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小刀97
先看一組圖片,來自今天的上游新聞。
4月12日,連接南岸區、渝中區、江北區的兩江四岸沙塵天氣明顯。通訊員 彭思 攝
4月12日,重慶珊瑚壩附近能見度低,沙塵天氣明顯。通訊員 黃祖偉 攝
4月12日,渝中區解放碑附近天空灰蒙蒙一片。記者 熊明 攝
4月12日,渝中區長濱路附近能見度低。通訊員 黃祖偉 攝
4月12日,兩江新區金山公園能見度低。通訊員 汪彥彤 攝
4月12日,沙塵天氣中的巫山縣長江大橋。通訊員 陳廷權 攝
4月12日,南濱路,摩托車駕駛者佩戴口罩,防止吸入沙塵。特約攝影 郭旭
4月12日,沙坪壩區,大風過境后天空灰蒙蒙的一片。記者 齊嵐森 攝
山水之城重慶怎么會揚沙塵?說實話,這些圖片讓我破防。沒想到,北方春天刮大風時才有的天氣現象,真的來到了重慶。
不少市民紛紛在微信朋友圈曬圖表示,天空能見度較低,空氣質量較差。很多人桌上有沙,床上有沙,“這是不曾見過的”。
沒見過,不等于沒有,也不等于不會來。
“此次影響重慶的是沙塵天氣。”據重慶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鄧承之稱,沙塵天氣,包括浮塵、揚沙、沙塵暴、強沙塵暴、特強沙塵暴,是強風將地面的沙土帶到空中并懸浮,造成空氣渾濁,能見度下降的天氣現象。
具體而言,從能見度影響來說,浮塵和揚沙,能見度在1-10公里,弱于沙塵暴;沙塵暴則是能見度低于1公里。而浮塵和揚沙的區別,在于沙源的不同,浮塵從其他地方輸入,而揚沙主要是本地或附近沙源由風帶起為主。
那么,今天重慶沙塵中的沙,來自哪里?
重慶植被茂密,江河縱橫,空氣濕潤,即使大風天氣,重慶本地以及周邊的地表基本不具備起沙條件。
媒體說,來自北方。但究竟來自北方哪里?抑或來自川西高原草原的沙化地?
因為20年前我在川西高原采訪時,就有當地林業工程師告訴我,如果濕地保護處理不好,“沙塵吹到重慶是肯定的!”
當時我雖然作了報道,但根本不相信重慶會有沙塵,畢竟,川西離重慶有六七百公里呢。
作為重慶晚報記者,2005年我和冉文一起,在紅原縣采訪了縣林業局濕地保護辦主任、工程師劉聯忠(羌族)。
他向我們談到了關于濕地的保護問題。
劉介紹,紅原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地點就在查針梁子,往南流的水進入長江,往北流的水進入黃河。若爾蓋草地總面積160多萬公頃,涵養著黃河20%的水源,所以,外國專家公認這里是亞洲之腎。人的腎解決排水問題,亞洲之腎受到損傷,問題就嚴重了”。
劉聯忠說,濕地是幾千萬年上億年形成的,“如果要破壞,也就幾年功夫。六七十年代學大寨,我們這里就干了傻事,在沼澤地開溝排水,自以為擴大了牧場,卻破壞了生態。”
他告訴我,2004年7月,聯合國濕地國際保護研討會在蘭州召開后,國際濕地權威、德國專家馮·勃利克專程來到若爾蓋和日干喬考察,評價是: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這塊濕地是全世界最好的,如果遭到破壞,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不可估量。
“人們當年向日干喬要牧場,主要是因極左思想的影響。”
但在許多旅游者眼中,只有青青蔥蔥的草原才值得謳歌,沼澤嘛,黑黲黲的不耐看呢。
據劉工介紹,六七十年代在日干喬(紅原最著名濕地)里活動的人很少,“現在里面差不多有1萬人了。”
這1萬人還得加上多少萬頭牲畜呢?
劉說日干喬濕地以泥炭為主,最厚深度達到19米,“那是多少萬年的積存物啊。”
而開溝排水后,長出的牧草牲畜并不喜歡吃,且有毒性。草原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人為去改變,“肯定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在日干喬,我還采訪了常年駐在濕地工作站的蘇拉木(藏族)工程師。
蘇工認為,對于日干喬已經沙化的部分,“治愈是不可能的。簡單說,草場一旦沙化,你不可能再在上面植草。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涵養水土,不讓沙土流動。我們從2003年開始試驗,選了4萬畝草場,縣里投入5萬元,效果比較好。現在的關鍵問題是缺錢。再有,黃河改道后廢棄的河床也成了沙化源。另外,草原鼠害也是個大問題,它們把草根啃斷,把沙土拱出來,很可惡。”
確實,行走在紅原大草原上,成千上萬的鼠洞和鼠堆讓人肉麻。
蘇工所說的鼠害主要是高原鼠兔和鼢鼠。
但是千百年來,草場并沒被鼠類破壞,為什么?
“那是因為有鷹和其他猛禽,所以紅原人愛鳥,現在把牧民的獵槍統統收了,就是為了保護鳥和動物。”
劉聯忠給我算了一筆賬:如果要讓日干喬恢復到六七十年代以前的模樣,工程款需要4512萬元,“這筆錢看似不多,但它不包括濕地上居民的搬遷。那筆賬是動態的,多少牲畜、多少房屋,誰算得清?”
那么,以日干喬現有的狀態繼續下去,將來風沙會刮到川西平原,甚至成都、重慶嗎?
“那是肯定的!”劉聯忠稱。
那么,阿壩州草原四縣(即若爾蓋、阿壩、紅原、壤塘)的沙化面積究竟有多少?
據2004年該州第三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的調查,全州沙化總面積17.37萬公頃,有明顯沙化的土地13萬公頃,比1999年增加75%,涉及154個鄉,沙化點1706個,雖與全州422萬公頃草場比這不是個大數字,但仍應引起高度重視。
20年過去了,日干喬和整個阿壩濕地是否得到有效治理?我離開了報社,沒能再作回訪調查,沒有發言權。
但重慶這次的沙塵究竟來自哪里?
我希望,不是紅原;更希望,隨著生態條件的好轉,沙塵和沙塵暴天氣能夠遠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