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來寧夏在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他們的經驗對第二批試點有哪些借鑒意義?
作者 | 本報記者 孫和保 韓世文
原標題:數字化開啟寧夏教育“變革之門”
馬 麗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寧夏地處西北內陸,受區域位置、經濟基礎等因素影響,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較為突出,如何打破困局是寧夏教育人不斷思考和努力解決的問題。
互聯網的普及為扭轉困局找到了支點。2014年,寧夏率先在全國建成教育云平臺,并將部分市、縣(區)、學校已經建成的平臺統一整合接入省級平臺。省級平臺的建設為區域、學校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撐,改變了一些地區和學校無資源可用的窘境。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了先行先試的探索和經驗,2018年7月,寧夏獲批全國“互聯網+教育”示范?。▍^),同年成為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省(區),這為寧夏教育發展提供了新契機。
教育部已于2021年啟動了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7年來寧夏在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他們的經驗對第二批試點有哪些借鑒意義及目前還面臨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期邀請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馬麗進行一一解答。
化劣勢為優勢,主動作為開新篇
中國教師報:寧夏地處西北,無論資源占有率、經濟發展態勢還是教育發展水平、師資結構等都不占有很強的優勢,卻借助互聯網的普及與推進近年來贏得了全國的矚目。您覺得是哪些積累讓寧夏有機會成為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批試點區域?
馬麗:寧夏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機遇,秉持“小省辦大教育”的魄力,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創新,走出了一條以人工智能為關鍵引擎、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回望來路,寧夏得以成為首批試點區域,離不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專家的精心指導,離不開全區教育系統的主動作為,為高標準高水平推進試點工作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夯實了基礎條件。我們堅持“云—網—端”一體化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率先在全國建成省級教育云平臺,推進校園網絡、互動教室、數字終端、數字校園等全覆蓋,基本形成了“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良好局面,為獲批首批試點提供了“硬支撐”。
形成了有力保障。我們著力用好機制之“鑰”解難題、破藩籬、開新局,初步形成了共建共享數字資源、云端攜手協同發展、專家指導融合應用、縣縣達標示范引領、工作績效一年一評等經驗模式,為創新開展試點工作提供了“強保障”。
凝聚了工作合力。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我們把推動教師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提升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緊抓培訓、狠抓教研、大抓創新,推動更多教師了解技術、親近技術,利用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的實踐探索,成為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生力軍”,為深入推進試點工作積蓄了創新動能、匯聚了源頭活水。
中國教師報:像您所說,早謀劃早探索為試點打下了基礎。在成為首批試點后,寧夏如何整合、盤活資源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
馬麗:基于寧夏區域面積小、教育人口少的實際,我們堅持全區“一盤棋”統籌、“一竿子插到底”,以云架橋、以網通路,串珠成鏈、聚鏈成群,全區教師相聚云端形成“大家庭”,讓人工智能應用成效直抵每一名教師。
“一朵云”打造教育服務智慧中樞。我們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服務”和“功能集聚、應用集成、資源集約”的思路,整合各級教育平臺、應用系統和數字資源建設寧夏教育云平臺,推動250多個智能應用無縫接入、5400多萬件數字資源開放共享,相當于建成一個24小時不打烊的“教育超市”,為教師專業成長、學生自主學習、教育決策管理等提供了“一站式”、多樣化的普惠服務。
“一張網”暢通教學資源共享之路。我們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創新了政府統談統付、以租代建等方式,實施學校聯網攻堅行動,推進教育專網建設,實現全區中小學網絡接入率100%、無線網覆蓋率92%。同時,統籌教育數字化項目經費普及數字校園建設,為每所中小學配備2—3間在線互動教室,為每個班級配置數字教學終端,徹底打通了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高速路”,讓每一名教師都能便捷使用數字資源和智能工具,“入網乘云”開展教學教研活動。
“一中心”構建教師專業成長引擎。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動機”和“助推器”。我們以智慧教研為抓手,在全區22個縣區布局建設智慧教研中心,打破管理壁壘、盤活教研資源,打造了集教育理論研究、課堂變革創新、教師專業發展、數字資源開發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為廣大教師搭建學習、交流、提升的廣闊平臺。同時,支持教師組建949個網絡名師工作室和1957個課程社區,推進教研聯盟、教研協作體等覆蓋各地各校,引領帶動教師專業成長。
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學生開展創客體驗
化被動為主動,從“用起來”到“用得好”
中國教師報: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區域借助人工智能手段促進教師素養提升,另一方面是教師借助人工智能實現能力提升。教師是推進人工智能的關鍵,也是人工智能的受益者,當省域范圍提供了平臺、資源后,如何讓教師用起來?
馬麗:平臺有了、網絡通了、設備配了,怎么讓教師用起來是我們著力推動的重點工作。我們采取四項措施基本解決了教師不愛用、不會用、不常用的問題,形成了人人、時時、處處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良好局面。
一是提升數字素養抓應用。我們把提升教師數字素養作為深化試點的重要基礎,實施“三年一周期”全覆蓋輪訓,連續舉辦了26期數字教育大講堂、15屆數字化創新應用大賽,編印人工智能教育讀本和典型應用案例集,研制教師數字素養測評體系,每年開展教師數字素養全員測評定級,以此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和應用能力。
二是開發智能工具推應用。為了幫助教師更好開展教學活動,我們開發了教學助手,集成高頻教學應用,植入智能搜索引擎,為教師打造順手“工具箱”和貼心“小助手”,教師不僅可以一鍵調用所需資源,還能在線開展智能備課、虛擬實驗、學情診斷、多模態交互教學、個性化輔導答疑等,大大提高了教學工作效率。
三是建立激勵機制促應用。為了推進教師主動用、積極用,我們建立了課時補助和積分轉換機制,對教師開展線上教學按線下教學1.5倍的標準發放課時補助,對教師平臺應用情況進行量化賦分并轉化為繼續教育學分,把教師應用人工智能開展教學活動、共享原創資源等情況與職稱評聘、優質課評選、骨干教師評定等掛鉤,激勵教師常態應用、創新應用。
四是優化考核評估強應用。我們開發了智能監測系統,推動數字設備、應用系統等一屏統攬、一網統管、動態監控、常態使用。同時,委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每年對全區教育數字化發展和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情況進行跟蹤評估,督促指導各地互學互鑒、比學趕超,不斷深化應用。
中國教師報:面對洶涌而來的數字化浪潮,教師早用早受益,但對一些教師來說還存在能力上的欠缺,如何從“用起來”向“用得好”轉變?
馬麗:在基本形成規模化、常態化應用局面后,我們以拓展應用廣度、深度和精度為主線,引導教師自我覺醒、主動適應、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成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推動者、實踐者和創新者。
以場景為驅動深化應用。圍繞“教—學—研—管—評”全場景應用需求,開發建設智能助教、智慧學伴、智能助管、智慧教研等工具,推進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如教師利用“AI助教”開展“師—機—生”協同教學,助力教學減負增效;學生與“AI學伴”如影隨形,通過智能體對話進行自主學習、答疑輔導、心靈疏導等;學校利用“AI秘書”集成工具、優化路徑,變“掐指算、跑腿干”為“一塊屏”監管、“一掌通”辦理等。如今,智能應用如雨后春筍在寧夏全面鋪開。
以項目為牽引創新應用。充分發揮教師在數字化應用中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圍繞數據驅動教學改進、智能輔助教師發展、數字治理模式創新等重點領域精心設計項目,組織各地各學校大膽揭榜、聚力攻關,積極探索數字化賦能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以點帶面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融合創新。同時,在教學成果、課題遴選中單列人工智能賽道,激勵教師創新應用人工智能,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融合應用。
以專家為引領加強應用。在教育部的關心支持下,我們引入全國教育數字化領域專家來寧獻智,深度參與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加快人工智能教育實踐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孵化。同時,積極培育本土力量,組建了由3名區外專家領銜、98名本地專家為主的指導團隊,通過鼓勵各地與專家簽訂合作協議,包縣包校開展常態化應用指導,靶向提升學校和教師的數字化應用水平,實現由“輸血”向“造血”“活血”轉變。
化“天塹”為“通衢”,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中國教師報:寧夏的南北、城鄉、校際教育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也存在“城市強鄉村弱”“城市擠鄉村空”的現象。這種不平衡對偏遠地區、學校帶來了挑戰。如何打破城鄉、校際壁壘,讓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走深走實?
馬麗:人工智能為探索打破時空壁壘、彌合城鄉教育差距、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我們通過構建智慧平臺體系、數字幫扶體系和智慧教研體系,將全區教師連接起來、托舉起來,協同開展技術賦能的教學教研活動,有力推動了人工智能的全域全員全過程應用。
著力建強用好智慧教育平臺,讓全區教師聯結起來。充分結合教育發展規律、師生應用需求及技術迭代趨勢,在原有教育云平臺的基礎上升級建設了寧夏智慧教育平臺,并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線后力推與國家平臺無縫對接,構建起國家—省—市—縣—校五級貫通、應用協同的大平臺體系,全區教師無論身處山川城鄉,只要登錄平臺就能實現“全網漫游”。目前,寧夏所有中小學教師均已注冊使用平臺,月均活躍度達72%,師生在國家平臺上的百人瀏覽量排名始終位居全國前列。
普及應用“三個課堂”,讓優質資源聯通起來。我們推進所有鄉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組建發展共同體,開展數字化合作辦學,常態化應用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讓偏遠鄉村、大山深處的師生和城市師生“同上一堂課”“同研一堂課”,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同時,建立“共享教師”資源庫和名師在線支教團,通過鄉村學校按需“點單”、智能平臺統籌“派單”、支教團隊精準“接單”模式,組織骨干教師和師范院校志愿者深入鄉村學校開展數字支教、在線走教、精準送教,幫助鄉村學校開齊開足課程,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助力鄉村教育振興。
固原市原州區第十八小學和彭堡鎮曹洼小學“同上一堂音樂課”
積極構建智慧教研體系,讓縣域教學聯動起來。在建成覆蓋全區的22個縣級智慧教研中心后,我們開發了智慧教研平臺,將所有智慧教研中心聯結起來,形成了省—市—縣—校四級貫通、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相互融合的智慧教研體系,支持教師跨地域、跨學科組建虛擬教研室,開展常態化教學研究和扁平化指導活動,讓教研橫到底、縱到邊,直接貫通到每一名教師。同時,我們啟動建設教育大數據中心,推廣應用課堂質量分析系統,打造“AI教學導航儀”,通過對課堂數據的采集分析與智能診斷,形成一名教師、一門課程、一所學校乃至一個縣區的教學質量分析報告,推進數據循證的精準教研,賦能區域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提升。
中國教師報:鄉村教育振興,教師是關鍵。因現實因素,鄉村教師普遍存在數字素養不高、結構不均衡等問題,寧夏又是如何提升鄉村教師駕馭人工智能的水平和能力的?
馬麗:鄉村教師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鄉村教育振興的中堅力量。我們把提升鄉村教師駕馭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水平作為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以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振興的關鍵一環,專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提升鄉村中小學數字化發展水平的指導意見》,通過推進鄉村智能教育、提升教師智能素養等行動,探索解決鄉村教育數字化“用不好、用不深”等問題,提升鄉村教師的人工智能應用創新能力。
著力拓展應用場景。針對鄉村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特點及教師應用短板弱項,我們系統梳理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作業輔導、課后服務等典型應用場景,為鄉村教師量身制定《數字化場景應用指南》,錄制應用指導視頻和示范微課,提供“入鄉隨俗”的應用建議和培訓方案,成為鄉村教師日常教育教學的必備工具書、口袋書。
著力優化資源供給。在寧夏智慧教育平臺上搭建鄉村教育“大本營”,把資源“供給集散地”變為“需求適配地”,為鄉村教師提供常用的數字資源和應用服務。依托縣級智慧教研中心統籌縣域優質教育資源,組建城鄉教研聯盟,通過面向鄉村教師開展訂單式、項目式、精準滴灌式的研修活動,持續提升教師利用人工智能開展教學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著力培育智能素養。我們把智能素養作為教師職業生涯的基本要求,納入教師培訓通識課程和發展評價體系,分層分類推進鄉村教師智能素養培訓;實施智能教育種子培養計劃,推進種子校長覆蓋每個縣(區)、種子教師覆蓋每個鄉鎮,逐步培育一支熱愛鄉村教育、深耕鄉村教育的高素質專業化數字強師,引領帶動鄉村教育發展,點燃人工智能賦能鄉村教育振興的星星之火。
化“我有”為“共有”,為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中國教師報:作為唯一的省域試點,教育部在《關于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寧夏主要在教師智能助手應用行動、未來教師培養創新行動等6個方面開展試點。請您談談這些年的探索對第二批試點有哪些借鑒意義?
馬麗:通過持續努力,我們構建了“數字底座+公共平臺+智能應用”的發展體系,推動了人工智能賦能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創新發展,形成的“寧夏經驗”得到廣泛認可。2020年、2023年,教育部先后在寧夏召開教育數字化現場推進會,向全國推介寧夏經驗和做法?;仡欉@些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有幾點感悟。
頂層設計是決勝關鍵。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連續7年將教育數字化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強力推進,將試點工作作為“互聯網+教育”示范省建設的重要內容,寫入自治區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計劃,并指導我們編制寧夏試點實施方案,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標準制度是工作基礎。我們堅持標準先行,聚焦建設、應用、管理、服務等方面,先后出臺教育專網、智慧校園、“三個課堂”等10多個建設與應用指南,制定了教育大數據、學校畫像、平臺接入等技術標準,把龐雜的數據資源簡化為管根本、可考量的一整套指標體系,以標準化引領規范化、以標準化保障高質量。
融合應用是動力源泉。我們堅持應用為王,打通壁壘共享用,匯聚資源精選用,開發助手快捷用,拓展場景靈活用,關注鄉村熟練用,建立機制激勵用,形成了全區域推進、全要素保障、全過程應用的良好局面,讓試點建設落在了實處,讓人工智能照亮了教師發展之路。
專家指導是有力支撐。在教育部的推動和指導下,我們與全國知名高校、領航企業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成立寧夏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院等,組建部區兩級專家指導組,引入全國專家開展應用指導,為深化試點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我們雖然全面實施了試點行動,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效,但在深度挖掘和應用教育數據、賦能教育教學創新和科學治理等方面還需要加強實踐探索,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主抓手和“重頭戲”。
彭陽縣第四小學師生使用平板開展智慧教學
中國教師報: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年,在新的時間節點,寧夏下一步的“重頭戲”還有哪些具體打算?
馬麗:2023年我們出臺了《寧夏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計劃(2023—2027年)》,為進一步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推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擘畫了“施工圖”、按下了“加速鍵”。下一步,我們將聚焦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戰略部署,構建“云貫五級、網通南北、端聯末梢”的智慧服務體系,創設智能泛在、人機協同、綠色安全的智慧教學環境;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著力創建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匯聚一批精品課程資源、建設一批教育示范基地、鍛造一批智能教育強師;將人工智能納入教師教育課程和繼續教育內容,強化教師智能素養職前職后一體化培育,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深刻重塑教師角色、重構教育模式、重建教育生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