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峽導報綜合報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曾刊出對臺“中科院”核研所前副所長張憲義上校的專訪。他在1984年被美國中情局吸收為線人,向美國泄露臺灣核武發展細節,致使臺灣核計劃在美國施壓下被迫中止。
張憲義(資料圖)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60年代,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消息傳來,震動亞洲。這對臺灣當局而言,無疑是巨大沖擊。彼時,臺灣方面深感不安,出于種種政治目的,在1966年秘密啟動了核計劃,由隸屬于臺軍方的“中科院”負責推進相關核能研究。
在這一背景下,張憲義走進大眾視野。他畢業于臺陸軍理工學院物理系,在核物理方面天賦異稟。1969年,臺灣當局將其送往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核工程碩博士,名義上是學習民用核能技術,實際目的不言而喻,是想借此讓他為臺灣的核武研發“取經”。
在美國留學期間,張憲義的命運軌跡悄然改變。1969或1970年,他接到一個神秘電話,對方自稱對核能產業感興趣,邀他共進午餐。當時的張憲義并未察覺,此人竟與美國中情局有關。隨著時間推移,美國中情局開始對張憲義展開“思想工作”。他們向張憲義展示核武器帶來的可怕后果,尤其是1986年俄羅斯切爾諾貝利核災,數十萬人遭受輻射污染,這一事件深深觸動了張憲義,使他對臺灣的核武計劃產生了深深質疑。在一系列影響下,張憲義的思想逐漸轉變,他開始反思自己參與的核武研發工作是否真的有意義。最終,在1984年,他被美國中情局吸收為線人,自此,他開始向美國提供臺灣核武發展的相關細節。
張憲義(資料圖)
回到臺灣后,張憲義憑借留美背景和專業能力,進入了臺灣核武研發的核心團隊,擔任“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表面上,他積極投身于核武研發工作,帶領團隊推進相關項目;暗地里,他卻利用職務之便,將大量機密信息傳遞給美國。這期間,他承受著巨大壓力,一方面要在臺灣當局面前偽裝,不露出絲毫破綻;另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地與美國方面保持聯系,傳遞關鍵情報。
1987年,臺灣的核武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此時的張憲義陷入極度焦慮,他深知核武器一旦研制成功,可能引發的嚴重后果,兩岸局勢必將更加緊張,甚至可能爆發不可挽回的沖突。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采取行動阻止這一切發生。1988年1月,張憲義借學校校慶活動,巧妙地將消息傳遞給美國。隨后,在美國中情局精心策劃的“逃亡計劃”幫助下,他帶著家人神秘消失,成功抵達美國。而就在他們逃離的第二天,蔣經國突然去世,臺灣局勢陷入混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張憲義的逃亡提供了掩護。
張憲義抵達美國后,向美國方面詳細講述了臺灣核武研發的諸多細節。美國隨即采取行動,趁著臺灣政權交接的混亂時期,對新上任的李登輝施壓。美國派出人員前往臺灣,拆除了臺灣的钚分離廠,搬走了重水及使用后的燃料,從根本上斷絕了臺灣繼續研發核武器的可能,讓臺灣多年的核計劃徹底化為泡影。
張憲義(資料圖)
張憲義的行為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爭議。在臺灣當局眼中,他無疑是叛徒,因為他的舉動破壞了臺灣的核武計劃,被軍方高層痛恨,臺灣軍方甚至以“通敵叛國罪”判處他無期徒刑(缺席審判)。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有人認為他是英雄。他阻止了臺灣核武器的研發,避免了兩岸可能陷入核軍備競賽的危險局面,減少了核武器對地區和平穩定的威脅。從國際社會部分觀點來看,他的行為降低了臺海爆發核沖突的風險,對維護地區乃至世界和平有著積極意義。例如,美國裁軍協會就稱張憲義為“和平英雄”,認為他的行動阻止了一場可能的核災難。
此后多年,張憲義定居美國。他曾在美國愛達荷國家實驗室工作,直至2013年退休。2016年,他首次在鏡頭前公開講述當年那段驚心動魄的經歷,面對鏡頭,他堅定地表示“我問心無愧”,他認為兩岸同屬中國人,使用任何致命武器都不合理,自己的選擇是為了避免同胞相殘,維護兩岸和平。
回顧張憲義的經歷,他的行為充滿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抉擇深刻影響了臺海局勢的走向。在核威脅依然存在的當今世界,他的故事也給人們帶來啟示:在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面前,個人的選擇可能會產生深遠影響,而維護和平始終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