸道,成為歷史的一抔糞土才是慈禧應該有的最終歸宿。
素材來源:
環球網丨曝慈禧葬禮上的恐怖畫面!
上游新聞丨慈禧葬禮老照片:清政府專門為外國人搭建看臺觀看出殯過程
中國經營網丨皇家的葬禮:慈禧豪華葬禮全程實錄
人民網丨慈禧死后三次入棺之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