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編輯|t
引言
1955年,左宗棠的曾孫女左景范坐在周南附小的教室里,一手拿著教鞭,一手緊握粉筆。此時,她的同輩遠在海外,李鴻章的孫輩正忙著移居海外、買地置業、搞投資。而這兩位老祖宗,曾在同一朝堂上并肩為官,卻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家風,也走出了兩條命運完全不同的家族路徑。
說到底,是誰的選擇,讓后人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線?
一、祖輩立場不同,留給后人的遺產就不一樣
清末那點爛攤子,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曾親手去收拾。可他們的動作不一樣——一個擼起袖子帶兵出征,一個頻頻折腰主張議和。這種分歧,不僅寫進了史書,也潛移默化地刻進了子孫后代的骨頭里。
1876年,左宗棠65歲,已經是傳統意義上的退休年齡了,卻還親自掛帥,帶著林則徐畫的新疆地圖,跨過千里沙漠,打進新疆,把割地夢做得正香的阿古柏趕了出去。英國那會兒也不閑著,一邊拱火,一邊提議劃一塊地給阿古柏建國。左宗棠當場回懟:“英國可以劃出自己的國土,或印度的一部分,我們大清寸土不讓!”那場仗一打就是一年,最后新疆收回來了,也讓左宗棠成為晚清唯一一個真正靠軍事勝利收回領土的大臣。
而與此同時,李鴻章在干嘛?他說新疆“乃化外之地,赤地千里”,丟了也無妨。他主張棄守邊陲,專攻海防,甚至不惜削掉左宗棠的軍費,把胡雪巖的銀號整垮,只為了斷了左宗棠的糧草。打仗要錢沒錯,可有人偏要拿錢當繩子。
兩人最大的對立爆發在中法戰爭。左宗棠堅持主戰,“勝固當戰,敗亦當戰”;李鴻章卻主張息事寧人。黑旗軍和湘軍在鎮南關大勝法軍的時候,李鴻章已經著手準備賠款簽約,把對越南的宗主權一紙賣斷。左宗棠聽聞后,留下遺書,“此為中國強弱一大關鍵……遺恨平生,不能瞑目。”
這樣兩種人,給后人留下的,又怎么可能是一樣的家風?不同的是,左宗棠的那把劍還插在新疆的黃土里,李鴻章的那些銀票卻悄悄流向了海外賬戶。
后人,是不是也從這些選擇里走出了不同的路?
二、一個在講臺上扎根,一個在股市里翻騰
左家的后人,大多選擇了一條穩扎穩打的老實路子。他們不搞投資,也不去海外置業,而是普遍投身教育科研,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一部分。
左宗棠的曾孫左景伊是北京化工大學的教授,專研金屬防腐斷裂問題,搞出了“左氏定理”,在國際材料學界都有地位。另一位后人左煥琛,則是復旦大學的醫學教授,還做過上海副市長。左家人一代接一代都在講臺上、手術臺邊、實驗室里發光發熱。
長沙明德中學老教師梁賜龍說起自己夫人——左宗棠的曾孫女左景范時,語氣里滿是佩服。這個從教幾十年的小學老師,教最調皮的班也能管得服服帖帖。她的幾個兄弟姐妹也都是大學畢業,有的是天津的化學老師,有的是優秀教師代表進過人民大會堂。
左家的傳統就是: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報國。這不是掛在墻上的訓言,而是刻在日常選擇里的生活邏輯。
反觀李家這邊,就熱鬧多了。
李鴻章的外孫女張愛玲不用多說,小說寫得好,人也活得風流。但更引人注目的是李家的“航空母艦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李家曙。他們是李鴻章六弟李昭慶的第四代孫,如今定居海外,靠鋼鐵廠和房地產起家,個個身家上億。只是他們非常低調,公開露面的資料幾乎沒有。
有人說李家后人是商業奇才,也有人說他們不過是繼承了一份龐大的遺產。甲午戰爭前后,日本點名要跟李鴻章父子談判賠款,而李家人在日本還有礦產賬戶。俄國檔案里也寫著李鴻章收了上百萬盧布,賣了國。
他臨終時留下的私產據說超過四千萬兩白銀,安徽上海有的地方半座城都是李家的產業,不少分散存在海外企業名下。這些資產,如今也被家族后人牢牢掌控。
左家傳的是責任與理想,李家傳的是財富與精明。這并不是誰更對的問題,而是你更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財富可以流傳一時,那精神能傳幾代?
三、誰真正為后人積了“陰德”?
表面上看,李家人遍布世界、資金雄厚,似乎贏得了后代的“自由人生”;而左家人扎根國內,過得并不富裕,卻依舊堅守在實驗室和教室之間。但放長了眼光看,誰才是真正把家風活成了傳家寶?
回到當下。李家后人中,雖然不乏成功者,但不少也因過度依賴祖產而過早消耗殆盡。據史料記載,曾有一位李家孫子李子嘉,生活在海外,是混血,繼承遺產后毫無節制揮霍,最終窮困潦倒。張愛玲之父作為李鴻章的外孫,也因沉迷逸樂,晚年落魄。而李家的精英,多集中在商界,雖富而遠,常年參與外國的國家建設。
反觀左家,不靠遺產活,也沒有名利誘惑。哪怕身在地方中學、鄉鎮醫院,他們依舊愿意把青春和汗水投入到為國家建設培養人才的事業中去。
一個靠家產,一個靠知識;一個繞開了國家,一個融入了民族命運。
真正令人尊敬的,不是坐擁多少金山,而是愿意為這個國家守住一盞燈。左宗棠當年收復新疆,不只是一場軍事勝利,更是他對后代許下的一道精神承諾——“寸土不讓”的背后,是“一脈不散”的信念。
所以說,到底是誰真正為后代積了德?從今天的結果來看,答案已經寫在現實里了。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誰更成功”的問題,而是一個“誰更值得紀念”的答案。那些真正為家國奮斗過的人,哪怕后人不富,也有人記住他們;而只留下財富的祖先,終究只能活在銀行賬戶和公司年報里。問題是,后人想繼承的,是一筆錢,還是一份骨氣?
參考資料:
李鴻章家族后代現狀 其中有三位億萬富翁.2015-05-08.人民網
左宗棠與李鴻章:晚清外交史上的忠奸兩極.2024-09-04.紅色文化網
晚清名臣的后人們.邵純 《 人民文摘 》(2012年第9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