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名為"上蓬冠樹"的上海餐廳因使用大象糞便制作甜品,被市場監管部門以違反《食品安全法》為由立案調查。
這家人均消費3888元的高檔餐廳,為何要鋌而走險使用如此"特別"的食材?這背后又反映了怎樣的餐飲行業怪現象?
一場昂貴的沉浸式表演
這家名為"上蓬冠樹"的餐廳位于上海閔行區中青路,從外表看去,你很難想象里面正上演著一場"叢林冒險"。據了解,該餐廳于2024年9月注冊,今年2月才正式開始營業,但短短兩個月就因其奇特的經營模式和驚人的菜品在網上引發熱議。
該餐廳的整個用餐過程被設計成一場"探索之旅"——客人進門后并不是直接坐下用餐,而是要先"體驗"啃葉子這樣的開胃菜,然后穿越幾個房間,參觀食材展示室、蔬菜溫室等場景,邊走邊吃一些小料理,最后才能正式坐上餐桌。
如此"特別"的體驗自然要有相匹配的價格——人均3888元。這個價格在上海這座消費水平本就不低的城市里,也算得上是頂級餐廳的標準了。但讓人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樣的菜品能與這個價格相匹配呢?
從啃盆栽到"象糞甜品"
根據網友分享的視頻,這家餐廳的菜單堪稱"奇葩"中的戰斗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開胃菜"——剪盆栽葉子當菜吃。這在餐廳看來是"體驗原始采集的樂趣",但在許多網友看來,這簡直是"收錢讓客人吃草"。
接下來的菜品同樣令人驚訝:一碗模擬寄生花腐臭味道的糊糊、竹蟲、酸螞蟻、野雞等。這些菜品通過一種特殊設計的滑動式桌板,緩緩傳遞到每位食客面前,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和儀式感。餐廳聲稱這些菜品是為了"還原原生態的雨林味道",兩位創始人分別來自中國云南和法國,希望帶給食客一場"味覺冒險"。
但最引發爭議的,無疑是那道名為"鮮花插在象糞上"的甜品。據稱,這道甜品是將大象糞便消毒干燥后碾碎制作而成。餐廳可能認為這是一種極具創意的表達,象征著"生命循環"或"從腐朽中生長出的美麗"之類的概念,但這種"創意"顯然越過了法律和公眾接受的底線。
象糞入菜是創意還是違法?
使用大象糞便作為食材,聽起來就讓人難以接受,但問題在于:這到底是如何做出來的?是真的直接用糞便制作,還是經過了某種處理?又是否合法?
根據市場監管部門的初步調查,該餐廳確實是從外地購進大象糞便(以及竹蟲、螞蟻等),然后作為食品原料,制作成菜品提供給消費者食用。至于具體的處理工藝,官方通報中并未詳細說明,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經過怎樣的處理,使用糞便作為食品原料在中國都是明確違法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禁止生產經營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而動物糞便顯然不屬于食品原料范疇,即使經過消毒處理也不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的案例中,動物糞便確實被用于食品生產的相關環節。例如,印尼的麝香貓咖啡是從麝香貓糞便中提取咖啡豆制作而成,被視為世界上最昂貴的咖啡之一。但這種情況下,咖啡豆只是通過了動物消化系統,然后經過嚴格的清洗和烘焙處理,本質上還是咖啡豆,而非直接使用糞便作為原料。
涉事餐廳的做法明顯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因此被立案調查并不意外。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已經對相關食品原料進行了封存處理,并要求該餐廳停止經營。
新奇與安全的平衡
這起事件引發了人們對餐飲行業創新邊界的思考。在當前"網紅經濟"盛行的環境下,餐飲企業為吸引眼球而推出各種奇特菜品的現象并不少見。從昆蟲料理、發酵食品到極端的味覺體驗,許多餐廳都在嘗試突破傳統的邊界。
創新本身并無過錯,甚至應該被鼓勵。畢竟,許多今天被廣泛接受的食物,在最初也曾被視為"奇怪"甚至"不可接受"的。例如,生魚片在很多文化中最初并不被接受,而今卻成為了高級料理的代表;發酵食品如臭豆腐、納豆等,盡管氣味刺鼻,卻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獨特的風味。
然而,創新應該有邊界,而這個邊界就是食品安全和基本的公共倫理。無論多么追求"原生態"或"自然體驗",食品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使用未經食品安全部門認可的非常規食材,特別是動物糞便這類明顯不適合人類食用的物質,不僅違法,更可能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此外,餐飲創新還應考慮文化適應性和公眾接受度。在中國文化中,食物與潔凈有著密切的聯系,"潔凈"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動物糞便做成食物,不僅在法律上不允許,在文化層面也難以被接受。
云南意外躺著中槍?
這起事件還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據報道,這家餐廳的兩位創始人之一來自云南,且餐廳主打"還原原生態的雨林味道",這讓一些云南網友感到不滿,紛紛表示"拒絕背鍋"。
為什么云南網友會對此特別敏感?這是因為云南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確實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包括一些在外地人看來較為"特別"的食材和烹飪方式。比如,云南確實有食用一些昆蟲的傳統,如竹蟲、螞蟻等,這些都是餐廳菜單上出現的食材。
但是,從大象糞便到食物,這絕不是云南或任何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將這種違反食品安全常識的做法與云南文化聯系起來,不僅是對云南飲食文化的誤解和歪曲,更容易強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的飲食習慣"原始"或"不講究",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云南的傳統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如過橋米線、汽鍋雞、野生菌料理等,都是講究食材新鮮和烹飪技藝的經典佳肴。將"象糞甜品"這種違法且不衛生的做法與云南文化掛鉤,無異于對這一地域文化的污名化。
餐飲消費的理性回歸
這起事件還引發了人們對高端餐飲消費的反思。在當前社會,高價餐廳往往被賦予了超出食物本身的附加價值——社交媒體上的炫耀資本、身份地位的象征、獨特體驗的載體等。一些消費者愿意為這些附加價值買單,即使實際的食物品質與價格并不相符。
"上蓬冠樹"餐廳人均3888元的價格,顯然不僅僅是為了食材和烹飪技術付費,更多的是為了那種"獨特的體驗"——所謂的雨林環境、儀式感十足的上菜方式、限量的座位等。這種體驗經濟模式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于當餐廳為了創造"獨特性"而不顧食品安全和基本常識時,高價就變成了一種掩護,讓一些本不應該出現在餐桌上的東西堂而皇之地成為"創意料理"。
對于消費者來說,這提醒我們需要保持理性的消費態度。高價不等于高品質,更不等于安全和健康。在選擇餐廳時,除了關注環境和體驗,更應該關注食品的來源、制作工藝和安全性。對于那些故弄玄虛、缺乏透明度的"創意料理",保持適當的警惕是必要的。
對于餐飲行業來說,這一事件也應該成為一個警示。在追求創新和差異化的同時,食品安全永遠是底線,不容觸碰。真正的餐飲創新應該建立在對食材的尊重、對傳統的理解和對消費者健康的關心之上,而不是簡單地追求"奇特"和"話題性"。
最后,這起事件也反映了監管部門的及時響應。在餐飲行業快速發展、新奇概念層出不窮的今天,加強對非常規食材和創新菜品的監管顯得尤為重要。市場監管部門此次迅速行動,立案調查并要求停業整頓,體現了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零容忍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