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當“足金”逼近千元關口,全球黃金市場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將一場深刻的金融信任危機寫進現實。從4月7日的每盎司2998美元,到11日盤中突破3200美元,國際金價在短短幾日內完成了過山車式的急跌與爆漲,創造歷史新高。這不是一場投機游戲,而是對美國“經濟霸凌”政策的全球金融市場反噬。
導火索很明確——特朗普政府那場翻云覆雨的“對等關稅”政策。4月5日,美國正式宣布對多國加征10%“基準關稅”,并威脅如談判不利將重啟高額征稅。一夜之間,全球供應鏈預期破碎,美元信用體系震蕩,美股重挫,美債被拋,連黃金——這個傳統避險資產也在短時間內被高位減持,用于填補其他市場的虧損坑洞。金價瞬間下跌超過5%,投資者一度惶惶。
但下跌只是短暫的流動性錯位,真正的方向轉折從10日開始顯現。隨著市場逐步穩定、各大資產風險重新定價,黃金迅速重回避險邏輯,在11日盤中狂飆至3200美元/盎司,人民幣計價金價首次突破每克990元。這波驚天反彈,不僅讓無數投資者“后悔買少了”,更向世界傳遞出一個清晰信號:當美元信用逐漸崩塌時,黃金仍是最后的避風港。而這場金價“爆發”,就是美元霸權在全球信任體系中不斷透支的必然結果。
特朗普口中的“對等關稅”,實則是打著公平旗號實施的經濟恐嚇,它直接割裂了全球價值鏈,也進一步削弱了市場對美國作為全球貿易協調者的信任。在此背景下,企業與央行自然會轉向非信用資產尋求安全。而黃金,恰恰是不依賴國家信用、對抗美元波動的天然資產。
同時,“去美元化”趨勢正在加速。中俄加快使用本幣結算,東盟與中東推動區域支付系統,非洲多國呼吁建立貨幣主權機制。在這一進程中,黃金作為各國央行外匯儲備的“去美元替代選項”,戰略地位持續提升。數據顯示,今年2月全球央行凈購金24噸,反映出官方機構對黃金的長期信心與戰術布防。
再加上,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長期不確定性,當前美債收益率持續上揚,美聯儲陷入加息與通脹之間的兩難泥潭。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政策錯誤或突發事件,都會讓市場避險情緒劇烈升溫。黃金因此成為資金逃離信用資產后的首選歸宿。
更關鍵的是,黃金已經從“資產”變為“對沖手段”。中信建投、南華期貨等多家研究機構一致指出,當前黃金不僅是保值工具,更是對沖美元信用坍塌、系統性風險和全球去美元化趨勢的關鍵資產配置。這是金價短期劇烈波動、但中長期堅挺上揚的核心邏輯。
在國內市場,這種國際趨勢已迅速傳導。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期所雙雙創出歷史新高,線下金店金價直逼1000元/克。各大品牌報價水漲船高,甚至突破1100元/克(含工本費)。一邊是“越等越貴”的消費者焦慮,一邊是“可以賣了”的投機者躁動,這種集體市場情緒的爆發,正是對金融政策混亂的一種全民反射。
當然,我們必須冷靜認清,短期金價波動仍將持續,尤其在美國關稅政策未定、地緣局勢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市場將維持高不確定性。但中長期來看,全球對黃金的戰略配置需求只會更強。無論是央行儲備、保險基金,還是散戶理財,黃金的“基本盤”已經被重新定義。這不是簡單的價格上漲,而是一場對美式經濟邏輯的顛覆。
在過去幾十年中,美元之所以能成為全球交易結算錨,是基于其經濟穩定性、信用強度與規則主導地位。但當這一切在特朗普手中變成了“武器化”的工具,關稅、制裁、封鎖、金融脫鉤,全球就有權選擇自我保護的路徑。黃金,就是這種自我保護的體現。
今天的黃金,并非一枚閃閃發光的商品,而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世界對美元霸權的不信任、對全球市場秩序的不安、對安全資產的重新定義。金價狂飆,不是財富游戲,而是金融裂痕的真實呈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