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蔣波
編輯 |韓成功
又一家鋰電企業欲赴港上市。
華夏能源網&華夏儲能(公眾號hxcn3060)獲悉,近日,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偉股份”,SZ:300919)發布公告稱,經充分研究論證,公司擬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中偉股份成立于2014年,注冊地為貴州銅仁,是國內三元前驅體龍頭。研究機構EVTank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偉股份三元前驅體產量、出貨量全球排名均為第一。2023年,公司實控人鄧偉明家族還以241億元財富,力壓滿幫張暉和老干媽陶華碧,登頂貴州首富。
中偉股份早在2020年便登陸深交所,如果此次港交所上市成功,將成為貴州首家“A+H”股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國內新能源企業掀起一股赴港上市潮,寧德時代(SZ:300750)、格林美(SZ:002340)等鋰電企業紛紛加入其中。
作為鋰電行業細分賽道的隱形冠軍,中偉股份也加入了赴港上市大潮。究其原因,一為增強其“全球化”屬性,通過在港交所IPO,觸達更廣泛的國際投資者群體,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偉股份真的很缺錢。在過去數年的全球擴張中,中偉股份將“盤子”越做越大,幾乎燒光了手里的資金。
如今,中偉股份還能借赴港上市融資,來繼續填充其全球擴張、大上產能的“無底洞”嗎?
5年燒掉百億募資后仍缺錢
中偉股份自2020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以來,曾多次募資用于擴產。
中偉股份IPO時,募資總金額為14.01億元,一是用于擴大公司在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領域的生產規模,二是用于補充流動性。此后,公司又進行了兩次定增:
2021年11月,中偉股份以每股138.8元的價格,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約50億元,扣除相關費用后募資凈額約為49.54億元,募得資金用于建設三元正極材料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次年11月,中偉股份再次定增,以70.65元/股的價格向18家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并募資約43.07億元,扣除相關費用后的募資凈額約為42.78億元,主要用于印尼基地紅土鎳礦冶煉年產6萬金噸高冰鎳項目等多個項目。
上述三次募資,中偉股份共拿到了107.08億元。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日前,中偉股份發布了三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報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已全部使用完畢,2021年度和2022年度定增募集資金也基本使用完畢。
“子彈已經打光”,這或許正是中偉股份急于港交所上市并募集資金的主要原因。
此前,彭博報道稱,中偉股份籌劃在香港上市的同時,計劃募資4億至5億美元,主要用于海外市場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中偉股份此前披露的半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持有外幣僅約3.44億美元。在同年11月,中偉股份還計劃在印尼建造一個價值高達100億美元的綜合生產設施。雖然該筆投資計劃在10至15年內完成,但巨大的資金缺口已經呈現出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自2022年8月以來,中偉股份的股價基本呈持續下跌走勢,以4月10日收盤價(32.09元/股)算,如果參與中偉股份2021年和2022年兩次定增的機構至今仍未賣出,那么浮虧已分別達到77%和55%。
這樣的投資回報率,機構顯然是不滿意的。中偉股份此次港股上市融資能否得到機構認可,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海外大擴產留下“后遺癥”
中偉股份之所以產生如此迫切的資金需求,與其堅持的全球擴張戰略密不可分。
中偉股份的主要客戶是三元正極材料廠商,其定價模式通常基于原材料價格與加工費。加工費雖有一定行業標準,但各廠家的盈利能力差異主要在于原料的自供率。自供率越高,企業對原材料價格的掌控力越強,材料成本越低,盈利能力就越強。
2022年,中偉股份三元前驅體業務的毛利率約為11%,但格林美(SZ:002340)相同的業務毛利率卻能達到18%,這主要在于格林美布局了鎳礦開發。
為了打破這一局限,中偉股份董事長鄧偉明啟動“全球化”戰略,并提出了四個關鍵策略:在印尼建廠提升鎳礦產能、擴大廢舊電池回收業務、與礦產巨頭合作以及構建完整的鎳礦及中間材料生產體系。
中偉股份首先與青山集團合作投建了紅土鎳礦冶煉項目,并計劃年產高冰鎳6萬金噸。此外,中偉股份還通過投建、收購和參股多個鎳礦冶煉項目來增強對上游的掌控能力,這些項目在2023年陸續投產,為中偉股份提供了穩定的上游材料供應。
去年11月,中偉股份表示,目前,公司已建立印尼莫羅瓦利、緯達貝、南加里曼丹、北莫羅瓦利四大原材料生產基地,建成及在建產能規模近20萬金屬噸。
在海外,中偉股份除了在印尼建有原料基地,還規劃建設韓國、芬蘭、摩洛哥等海外產業基地。今年1月,中偉股份摩洛哥項目投產,這是公司首個海外新能源材料產業基地,產品主要供應歐美市場。這一項目的投產,意味著中偉股份的業務已經從原材料向下游延伸。
海外產能的不斷擴大,一方面令中偉股份構建起完整的生產體系和更加完善的原材料供應體系,另一方面卻使其財務狀況捉襟見肘,開拓更多融資渠道成為了當務之急。
赴港上市是解困出路?
去年A股IPO收緊后,港股上市對內地企業形成了巨大吸引力。
自去年年底起,鋰電行業開啟赴港上市潮,寧德時代、格林美、先導智能(SZ:300450)等眾多鋰電A股上市公司紛紛宣布擬在港股上市。此外,正力新能、海辰儲能等企業也積極推進港股上市進程,涵蓋了鋰電池制造、材料供應、回收利用等鋰電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參見華夏能源網此前報道:)
赴港上市對中偉股份等鋰電企業來說,有兩大好處。
一是,2024年以來,受到政策的持續鼓勵,港交所對企業有著更高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在語言、交易制度、合規成本以及二級市場投研報告等方面都具備明顯優勢,鋰電企業在這里更容易融到資金。
二是,眾多鋰電企業將國際化視為重要發展方向,而赴港上市能為其提供關鍵支持。大量海外建廠及運營需要歐元、美元等外匯儲備,通過港股上市可直接募集美元或歐元,規避匯率風險,滿足海外布局的資金需求。
中偉股份也表示,赴港上市是為深入推進“發展全球化”戰略部署,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助力全球產業布局持續升維。
然而,僅僅赴港上市,只能解一時之渴。中偉股份全球擴張仍面臨著很多問題,非融資能解決的。
首先是毛利率的下滑。
近年來,中偉股份海外市場營收占比不斷增加。2022—2024年上半年,中偉股份海外市場營收占比分別為33.68%、39.59%、45.43%。
但在去年,中偉股份海外市場的毛利率卻出現了明顯下滑,2024年上半年海外市場的毛利率為13.37%,而2023年同期為16.84%,盈利水平面臨壓力。
其次,自去年以來,中偉股份多個海外項目出現了終止或延期。
12 月底,中偉股份決定將“印尼基地紅土鎳礦冶煉年產6萬金噸高冰鎳項目”的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從2024年12月31日延長至2025年9月30日,原因是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工藝與設備的匹配差異,導致投資進度延遲。
今年2月,中偉股份決定終止在韓國浦項市投資建設的鎳精煉廠項目,旨在有效控制對外投資風險。該項目原計劃借助浦項控股本土資源和市場輻射能力,強化中偉股份在東亞電池產業鏈滲透并規避貿易壁壘。
另外,進入4月,美國特朗普政府再次瘋狂揮動“關稅”大棒。特朗普政府年初對中國加征了34%的附加關稅,4月8日又調高到84%。儲能電池面臨的累計關稅稅率達到了114.9%,動力電池則達到了132.4%。
對全世界其他國家,特朗普也無差別攻擊,提起了各種高額關稅,激起歐盟等國家的反制。然后在4月9日,特朗普政府又突然毫無征兆地認慫,宣布對不采取報復行動的國家實施90天的關稅暫停。
特朗普政府的出爾反爾、恣意妄為,給全球經貿秩序帶來暴力破壞,給中國鋰電企業的海外擴產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誰都不知道特朗普在什么時候發神經病、以及發什么樣的神經病。這個時候,任何的海外擴產的對錯都是不確定的。
在這樣的國際貿易大環境下,中偉股份的海外擴張之路會更加難走。赴港上市只是其全球擴張中的一小步,未來如何管控風險、穩定投資收益才是更大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