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醒來杯黑咖啡。”
對于打工人來說,咖啡可是提神醒腦的“良藥”,一杯下肚后,不僅腦子清醒了,甚至就連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央視就曝光了咖啡行業不為人知的“黑幕”,不僅現場臟亂程度堪比垃圾場,就連咖啡豆也與旱廁僅隔數米,甚至劣質香精勾兌的糖漿桶壁爬滿霉斑,簡直讓人惡心不已。
那么,咖啡行業也“塌房”了嗎?我們生活中又該如何辨別呢?
觸目驚心的真相
這件事情還得從北京的一位消費者說起,他在網購的“品牌咖啡”中嘗出異味后,并沒有選擇忍氣吞聲,反而是進行了報警求助。
隨著警方的調查后發現,這所謂的品牌咖啡,其實就是經過假貨工廠加工而成,而且他們的生產基地更是以倉庫為掩護,當警方推開生產車間的大門時,那刺鼻的腐臭就與霉味撲面而來。
根據曝光的視頻來看,現場的咖啡豆散落一地,與成堆的垃圾、密集的蒼蠅共處一室,而且生產設備表面覆滿油污,如同“未清理的油煙機”,甚至咖啡豆的存放處,也與旱廁僅幾步之遙。
更令人作嘔的還是生產流程,只見工人徒手將發霉的咖啡豆倒入布滿灰塵的研磨機,磨成粉后直接抓取包裝,全程無任何消毒措施。
就連用于調制“大牌風味”的糖漿,實際就是劣質香精勾兌,而且儲存在露天堆放的廢舊礦泉水桶中,桶壁霉斑密布,大腸桿菌等致病菌嚴重超標,里面還有死掉的蒼蠅,很不衛生。
而且一袋500克假冒咖啡粉的原料成本僅5-6元,售價卻高達69元,利潤率超10倍,尤其是為迷惑消費者,售假者精心設計話術,將低價歸因于“廠家直銷”“促銷清倉”,甚至承諾“假一賠三”。
即便遭遇退貨索賠,低廉的成本也足以支撐其“爽快賠付”,許多消費者因此放棄追究,哪怕是對比正品價格,其欺騙性更為明顯,而且這些“三無產品”的外包裝幾乎與正品無異,連品牌商標都仿制得惟妙惟肖。
當然除了假冒品牌咖啡,另一類“瘦身咖啡”也同樣暗藏殺機,就比如甘肅蘭州一名消費者段先生,就因飲用網購的減肥咖啡出現心悸、嘔吐,送醫后發現其含有早在2010年就被禁用的西布曲明。
這種中樞神經抑制劑會引發血壓升高、心率失常,甚至可能導致中風或心肌梗死,更令人心驚的是,此類產品利潤高達成本的36倍,一盒成本8元的咖啡竟標價298元,如果長期服用就如同慢性中毒,慢慢侵蝕消費者的健康。
消費者如何保護自己?
面對現在到處都是假咖啡的情況,大家怎樣才能保護好自己,不花冤枉錢還保證健康呢?首先,我們要多個心眼,別輕易相信那些便宜得離譜的咖啡,畢竟“便宜沒好貨”這句話沒錯,太便宜的東西,質量很可能不行。
然后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看看咖啡的包裝,一般真的咖啡袋子封口都是機器做的,特別整齊,就像刀切的一樣。
而假的咖啡袋子封口很多是用電熨斗燙的,邊邊角角會很粗糙,如果拿到手的咖啡袋子鼓起來了,說明封口沒封好,空氣進去了,那就趕緊退貨吧。
最后,盡量在靠譜的地方買咖啡,比如官方店、大超市,還有信譽好的咖啡店等等,特別是別在來路不明的小店或者微商那里買,容易被坑,要注意理性看待那些號稱能“瘦身”的咖啡,別信“不用運動也能瘦”的鬼話。
凡是說能快速減肥的產品,很可能對身體不好,千萬別亂買,小心吃虧,如果真的買到了假咖啡,那也要趕緊去平臺或者相關部門投訴,記得留好購物小票、聊天記錄這些證據,保護自己的權益。
這場“咖啡塌房”事件,不僅是對黑心商家的曝光,更是一次對消費文化與監管體系的拷問,而且食品安全并沒有“眼不見為凈”,只有建立更堅實的防線,才能讓醇香回歸本質,而非腐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