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為了博人眼球吧,現在的網絡上,很多博主網紅都喜歡“沒苦硬吃”,尤其有一段時間,他們格外喜歡把到西藏新疆摩旅、騎行或者徒步,表現得格外艱辛,甚至還帶點“妖魔化”的趨勢。而以我這趟親身體驗下來,對這種現象就更加反感了!其實但凡自己注意點個人防護和衛生,根本不可能在出發前白白凈凈,到了邊疆就突然變得蓬頭垢面,哪怕人會瘦一點黑一點,也絕沒他們展現出來的那么夸張。
以我這天跑的“葉孜線”日喀則段為例,雖然在幾百公里中有一段曾出現比較密集的地縫和坑坑洼洼(有大量的填補痕跡),但因為海拔都在4800米左右小有起伏,加之國道沒什么行人和車輛,所以給人的真實感覺是路況比滬聶線(即318)要好很多(當然,也正是因為這種“太好跑了”的印象,才讓我心態發飄,后面碰到一串炮彈坑都懶得避讓,才造成前面分享過的扎胎經歷)。
單人單騎摩旅,好處是一看到自己心儀的風景,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靠邊停車。在距離日喀則薩嘎縣瑪奇村5公里處,我邂逅了這片四面環山的濕地,一條蜿蜒曲折的涓涓細流貫穿其間,畫面不僅秀美,似乎還帶點詭異。
之所以稱之“詭異”,是因為這一片濕地看上去挺平整,里面的溪流彎彎曲曲本來再正常不過,但在濃密的水草深處,卻好像是碰到了障礙物似的突然折返,然后又連綿轉幾個彎,繼續往前流動。而用肉眼和航拍鏡頭觀察良久,也找不到這種“自然奇觀”的成因。
可惜這天小雨不停,所以在這里航拍的時候也沒敢飛太遠,國道兩邊的山體顏色非常豐富,除橙色、黃色、褐色、白色外,偶爾還能看到成片或者星星點點的青草和砂石相互糾纏的場景,或許明后年再來,這里的荒蕪都會被綠意盎然代替了吧。
因為當時沒在附近看到雪山(積雪都融化了),就好奇地稍微追溯了一下源頭。原來濕地里的溪流無名,僅是4公里開外“折規藏布”在轉角處開小差,分出的一條支流而已。稍作了解,折規藏布主要流經西藏薩嘎縣至仲巴縣區域,沿岸自然景觀以雪山、荒漠化地貌為主,部分區域可觀察到雅魯藏布江干流與折規藏布交匯的景色。
個人很喜歡這種路邊的風景,雖然它們大多沒有名字,卻擁有天然的無需打磨的絕美姿色。可能也正是它們略顯貧瘠和荒涼的環境,大大提高了投資成本,這里才沒有被現實的開發商們盯上吧。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不知道諸位在自駕游或者摩旅經過這里時,會為之停留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