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津縣,七十二烈士浴血北張村的事跡一直廣為傳誦。七十二烈士陵園就在今天利津縣明集鄉北張村村西,正門上寫著:“抗日寇功在百世,救中華英靈永存”,正門對著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后面,七十二座陵墓排列整齊。
1943年,日本法西斯窮兇極惡地對抗日根據地頻繁“掃蕩”“蠶食”,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北張戰斗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軍華北派遣軍第十二軍軍長喜多指揮第七混成旅團和第三十二旅團、第五十九旅團及四、五團各一部,加上各地偽軍26000余人,配飛機10余架、坦克10余輛、軍艦2艘、 汽艇12艘、汽車900余輛和騎兵一部,對清河區抗日軍民進行了空前殘酷的21天大“掃蕩”。12月6日,天剛拂曉,日軍第四旅團一部1000余人,“掃蕩”至利津縣西北地區。
此時,八路軍清河軍區墾區軍分區獨立團二營六連,經過幾次戰斗,正向南部迂回轉移,不料被日軍的騎兵發現。六連遂速向西南部村莊撤退,而日軍騎兵部隊兵分兩路,形成扇形包圍陣勢,緊追不舍。當六連撤至北張村西側時,同部分追擊而至的敵人短兵相接。由于敵眾我寡,在村外交戰于我軍不利,六連迅速撤至北張村土圍墻的西門以內。此時敵人的騎兵部隊像瘋狗一樣朝土圍墻撲來,但我軍占據了有利地形,戰士們憑借土圍墻掩護,向追擊靠近的敵人進行猛烈的射擊和投彈,頓時敵人人仰馬翻,血肉橫飛。
敵人三次進攻均被我軍打退。日軍指揮官山野惱羞成怒,他騎著高頭大馬,揮著洋刀,聲嘶力竭地吼叫道:“八路的,統統消滅。”話音剛落,就被二排排長賈文修一槍擊中頭部,當場斃命。但是狡猾的日軍并沒有撤退,他們改變進攻策略,另派一支騎兵200余人,悄悄繞道北張村的土圍墻東門,迂回向村內插入。
六連連續打退敵人的數次反撲后,為保存力量,決定留少數戰士堅守陣地阻擊敵人,待機轉移,其余部隊撤出戰斗,從北張村土圍墻東門突圍。連長王普安和指導員李杰三都搶著要留守阻擊敵人,最后李杰三和二排排長賈文修率兩個班的戰士承擔阻擊任務。然而,突圍部隊急步向北張村土圍墻東門行進至村中心地帶時,正同敵人的騎兵部隊遭遇,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激戰中,戰士們子彈打光了就進行白刃戰。戰士尹鳳君中彈負傷多處,滿身血跡仍繼續堅持戰斗,與敵人白刃肉搏,拼死了兩名敵人,最后壯烈犧牲。戰士孫長齡拉響最后一枚手榴彈與撲向自己的日軍同歸于盡。司務長老李沒有武器,他從犧牲的戰士身上摘下槍支和手榴彈同敵人拼殺,他犧牲后手指上還掛滿了手榴彈拉線。連長王普安左腿被日軍的槍彈打斷不能站立,他拖著一條血腿,趴在一個土墻后面, 側臥著身子擊斃了3個日軍,最后以身殉國。衛生員劉殿英被敵人抓押到西門外,他大罵日軍、漢奸,被敵人活活刺死……
北張村戰斗,從早晨一直持續到傍晚,英雄的六連殺傷敵人160余人,戰馬百余匹,除10多名戰士幸存外,連長王普安、指導員李杰三、副指導員劉慶常等全部犧牲,用鮮血譜寫了一曲壯麗的英雄贊歌。擊斃敵指揮官的二排排長賈文修身負重傷,一名死去的戰士躺在他身上,日軍以為他死了,所以幸免于難。在村民的精心救護下,10多名傷員養好傷后重新投入了戰斗。
“紅動黃河口”東營紅色故事網絡巡展活動
指導單位:東營市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東營市委黨校、東營市委黨史研究院、東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黃三角早報
本期錄制:大眾新聞·黃三角早報
本期播音:杜美萱
文稿整理:杜美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