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男碩士退學擺攤賣土豆泥”沖上熱搜。當事人稱:受不了導師打擊式教育,熬了這么多年身心俱疲。本文帶大家了解當下高校普遍存在的師生關系緊張問題。
今天和一位老師聊天,談起了校園學生心理狀況。Ta在一所高校負責相關事務與咨詢許久。Ta說其實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有一部分是隨著社會整體環(huán)境而發(fā)生變化的,有一些是和校園管理措施相關的,但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與導師的關系,這在理工科博士群體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這個判斷也和我自己的觀察與感受一致。學生與導師的緊張關系,往往成為壓垮學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導致各種各樣令人遺憾的結果。
同時我們也一致認為,目前的情況下,對高校導師的硬性規(guī)則與軟性約束都是遠遠不夠的。硬性規(guī)則除了高標準的論文發(fā)表規(guī)則外,對學生權益的保護幾乎付之闕如;軟性約束也缺乏實際效果。如果一個學生的導師確實“有問題”,或者說師生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學院和學校層面都缺乏有效的干預渠道。這種情況不會在短期內得到改變,而且隨著教師與學生發(fā)表壓力的增加和現(xiàn)在對學位論文要求的提升,情況可能會進一步向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方向發(fā)展。這種時候,既然無法改變外部環(huán)境,也就只好反求諸己,擦亮眼睛,盡量選擇一位“合適的”導師。
我之前談過這個問題,現(xiàn)在準備把這些想法更系統(tǒng)地梳理一下。盡管從校園心理工作的統(tǒng)計來看,師生關系的一個“重災區(qū)”是在理工科,但很遺憾我是法學出身,只能從人文社科的角度提一些自己的看法。不過很多事情是可以觸類旁通的,人文社科角度的思考對理工科學生選擇導師可能會有一定借鑒意義,更何況,師生關系的緊張在人文社科當中也并非不常見。
我會從如下場景出發(fā),思考在選擇導師時應當注意的問題。提請各位留意的是,場景不同,意味著每個人的角色和信息不同,面對的問題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我的思考與建議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在人文社科領域也絕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我設定的場景由兩個基本要素組成。
第一個要素:一位碩士生準備讀博士而且有進入學術界工作(高校任職)的長遠規(guī)劃。
第二個要素:這位碩士生需要跨校考博,對自己申請的學校的專業(yè)方向比較了解,但對導師為人處世與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不是很了解,詢問他的學生也得不到比較可靠的答案。
這兩個要素中,第一個要素意味著學生要在長達三到五年的時間里,和他選擇的導師深度交流,在各方面都需要導師助一臂之力,甚至鼎力相助。第二個要素意味著學生不缺乏對老師研究方向等學術信息的了解,但對這個老師人品、地位、資源等“社會”因素缺乏了解。可以說,正是以第一個要素為前提,第二個要素才格外重要。不然,只需要應付好自己的學業(yè)拿到畢業(yè)證和學位證即可,不需要和自己導師有過多的關聯(lián)。
現(xiàn)實中很多師生關系的緊張和矛盾,其實都來自于學生從老師的學術成果出發(fā),誤判了這個老師的人品、資源、地位和真實的學術能力,最后兩敗俱傷。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從學術成果出發(fā),推斷一個老師的“社會”因素。
01
導師年齡
首先我們考慮的是年齡。這對本科生選擇碩士導師也比較重要。
年紀大的老師,相比較來說由于和學生年齡差距大,處理起師生關系來也更為有技巧。這種“技巧”是建立在兩個現(xiàn)實因素上的。第一個是由于年齡差距大,師生之間不容易形成研究方向與成果的競爭,一定年紀的老師已經(jīng)“功成名就”,對于職稱待遇和頭銜方面的“更進一步”,也有了比較切合實際的看法。他不會有過多無謂的幻想,指導起學生來就更從容,較少私心,至少不會想著搶占學生的成果。第二個是由于年齡差距大,老師自己讀書時還有剛步入學界時,“發(fā)表競賽”與“核心期刊”的游戲沒有現(xiàn)在這么猖獗無恥,就會有老一代學者坐冷板凳、下硬功夫的“遺韻”,這對學術內功的培養(yǎng)有好處。同時,他們對學生的態(tài)度中關懷的因素,一般會多過利用的因素。特別是現(xiàn)在國內讀博都是“申請審核”制,一般自己的碩士導師也會是博士導師。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碩士時期還是博士時期,選擇年紀偏大一些的老師是比較合適的。
但選擇年紀偏大的老師也有一些風險。這個風險主要在于如果老師本人在學術上沒有太多追求,而且對專業(yè)內前沿發(fā)展理解有限的話,這其實非常限制學生的學術能力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如果年紀偏大的老師恰好是學界呼風喚雨的人物,他指導學生的時間有限不說,個人立場與觀點很強,幾乎不可置疑,但實際上他的水平又是“那樣”,這就會為日后相處帶來矛盾。這也是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反過來看,年輕導師他可能在學術前沿發(fā)展等方面會有更好的把握,對學科動態(tài)的了解相對全面。不過選擇年輕導師的風險系數(shù)也不低。比如,年輕導師帶過的學生少,更不容易在入學前了解他的情況;年輕導師科研壓力大,與學生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一個想法算你的還是我的,一篇文章算你的還是我的,這都是問題;年輕導師從讀書時候起,學術界的浮夸之風盛行,他對學生和學術的看法,就少了許多當年老一輩學者的敬畏性,將這一切都作為謀生的工具的可能性會比較高,這也不利于師生關系的長久發(fā)展。
02
導師的個人簡歷
其次我們需要仔細研究導師的個人簡歷。
這里的導師個人簡歷,不是掛在學院官網(wǎng)的內容,也不是出現(xiàn)在各種新聞信息中的內容,而是這位導師在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時,與他名字一同出現(xiàn)的個人介紹性信息。相關內容一般可以在講座與會議的通知和新聞稿中出現(xiàn)。在網(wǎng)上檢索這些信息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可以看看在這些場合的個人簡介中,這位導師是更看重羅列自己的學術職稱(教授、副教授)與論文著作,還是項目與內參批示。簡介中的不同側重,反映的就是現(xiàn)實中的不同側重。
我們還可以看看在會議中他們是發(fā)言多,還是評議多。一般評議多為人情因素參會,也體現(xiàn)業(yè)內對他的認可。還有就是關注他通常在專業(yè)內部哪個方向中和哪些人參會。這會讓我們對這個導師所屬的“類”有很直觀的認識,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雖然是一種“貼標簽”的武斷,但還是能夠輔助我們作出初步判斷的。
03
導師的著作和論文
再次我們要研讀導師的著作和論文。如果說我們在準備申請博士時看的是著作與論文的內容,那么此刻我們就是要重點關注這位導師著作的序言和致謝,以及論文中和致謝有關的腳注。這些部分往往是作者自己對于學術關系和人際脈絡的直接交待。在著作和論文中得到感謝的人,未必對作者來說是最重要的;但對他最重要的人,一定在得到感謝之人里面。我們可以從這里面得到導師“生活世界”的信息,也可以圍繞這個展開學術文獻的檢索,兩不誤。
同時,我們要關注導師出版第一部著作的年紀以及最初發(fā)表論文的年齡與期刊陣地。如果導師第一部著作出版的年紀很早,除了得到項目資助出版優(yōu)秀博士論文或博士后出站報告外,這無外乎兩個原因:天資聰穎或有人扶持。觀察導師論文發(fā)表陣地,特別是他在讀博士與博士后期間的發(fā)表情況,也能作出這類判斷:如果導師文章發(fā)表的刊物相對零散,特別是一開始都是從不知名小報開始,臨到畢業(yè)有一兩篇重要期刊的重要文章,這基本上表明導師是自己一步步走過來的,他的導師對他的提攜是有限的;如果他在學生時期猛的發(fā)了一篇非常重要刊物的文章,在剛入行做“青椒”的時候很迅速的在重要刊物上有幾篇文章,這說明在很大概率上他有人扶持。
天資聰穎的導師和有人扶持的導師有什么區(qū)別?
天資聰穎的導師優(yōu)秀,但無論是他的同行還是學生,都很難模仿或學習。學術界里不乏很多“草莽”出身,自己拳打腳踢贏得一片天下的人。 這種“天縱英才”很難為外人學到,他們吃的苦外人也無法想象。如果做他們的學生,大概率會很累,很有壓力。他可能對學生有很高的標準,而且與天資普通之人的想法會有不同。 我們很在意的事兒,比如談校園戀愛、申請獎學金、找實習等等,在他看來這就是“分心”和“不努力”。 又比如,我們可能無法在讀博期間嫻熟地掌握二外甚至三外,他卻覺得這根本不難,如果覺得難,那就是學生懶惰。 同時,現(xiàn)實中這樣的老師大概率會覺得自己不用指導學生,因為他一路走過來也很少得到別人的指導,他也覺得沒必要得到指導。 但這可能就會讓學生比較尷尬——問的多了,會被說笨; 問的少了,自己是真的搞不懂。
有人扶持的導師好在比較體貼學生的情況,對于學生時代每個人會遇到的問題有很清醒的判斷。一般而言,他也會給予學生大力支持與提攜。但利之所在,往往弊亦隨之。學術圈中當然有不計回報為學生好的老師,而且數(shù)量很多,我自己就遇到很多位。但是有更多的人是老子所說的“預先取之,必先予之”。對于一些導師來說,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交換,可能難以獲得他的支持。這種交換就看我們如何理解了。不討論很惡俗的八卦情節(jié),只是從日常學術交往來看,這里就有很多模糊地帶。比如,導師指導學生寫文章,從核心觀點到結論甚至核心文獻,都來自導師的建議,學生執(zhí)筆;導師以自己名義發(fā)表,腳注中感謝了學生,還給學生不菲的助研費。這種情況該如何理解?注意,這里要的不是你我如何理解,而是在一個師生連環(huán)嵌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像《紅樓夢》中四大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關系中,如何理解這種現(xiàn)象。如果我們對這種事情有內心潔癖,那的確需要對導師的類型有清晰的認識。
在掌握以上信息后,我們對導師的“社會”因素就有了比較具體的認識。這個時候要結合導師文章選題和措辭(是不是政治口號連篇?是不是只用國內學者文獻?研究是不是比較偏實用方向?等等)以及面試時有限的接觸,甚至套磁時回復郵件時的語氣態(tài)度(有沒有抬頭對學生的稱呼,有沒有妥當?shù)穆淇畹鹊龋覀冊偻茢嘁幌逻@個導師是否誠懇和實在,是不是愛講一些冠冕堂皇但不解決問題的話,是不是愛說需要高情商學生反復細致揣摩的話。這樣我們對這個導師就會有更精確的理解,會對他的為人處世形成一定預期。
04
自己要有所取舍
最后,要知道自己的需求,有所取舍。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既要...又要...還要...”,我們一定明白自己讀博這三到五年的時間投入,想要換回什么。這是因為在整體的學術氛圍中,特別是國內人文社科環(huán)境下,找工作、發(fā)表與學術培養(yǎng)這三者彼此有重合但并不共外延,甚至三者相互脫鉤都數(shù)見不鮮。
高校中的老師,不可能做到三者兼顧,如果我們能遇到,那時天賜良緣,但大概率我們遇不上。這是制度與環(huán)境使然。在人際關系方面能幫到學生的導師,可能就需要學生自己來培養(yǎng)自己;能給學生良好學術培養(yǎng)的導師,可能就需要學生自己找關系發(fā)表文章或者碰運氣找工作。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合適的預期與定位,想明白自己要什么。
這一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每種選擇中各種事項的優(yōu)先次序安排是不一樣的。比如,是否要給導師干項目,干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每年辦會報銷發(fā)票,是不是不能選自己認為合適的題 目等等。 這些事情在不同方向的導師心目中有不同地位。 辦這些事情的策略也要隨不同方向導師的特征來定。 比如對于重學術培養(yǎng)的導師,辦會重質量重過程,迎來送往不是大事兒; 但對重關系的導師,就需要更關注桌簽位次如何擺放,每位嘉賓如何接送這些細節(jié)。 學術上也一樣的。 對于重學術培養(yǎng)的導師,可以多討論文章內容和方法。 對于重關系型導師,可能就需要先“搞”一個東西出來,符合他的要求,然后討論想方設法發(fā)表。
以上是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考。我的經(jīng)驗是人肯定不能both and,只能either or,需要自己取舍,根據(jù)自己的目的、利益,特別是性格和為人處事風格作出最好選擇,這是最重要的。
師生之間其實是一體的,“甜蜜的抱怨”會有,但如果學生痛批自己的老師,老師痛批自己的學生,這是一種兩敗俱傷,表明兩個人都是不成熟和失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