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 發現梅花鹿攜帶多只蜱蟲
4月8日,一則護鹿志愿者為梅花鹿清除蜱蟲的視頻在社交平臺引發廣泛關注。視頻中,身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正在為一只名為“花花”的梅花鹿摘除體表蜱蟲。視頻配文警示:蜱蟲寄生不僅影響梅花鹿健康,人類被叮咬后若處理不當還可能危及生命。
4月10日,中國綠發會梅花鹿保護地大連負責人陳亮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每年梅花鹿觀賞季都會發生游客被蜱蟲叮咬事件。許多缺乏相關知識的市民會直接拉扯蜱蟲,導致其口器殘留體內,可能引發嚴重感染甚至生命危險。”
隨著春日氣溫回升,在大連白云山、蓮花山、濱海路等地觀賞梅花鹿的游人明顯增多。在星海廣場附近海域,梅花鹿在海里游泳的身姿引來游人聚焦;在山林里,游人拿著胡蘿卜、白菜等食物投喂梅花鹿,有游客還特意做了“尋鹿攻略”,拿著專業的攝影器材近距離拍“打卡照”,只為能留下與梅花鹿“親密接觸”的美好瞬間。
無防護 多名小學生給鹿“摘蜱蟲”
記者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條內容為小朋友們給梅花鹿去除蜱蟲的視頻。視頻平臺顯示,拍攝地點位于大連市,視頻發布于2024年7月4日。幾個穿著半截袖上衣的小朋友拿著樹枝在為梅花鹿“摘蜱蟲”,時而用樹枝動動梅花鹿的耳朵,時而用手直接觸摸梅花鹿的身體。一個小女孩一邊“摘蜱蟲”,一邊還十分開心地說:“好解壓呀!”而身邊的大人并未做出制止行為。
對此,有網友評論稱:“讓孩子離遠點吧,蜱蟲不是鬧著玩的。”另一位網友稱:“除蜱蟲自己也要做好防護。”還有網友表示:“大人也不知道把孩子看好,萬一蜱蟲叮咬了孩子后果不堪設想。”
請注意 賞鹿應保持安全距離
眼下天氣雖然轉暖,但人體感覺仍然偏涼。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蜱蟲是天熱的時候才會出現的。近日,護鹿志愿者發現,梅花鹿身上此時已有寄生的蜱蟲,那么,目前是否進入了蜱蟲的活躍季節了呢?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蜱蟲(俗稱“草爬子”)是一種吸血類小型節肢動物。在大連地區,蜱蟲主要在4月至10月活動,其中5月-8月為活躍高峰期。具體活動規律表現為:春季當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開始活躍,夏季因濕度高、植被茂盛而達到數量峰值,秋季逐漸減少,冬季則基本處于蟄伏狀態。當人或寵物(如貓、狗等)進入草叢、灌木叢時,蜱蟲會附著到宿主身上吸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人體被蜱蟲叮咬后,可引發“蜱蟲病”(即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重癥患者可能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所以,市民以及游客們在外出時要做好防護,領口、袖口和褲腿要扎緊,頭部要包緊或戴帽子,盡量穿淺顏色表面光滑的衣服。大人帶小孩去投喂梅花鹿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距離,并將注意力時刻放在孩子身上,防止蜱蟲叮咬到小孩發生意外。當狗或貓等寵物進入草地和灌木叢后,應及時在它們身體表面噴涂驅避劑并檢查是否有蜱蟲附著。
若市民發現不幸被蜱蟲叮咬,切勿直接拍打或硬拔,應用尖頭鑷子緊貼皮膚夾住蜱蟲頭部,緩慢垂直向上拔除(避免扭轉),或用酒精棉簽反復點涂使其松口。取出后需用碘伏消毒傷口,并將蜱蟲裝入密封袋保存。若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或孕婦、兒童被叮咬,必須立即就醫并攜帶蜱蟲樣本檢測。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劉宣州禾 實習生鄭婷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