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這個穴位,活血化瘀防大病,讓你全身氣血動起來!
《黃帝內經》強調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血液灌注全身五臟六腑、形體關竅、四肢百骸,是人體生理功能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導致血液運行遲緩澀滯,停止不行則形成了病理產物瘀血。還可以因為血瘀溢出脈管,出現離經之血,如果這種血液不及時消散那么也會形成瘀血。
今天,給灸友們推薦一個穴位(膈俞穴),無論是按摩還是艾灸都可達到活血養血的作用。首先我們先看看體內瘀血了,身體上會出現哪些癥狀?
瘀血都有哪些的表現
1、疼痛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有瘀血停留在體內,必然會引起脈絡不通而致疼痛。
血瘀引起的疼痛特點:痛如針刺、痛有定處、疼痛拒按,一般在晚上疼痛加重。
瘀血疼痛證的表現很多,主要看瘀血所阻滯的部位,例如:
瘀血阻滯在心胸部位,就會出現典型的心胸刺痛;
瘀血阻滯在中焦脾胃,就會出現脘腹部的疼痛;
瘀血阻滯在下焦,會出現少腹部的拘急疼痛;
瘀血阻滯在女子的胞宮,影響沖任氣血的運行,那么會出現月經不調或產后惡露不行;
2、 腫塊
腫塊是血瘀常見的表現形式,瘀血在局部凝聚,日久不散,即變成腫塊。外傷后的血腫即是瘀血形成的,這大家最容易理解,其實現在我們常說的各種囊腫、腫瘤也是瘀血所致。
3、 面色晦暗,皮膚瘀斑
瘀血體質的人通常面色比較暗,尤其是兩個眼圈,鼻和嘴唇紫暗,舌上有紅色或青紫色的瘀點。
瘀血長時間不能消除,則精血不能濡養肌膚、經絡而致肌膚甲錯,或見皮膚肥厚隆起,或見皮膚僵如皮革。脈象脈細澀沉弦或結代。
這些全都是瘀血阻滯引起的,俗話說,“血瘀”生百病瘀,堵也!瘀血會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進而導致疾病纏身。
因此調理起來應該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使瘀血散去疼痛自然也就好了。
活血養血:膈俞穴
膈俞穴,相當于將當歸、阿膠的作用合二為一,起到活血養血、補血養血的作用。為什么這樣說呢?
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針灸學中,膈俞被譽為"血之會穴"。膈俞穴位于心俞、肝俞之間,近脾臟,為八會穴之一,是血液聚會之處,同血液的生理、病理,以及心血管病癥、血液病癥等關系密切。
也是調治血證的常用穴,心主血,脾生血統血,肝藏血,具有活血止血、補血養血的作用。各種血虛證、出血證和血瘀證都能調理。
膈俞穴在哪里呢?
它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線旁開1.5寸處,因穴內應橫膈,故名膈俞,又因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故又名七焦之間。
膈俞穴,按及點撥會非常痛!這是在筋上,推開大筋在下面點按就不會很痛!
經常刺激膈俞穴,不但能調理貧血,緩解血虛導致的皮膚瘙癢、陰血虧虛導致的潮熱、盜汗;而且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是人體保健不可多得的一個好穴位。
膈俞穴:按摩、艾灸均可!
1、按摩
按摩時要產生氣感,才能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另外,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臉色改變非常快,很快就變紅了!
按揉方法:
取穴俯臥位: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約與肩胛下角相平。
他人代為按揉:按揉者將雙手放在被按揉者的上背部,雙手大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兩側的膈俞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勻、柔和,以局部有酸痛感為佳。早晚各1次,每次按揉2~3分鐘,兩側膈俞穴同時按揉。
2、艾灸
補血常常同肝俞(背部第9胸椎下旁開1.5寸)、脾俞(背部第11胸椎下旁開1.5寸)、血海(膝關節內上方髕骨上緣上2寸)、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1橫指寬)、三陰交(足內踝高點上3寸)等穴配伍使用,以灸法為最好;
至于活血化瘀,體表筋骨之間的淤血腫脹往往配用合谷(手背第1、2掌骨之間,略靠第2掌骨中點)、太沖(足背第、2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和阿是穴(血腫局部痛點);內臟的淤血腫脹則多配用天樞(肚臍旁開2寸)、痞根(下背部或上腰部第1腰椎下旁開.5寸凹陷處)。
注:查找穴位,可以在灸大夫首頁【艾灸學院】-【穴位查詢】進行查找。以上配穴循環灸,每穴艾灸時間為15~25分鐘。
活血化瘀食療:三七薤白雞肉湯”
平時我們想要調整自身氣血,可以多吃些一些活血化瘀的食材或藥材,今天推薦的是——三七薤白雞肉湯。
薤白能通陽散結、行氣止痛,三七可活血化瘀、散結止痛,兩者合用,非常適合瘀血體質的人食用,還可以用于緩解胸脘痞悶、咳喘痰多、脘腹疼痛、心胸刺痛等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