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車行業“錢景”承壓,跨界者是否選錯了戰場?
2025年,中國商用車行業在“內卷”加劇與轉型陣痛中繼續艱難前行。多家上市企業2024年報數據顯示,行業整體毛利率持續下滑,部分企業甚至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另一邊,跨界者們卻摩拳擦掌涌入這片紅海,試圖分一杯羹。
商用車行業當前賺錢有多難?跨界玩家是否因戰略失誤而入錯局?
賣車毛利一年不如一年
2024年,商用車行業毛利率的持續下滑已成普遍現象,賣車利潤肉眼可見地縮水。
以重卡行業為例,多家頭部企業的毛利率已跌破10%大關。有的企業甚至更嚴峻,整車及底盤毛利率僅為1.3%,幾乎貼著成本線生存。
輕型商用車領域同樣不容樂觀。有的輕客頭部企業近五年毛利率徘徊在15%左右,有的輕卡頭部企業,2024年毛利率下滑至10%左右。
商用車行業的低毛利與其他行業形成刺眼對比。消費品行業中,貴州茅臺2024年毛利率高達91.9%,伊利牛奶2023年毛利率為32.6%;家電行業中,格力電器2023年毛利率為30.6%,美的集團2024年毛利率為26.4%;科技領域如海光信息與芯動聯科,2024年毛利率分別高達63.7%和85%。相比之下,商用車行業的利潤空間顯得尤為逼仄。
深究其癥結,業內人士總結出四大核心原因:一是價格戰白熱化,企業為爭奪市場不斷降價促銷,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二是成本高壓難解,鋼材、芯片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疊加新能源與智能駕駛研發投入,企業負重前行;三是產品結構失衡,傳統燃油車需求萎縮卻仍是利潤支柱,新能源車雖增速快但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四是需求動力不足,經濟下行壓力導致購車需求疲軟,高庫存倒逼企業持續讓利,形成惡性循環。
跨界玩家們是否入錯局
當行業老兵尚且掙扎求生時,新勢力與跨界者卻如過江之鯽般涌入,尤其是新能源與智能駕駛重卡賽道。
新勢力陣營中,深向、葦渡科技、零一汽車、速豹科技、海珀特等企業來勢洶洶。這些團隊背景亮眼:零一汽車創始人黃澤鏵曾是“自動駕駛重卡第一股”圖森未來的聯合創始人兼工程副總裁,另一位創始人張紅松曾任三一重卡總經理;葦渡科技創始人韓文曾任智加科技首席戰略官,陳澔利則是大運汽車重卡業務老將。
傳統行業跨界者亦不甘落后。長城汽車此前專注于乘用車,2024年宣布進軍重卡領域,2025年發布首款混動重卡;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近日明確表態要造車,但不會涉足家用小轎車,將專注于環衛車、重卡等工程車輛。
但商用車市場的“低毛利率”殘酷現實,給這股熱潮潑了盆冷水。作為生產資料,商用車用戶對價格極度敏感,品牌溢價空間非常小——這與消費品市場形成天壤之別。例如,智能手機市場中,500元低端機與萬元高端機各有生存空間,消費者愿為體驗支付溢價;而商用車用戶追求快速回本,對產品價格極為敏感。
更嚴峻的是,商用車市場早已是紅海一片,且高度集中的格局對新進入者形成天然壁壘。以重卡市場為例,2024年前兩強市占率合計達47.5%,前五強占據87.9%的份額。這意味著,新玩家只能在不足13%的狹小空間內廝殺。
兩千年前李斯的“老鼠哲學”至今仍具啟示:糧倉鼠吃得飽,茅廁鼠惶惶不可終日——平臺選擇決定生存狀態。商用車本質上是條“窄賽道”,低毛利、高壁壘、強集中的特性,注定了后來者的突圍艱難。當產能過剩成為常態,價格戰淪為生存本能,新玩家縱有通天本領,也極易陷入“賠本賺吆喝”的泥潭。
商用車行業就像一座圍城,城內人為生存苦苦掙扎,城外人幻想新機遇。但現實是,這里既沒有白酒行業的暴利,也沒有科技賽道的爆發力,有的只是刺刀見紅的貼身肉搏。跨界玩家若僅憑一腔熱血入場,很可能淪為“價格戰”的炮灰。
畢竟,風口能托起豬,但若選錯賽道,摔下來的姿勢只會更難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