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詹詹、郭小興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新商悟
(本文約為900字)
馬云的最新言論,很可能已將AI打上了東方印記。
這個印記就是"AI人本主義",而不是西方的“技術至上主義”。
4月10日,他帶著"風清揚"的新版工牌在杭州說道,高科技絕不僅是征服星辰大海,更應該呵護人間煙火。“科技人員的責任,不是讓AI取代人類,而是讓AI更懂人類、更好地服務人類。”
在馬云看來:“我們不是去追求讓機器像人,而是讓機器去理解人類,像人類一樣去思考,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
這一觀點與百度李彥宏高度相似,他曾多次表明:“機器變不成人,也沒有必要變成人。”(參見新商悟《機器是否需要人形?黃仁勛、李彥宏早已隔空交鋒》)
此前,在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超3800億用于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的總和。這也創下中國民營企業在該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投資紀錄。
與馬云言論相映照的是,西方科技圈正上演著頗為不同的劇本:
一、硅谷的技術至上主義
馬斯克"風險對沖":盡管馬斯克多次警告AI危險,特斯拉仍在2025年投入80億美元研發Optimus人形機器人,試圖在威脅論與生產力革命間尋找平衡。
扎克伯格"商業實用主義":Meta計劃2025年投入650億美元擴建AI基礎設施,用AI降低廣告成本。
谷歌"算力軍備競賽":Alphabet宣布750億美元數據中心投資,重點支持Gemini 模型迭代。(參見新商悟:科技巨頭的算力戰爭走向分野:谷歌豪賭,微軟剎車)
二、中國科技界的普惠路線
李彥宏"智能體革命":提出2025年是"AI智能體爆發元年",強調通過大模型API調用賦能千行百業。
騰訊"效率優先":騰訊2025年資本支出預計超千億,重點投向廣告AI和云服務。
馬云的"AI人本主義",本質上是對技術異化的反思。當美國在爭論AI是否超越人類時,中國科技界正探索AI如何服務人類。
東方AI的商業邏輯植根于技術民主化,在政策引導下加速向下擴散;西方則構建起算力+數據+模型的壟斷閉環。
東方AI發展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馬云提出的要求AI"像人類一樣思考"但"不取代人類",與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異曲同工。
西方AI則植根于自由主義傳統。馬斯克認為過度監管是科技進步的最大障礙。
當西方沉迷于“AI軍備競賽”時,東方正書寫另一種可能。
這種價值觀的差異,將深刻影響全球AI產業的未來走向。或許AI競爭的終極戰場不在算力或模型,而在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人類尊嚴。【《新商悟》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新商悟,我們將對企業家言行、商業動向和產品能力進行持續關注
轉載新商悟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