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米SU7,再次燃起熊熊大火時,雷軍或許才真正明白:造車不是做手機,“為發燒而生”的代價,可能是人命關天。
為了避免更多的災難,我們需要搞清楚,究竟是小米的造車技術存在致命缺陷?還是新勢力車企難逃的輿論圍剿?為了滿足用戶追求的極致性價比,小米SU7究竟隱藏了哪些安全隱患?互聯網思維撞上汽車工業百年壁壘,雷軍的造車神話,是否該醒醒了?
首先,我們理一理事故本身。這事并不復雜,就是一小伙駕駛小米SU7和二輪電動車迎面相撞了,不幸的是,電動車上兩名少年當場死亡,而小汽車著火燃燒,司機也逃逸了,最后是迫于壓力投案自首。
至于事故中小米汽車為什么會燃燒?小米公司也發了一個公告:據初步了解,相關火情是碰撞后電動二輪車鋰電池嚴重擠壓和變形起火,再引燃事故車輛。也就是說,這一次不是碰撞自燃,而是被所碰撞車輛,點燃的。相比之下,這一次的起火與小米汽車無關。可這仍舊值得警醒,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小米汽車的很多缺陷,也被掩蓋了。
結合小米官方的通報,我們得知事故中的小米汽車,就是小米SU7標準版。隊長曾多次提到,這個標配版的小米SU7,說白了就是“丐中丐”版,它沒有激光雷達,沒有高階智駕,沒有雙Orin算力芯片,也沒有電芯倒置技術。
為將起售價壓至21.59萬的目標,甚至將電池包采購價,壓至行業均價的85%,這就直接導致了,絕緣材料供應商中途更換3次,電芯分選標準從±5mV放寬到±15mV,BMS系統從英飛凌TC397降級為國產替代芯片。
再對比SU7 Pro版采用的寧德時代麒麟電池,標準版使用的比亞迪刀片電池,在工藝上也存在明顯妥協。電池包殼體采用6系鋁合金,抗屈服強度180MPa,低于主流1500MPa高強度鋼;隔火材料采用廉價的硅酸鋁氈,耐溫800℃,而非主流氣凝膠,耐溫1200℃;壓力感應閾值比行業標準高30%,電芯間距僅預留2mm散熱間隙,行業普遍5mm。
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毋庸置疑,低配版的小米SU7,是真存在不少安全隱患,既然這樣,那它被停產召回的可能性有多大?
涉及已交付超13萬輛,若全部召回更換電池,直接成本超7億元,疊加品牌減值損失,總代價可能超過50億。加之此前因軟件缺陷,召回的3萬輛SU7,僅通過OTA升級解決,未涉及硬件更換,此次若承認電池設計缺陷,勢必將動搖“性價比之王”的根基。
當然,小米也需要明白,用戶能容忍手機死機,但絕不會原諒汽車“死機”,從“為發燒而生”到“為安全負責”,這才是互聯網造車真正的成人禮。"
雷軍曾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但請記住,百年汽車工業的每一個標準,都是用鮮血寫成的。
當資本狂歡退潮,最終留在賽道上的,必是尊重工業規律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