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國字山戰國墓是迄今江西地區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一座東周墓葬。
該墓葬為中字形雙墓道大墓,墓葬總長達30米,墓坑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6米,南北寬約14.4米,面積約230平方米。槨室與墓壁之間為高約1.8-2米、寬約1.3~1.5米的熟土二層臺。
槨室為方形箱體結構,東西長約12.5米、南北寬約11.4米、高約2米,均利用長約6米,寬、高約0.3米的方木搭建而成。槨室內又被分隔為25個分室(編號S1~$25),主棺室($22)位于中間偏東位置,除放置主棺的槨分室較大外,其余分室大小一致、排列整齊。發掘者根據墓葬出土的一些器物和墓葬形制特征,認為是一座戰國中期的越國高等級墓葬,墓主人與越國王室密切相關。
墓葬雖被早期盜擾,但仍出土遺物2600余件(套),包括青銅器、漆木器、陶瓷器和玉石器等材質山,其中出土的玉石器具體分為玉器、石器、料器,這些玉石器造型優美,紋飾雕琢細膩,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按其用途可分為佩飾用玉和其他裝飾用玉,佩飾用玉指古人流行身上佩掛大量的精美玉佩飾,如龍形佩、鳳形佩、璜、環、管、珠等;其他裝飾用玉則指為了審美藝術或者身份的突顯等用玉點綴、美觀其他器物,如玉環首。現擇其精粹簡單介紹如下:
玉器共28件。有璜、佩、管、環首等。其中一件玉環(MI:采1)系填土中采集,整體晶瑩透亮,具有玻璃光澤,底子飄綠,筆者認為應該是屬于翡翠一類,為后期擾亂侵入,故實際出土27件。
璜2件。M1S10:71,白玉,受沁后呈現黑色,體扁平,長弧形,兩端有長條形槽,槽末端一半圓孔,似抽象龍首狀。上下各雕琢出兩道齒脊,兩面陰刻云紋,中腰處鉆一圓孔,可供系掛。長9.6厘米,寬2.0厘米,厚0.4厘米。
M1S25:40,白玉,受沁后呈現黃褐色。形制與M1S10:71基本相同,僅在中腰鉆孔處上下各有一道凹槽,槽邊緣出現鈣化。長8.8厘米,寬1.5厘米,厚0.5厘米。
龍形佩1件。M1S22:10,白玉,玉色受沁呈現雞骨白。龍體彎曲呈“s”形,垂首卷鼻,嘴微張,尾部內卷,有一足。中部有一對穿圓孔。器表周邊有闌,中間裝飾與龍體走向一致的長卷云紋,尾端為細密弦紋,線條流暢,空白地以細小方格紋填充,具有立體動態感。長7.2厘米,寬0.7~1.0厘米。
鳳形佩2件。M1S10:207,白玉,玉色受沁呈現雞骨白。鳳體作振翅飛翔狀,尖喙,足部蜷于身下,尾部高聳。上翅至腹底部有一貫穿圓形孔。鳳身裝飾鱗紋,尾、足部和翅部用劃紋表現,形象生動。長3.7厘米,高3.2厘米。
M1S10:212,青白玉,溫潤靈秀,玉質細膩透亮,玉色少部分沁透為黃褐色,形制與M1s10:207一致,鳳首部殘缺。殘長3.0厘米,高2.5厘米。
圓形佩1件。M1S14:16,白玉,圓鈕狀,邊緣玉色微有沁透為褐色絲狀。一面以減地淺浮雕技法裝飾云紋,紋飾生動立體,另一面素面光澤,中間有一縱穿小圓孔。直徑1.7厘米,厚0.4厘米,孔徑0.2厘米。
管2件。M1S10:210、M1S10:211,形制、大小均相同。青白玉,竹節管狀,以三條緊密凸粗弦紋和三條寬松凸粗弦紋上下組成一組紋飾,整器重復裝飾兩組紋飾。中有一縱貫穿孔。兩件管玉色均受沁呈現雞骨白,M1S10:210表面有黑色土沁,M1s10:211表面有黃褐色土沁。長3.5厘米,直徑0.6厘米,孔徑0.2~0.3厘米。
金鈕玉環首共3件。
I式1件。M1S10:188,金鈕玉環首銅削,環為白玉,圓形,內外都有齒棱,邊緣雕琢陰周線,兩面裝飾淺浮雕谷紋。金鈕作長方形鑲嵌于環上,鈕端有銎,銎內連接一把銅削。銅削修長,弧背,背厚刃薄,橫截面為倒三角形。環首玉色受沁呈雞骨白,表面有黑色土沁。環外徑4.8厘米,內徑3.4厘米,厚0.4厘米,銅削刀全長28厘米。
Ⅱ式1件。M1S10:193—2,白玉,近圓形,玉色受沁呈現雞骨白,部分區域有黃褐色和黑色土沁。兩面淺浮雕陰刻細密云紋,圓潤立體。環一端有一通體長方形凹槽,上應原有鑲嵌金鈕,現脫落不見。外徑3.8~4.1厘米,內徑1.9~2.1厘米。
Ⅲ式1件。M1S24:15,青白玉,呈扁平圓環形,雙面用較為稀疏的絞絲狀線條裝飾。金鈕剖面呈長方形,套扣于玉環首的一側,鈕端銎內可見殘斷的銅削痕跡。整體玉質呈半透明,溫潤光澤,近鑲嵌金鈕部位鈣化嚴重。外徑2.6厘米,內徑1.0厘米,金鈕長1.3厘米,寬0.6厘米。
料器共9件,均為琉璃質。
管1件。M1S10:137,圓柱形,整體呈藍色,管從上至下縱穿一圓形孔。長1.9厘米,直徑0.7厘米,孔徑0.3~0.4厘米。
琉璃珠8件,分為四式。
I式2件。M1S16:13,扁圓形,呈淡藍色,珠體規整圓潤,中間有一貫穿圓孔。直徑0.8厘米,孔徑0.3厘米。M1S16:232,扁圓形,呈青綠色,中間有一貫穿圓孔。直徑0.6厘米,孔徑0.2厘米。
Ⅱ式4件。M1FX:2、M1FX:3、M1s25:47、$25:47—2,形制、大小形同。扁圓形,通體規整圓潤,中有一貫穿圓孔。在淡藍色琉璃基體上,配上深藍、白色和棕色等色調,作出“蜻蜒眼”紋樣。共裝飾6眼,有兩種形式:一種配以白底圓作輪廓,疊加深藍小圓作瞳孔組成眼形式;另一種在前種形式的白、藍之間加一圈棕色線條。直徑0.8厘米,孔徑0.2厘米。
Ⅲ式1件。M1S14:12,不規則圓體,珠體藍色,配以白色圓作輪廓,黑色小圓作瞳孔組成“蜻蜓眼”紋樣。眼珠平凸起,共裝飾有8眼,中間有一貫穿圓孔。直徑1.0厘米,孔徑0.3厘米。
Ⅳ式1件。M1FX:I,瓜棱狀,以兩棱對角對稱形式組成五組相同紋樣,共有十棱。每一棱分為上下兩組,一組以綠色作為基體顏色,中間以青白色圓作輪廓,疊加藍色小圓作瞳孔組成“蜻蜓眼”紋樣;另一組以青白色作為基體顏色,中間飾一圈綠色線條作為眼輪廓,藍色小圓為瞳孔。珠體中間有一貫穿圓孔。直徑1.6厘米,高1.0厘米,孔徑0.6厘米(圖一七)。
石器共10件,均為砂巖質礪石。形制相同,大小不一。
M1s16:234,長方體,邊緣有殘損,長10.5厘米,寬1.8厘米,厚1.6厘米(圖--)k)。
M1S17:16,長方體,兩面均有磨礪痕跡,且略呈內凹陷,長5.4厘米,寬1.4厘米,厚1.0厘米(圖一九)。
M1s21:239,長方體,一面略有磨礪痕跡,長6.5厘米,寬1.6厘米,厚1.2厘米(圖二o)。
從出土玉器分布情況看,主棺內僅出土一件龍形佩和一些碎小玉殘片,其他玉器和琉璃器大多位于主棺室的東、南、西相鄰的槨分室。結合目前國內已有的考古發現可知,戰國時期隨葬玉器大體可分為禮玉、葬玉和佩玉。國字山墓葬中并未見到禮玉性質的璧、瑗等物,及棺飾、玉斂等葬玉,而璜、佩、管等一般都是作為佩玉使用。
故筆者認為國字山墓葬出土的璜、龍、鳳佩、管、琉璃珠等應該是以當時流行的組佩形式隨葬的,它們原本應該位于墓主人身上。可能由于墓葬早期被揭頂式開挖,盜擾嚴重,造成如今所見的大部分玉器凌亂散布在主棺室周圍,并且棺內隨葬的其他精美玉佩飾也已被掠走或破壞。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自春秋戰國以來,玉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組佩玉成為了二種習尚。此時的玉器較前也有了極大的發展,類型華麗繁縟,形態更為彎曲自如,極具變化,富有動感。
國字山出土的“s”形龍形佩(M1s22:10),輪廓線雕琢十分精致,彎曲有度,極具生命的韻律藝術。
在形體上與戰國晚期的曲阜魯國故城墓M58出土的玉雜佩組合Ⅷ中的最下端龍佩極為神似,包括龍首、角、足和尾的樣式。
在紋飾風格上,與戰國早期的無錫鴻山邱承墩出土的龍鳳璜DVIIMl:36有些相似,以長卷云紋和間以細小方格紋裝飾。
s形佩在戰國時期流行普遍,它們或單個或成組出現,形體呈波浪式扭曲,一端為龍首,另一端可能為尾或鳳首。有學者考證彎曲有度、線型優美的s形龍佩均出土于高規格貴族墓中,是王侯才能擁有和佩帶的。而用網紋填充玉器紋樣間的空白,作為紋樣的間隔,這種裝飾技法有學者認為是戰國楚式玉器流行的一種手法。
鳳形佩一件玉質為白玉(M1S10:207),一件為青白玉(M1S10:212),均是玉料精良,精雕細琢,紋飾細膩。與鴻山邱承墩出土的鳳形佩DVIIMl:18、DVIIMI:11造型、紋飾相同。鳳鳥外形娟秀俊美、線條流暢、剛柔相濟,表現出優雅飽滿的體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兩件玉璜(M1S10:71、M1S25:40)的形制、紋飾風格也與戰國早期的鴻山邱承墩出土的云紋璜DⅦM1:40、DVIIMl:42⑨、戰國早期的安吉垅壩墓M5:3、M5:5⑩、戰國早期晚段的浙江長興鼻子山越墓M1:32⑧相似。
早在70年代,江西省博物館和清江縣博物館在筑衛城遺址東北向的牛頭山上清理了四座戰國早期墓,墓中出土了玉璜、玉龍、玉驪和石鞏各一件,其中璜的形制、紋飾也與該兩件璜相似。
金、銅的雍容華貴和美玉的潔白無瑕,三者之間相結合,是古人審美情趣的完美表達。國字山出土的銅削刀搭配玉環首,間以金鈕銜接,堪稱相得益彰,突顯出墓主人的高貴與雅致。
I式金鈕玉環首在浙江杭州半山區石塘鎮戰國墓T13M2和T19M1、廣東肇慶松山戰國晚期墓中都有出土,玉環均呈齒輪狀,器表裝飾淺浮雕谷紋。
戰國 金柄玉環 廣東省博物館
同時此造型和紋飾的玉環也有獨立作為組佩玉隨葬,如長興鼻子山越國貴族墓中的小玉璧(M1:27)、平山中山國墓葬的楚式玉器B型玉環(XK:486,戰國中期偏早)心、九連墩1號墓小系璧(Ml:W237—31,戰國中期晚段)等。
用淺浮雕技法陰刻帶“芽”谷紋(或長尾渦紋),這種紋飾風格常見于楚墓玉璧上,一般認為屬楚式玉器,流行于戰國中晚期。并且銅削刀柄鑲嵌金鈕玉環首的這類型銅削延續到戰國晚期楚墓中也有出現。
Ⅲ式金鈕玉環首的玉環裝飾絞絲紋樣,單獨使用作為主體紋飾,這種雕琢方式的玉環在浙江安吉垅壩戰國早期墓掣出土較多,戰國早期晚段的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M1:6、13)、春秋晚期的壽縣蔡侯墓、戰國早期的鴻山越墓邱承墩(DⅦM1:41、DVIIMl:45)、戰國中期的河南輝縣固圍村一號墓、平山中山國墓(M3:40,戰國中期)、春秋晚期的河南南陽彭射墓等都有出現。一般認為線條陰陽相間,呈現扭轉動感的絞絲紋樣,是東周時期中原地區流行的玉器裝飾風格。
琉璃珠、琉璃管在楚、越以及中原地區都極為常見,特別“蜻蜒眼”式琉璃珠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貴族競相喜愛的一種飾品,配合玉器搭配裝飾,斑駁陸離,艷麗多彩。
國字山出土的4件Ⅱ式琉璃珠,為離心圓式多層圓紋組成眼飾,以淺藍色為琉璃基體,白、棕和深藍構成眼紋,這種樣式與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分相似。而以白色圓為眼輪廓,黑色圓為瞳的Ⅲ式琉璃珠與安吉垅壩戰國墓、鴻山越墓邱承墩出土的琉璃珠風格類似。蜻蜓眼式琉璃珠是西方“惡眼”信仰的產物,隨著絲綢之路傳人中國,一時風靡。甚至有學者研究認為文獻上記載能夠與“和氏璧”相媲美的“隋侯之珠”就是指蜻蜒眼式琉璃珠。
根據目前國內出土的琉璃珠的成分和形態分析,可以證明至少在戰國中期中國已經成熟生產眼紋式琉璃珠,并且糅合了本土的審美藝術風格,改西方固定鑲嵌式“眼”和“珠”的形態,造型更加多樣,珠體圓潤或奇異。所以,從樣式上來看,國字山出土的離心圓式眼紋(Ⅱ式)和異形體態(Ⅳ式)的蜻蜒眼式琉璃珠極有可能是中國本土生產。
國字山墓中同時隨葬的10件長方體礪石,有些表面有磨礪痕跡,應該是作為磨石,與銅削搭配組合。這種隨葬磨石和削刀的做法,在湖北荊州望山橋一號楚墓、襄陽山灣東周墓葬㈣等墓中可見,兩墓時代分別為戰國中期和春秋晚期。
綜上所述,龍形佩、鳳形佩和玉璜的造型特征,時代應屬于戰國早期偏晚。長卷云紋屬于吳越玉器紋飾的特色,紋飾繁而不亂。齒輪狀玉環(璧)流行于越地,時間較早,為戰國早期晚段;而到戰國中期或偏晚時候,楚地也有流傳。絞絲紋樣玉環盛行于中原地區,在春秋晚期楚地出現,直至戰國早期開始流行于越地。玉器上飾淺浮雕帶“芽”谷紋或云紋谷紋相雜的特征,屬于戰國中晚期楚國的主流紋飾。并且在多種紋飾之間以細小方格紋填充,也是楚式玉器的裝飾風格。楚文化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一支強大文化,給東南越區域帶來極大的影響,在玉器方面的影響主要在紋飾風格和琢玉手法上。
總而言之,玉器作為一種高規格的器物,使用和流傳的時間一般比較長遠。國字山戰國墓出土的這批玉石器雖然數量較少,卻十分精美,玉器造型舒展自然,料珠圓潤艷麗,展示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崇;造型紋飾風格仍以越國自身為主,受楚式玉的影響較大,這與該墓葬內多種文化因素交融共存,墓葬形制、隨葬器物風格受楚文化影響較大的表現是一致的;在時間上也與發掘者認定的墓葬屬于戰國中期可以相互印證。I司H,I這批玉石器的出土為國字山所在清江盆地的東周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玉器的“標準器”,也為研究越國玉器增添了一些珍貴的實物資料。
(圖文源自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注明“轉自公眾號:九門收藏匯”。謝謝合作!)
九門收藏,只為藏友謀福利!
收藏新時代,一步一精彩!
藏品購買微信:jmtd5888
美妙人生的關鍵 在于你迷上什么
The key to a wonderful life is what you fall in love wit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