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立陶宛設立所謂的“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試圖借此提高國際影響力。
然而,四年后的今天,立陶宛不僅因挑釁中國付出高昂代價,當初美臺承諾的“合作紅利”也遲遲未兌現。
曾經滿懷期待的立陶宛,如今在經濟與外交上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從經濟損失到國際孤立
2021年,立陶宛以允許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的方式,突破“一中原則”的外交紅線。
這一行為迅速引發中國的強烈反制,中國外交部隨即宣布將中立關系降為代辦級,同時召回大使,并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制裁措施:含立陶宛零部件的商品被禁止進入中國市場,波羅的海小國的產業鏈出口幾乎被掐斷。
制裁的后果顯而易見。
數據顯示,2023年立陶宛對中國的出口額比2020年暴跌70%,木材、乳制品等產業因失去主要市場陷入困境。
此外,德國大陸集團等跨國企業因中國市場壓力,不得不切斷與立陶宛的供應鏈合作。
到2024年,立陶宛的逾期國債激增至470億美元,占GDP的35%左右。
這些經濟數據背后,是小國立陶宛為沒守住底線而付出的慘重代價。
受打擊的不只是立陶宛的經濟,其在國際社會中也逐步陷入孤立境地。
2024年,歐盟暫停了在WTO內力挺立陶宛對抗中國的訴訟,德國總理朔爾茨公開表示,單一國家的問題不應該影響整體的中歐關系。
美國方面也早已轉移注意力,將資源投向本國芯片產業,對立陶宛的困境無動于衷。
臺承諾的經濟支持為何成空?
立陶宛在挑戰中國的同時,也對“臺當局”的經濟承諾寄予厚望。
2021年,“臺當局”聲稱將向立陶宛半導體行業投資650萬歐元,并追加1400萬歐元采購技術,還吹噓立陶宛將成為“歐洲硅谷”。
這種“金元外交”一度讓立陶宛政客信心滿滿,甚至放出五年內建成五座芯片工廠、創造數萬高薪崗位的豪言。
然而,現實給了立陶宛當頭一棒。
截至2023年,所謂半導體合作因土地審批、電力短缺等問題而停滯不前,“臺當局”的投資額遠低于承諾額度。
Teltonika創始人鮑科施提斯甚至在社交媒體上憤怒表示,政府的承諾不過是“畫餅”。
更諷刺的是,“臺當局”還將部分原本用于半導體的資金轉移到了無人機項目,進一步引發立陶宛國內的不滿。
歐美盟友的冷漠態度
立陶宛曾以為,美國和歐盟的背書能夠為其涉臺政策提供保護傘。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立陶宛發現這些承諾并不牢靠。
美國雖在2021年表示支持立陶宛與臺島的關系,但自2022年起,華盛頓的重心便轉向實施本國芯片法案,對立陶宛的困境不聞不問。
歐盟方面也逐漸疏遠立陶宛,尤其是德國等主要經濟體明確表示,立陶宛的困境不應阻礙中歐經貿合作的整體框架。
在這種情況下,立陶宛的外交處境變得愈發尷尬。
為了擺脫經濟困境,2024年新總理帕盧茨卡斯上任后試圖兩邊討好,一方面宣稱希望改善中立關系,另一方面又繼續向臺當局施壓要求兌現合作承諾。
然而,這種騎墻的外交策略并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改善,反而令其被多方質疑。
立陶宛的未來何去何從?
立陶宛的現狀為其他小國提供了深刻的教訓。
涉臺問題關乎中國的核心利益,任何挑戰“一中原則”的行為都將付出沉重代價。
立陶宛原本可以通過務實的外交政策,在中美歐之間尋求平衡,但不切實際的冒險行為讓其被踢出了“平衡游戲”。
不僅如此,美臺承諾的經濟紅利遲遲未兌現,更讓其在國內外兩頭受挫。
未來,立陶宛若想改善當前困境,必須認真考慮調整對華關系,并徹底摒棄錯誤政策。
中國的立場早已明確:恢復中立關系的前提是立陶宛必須采取實際行動,完全回到“一中原則”的框架內。
這場外交風波的結局不僅警示其他國家尊重“一中原則”的重要性,也再一次說明,在復雜的地緣政治中,小國一旦選錯方向,后果難以承受。
參考資料:
海峽消費報:立陶宛陷入國家將要破產困境,開始向中國求救,中方會答應嗎?2023-05-18
海峽導報:臺灣半導體技術“奉送”立陶宛私企!王鴻薇爆是蔡英文下指令2023-07-04
直新聞:立陶宛想修復對華關系?缺乏誠意!丨北京觀察 2024-11-26
觀察者網:關于立陶宛,“歐盟暫停起訴中國”2024-01-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