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蘇富比香港春季拍賣會上,沉寂百年的元代書法珍品長卷——饒介《草書韓愈柳宗元文》,以2.135億港元驚艷落槌,2.501億港幣成交,傳為中國臺灣藏家拍得,成為本季拍場最受矚目的焦點,沒有之一。
此卷書法為元末書法大家饒介所書,以草書形式書寫唐代文學巨擘韓愈的《送孟東野序》與柳宗元的《梓人傳》。尺幅浩大,氣勢磅礴,堪稱其傳世作品中最長、最具代表性之作。
全卷筆意奔放、行氣貫通,充分展現出饒介融合「二王」、張旭、懷素等書法傳統的藝術成就,亦為元代草書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物范本。
更具意義的是,此卷曾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為乾隆皇帝所鐘愛,御題引首「神傳醇潔」,并被收入《三希堂法帖》第二十四冊,為《三希堂》原作墨跡本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書法所用紙張為宋代昆山景德寺印制的罕見藏經紙,印有“弟子張子元捨大藏經紙五千幅緣”及“景德大藏”印記,非《石渠寶笈》所稱的金粟箋,更添研究與收藏價值。
饒介 草書韓愈柳宗元文
藏經紙本 手卷
估價:10,000,000 – 20,000,000 港幣
成交價:2.501億港幣
據考,饒介(?-1367),字介之,號芥叟,江西臨川人,元末明初重要文人、書法家。他一生仕宦坎坷,最終殉于金陵,然其書藝影響深遠,為“吳門書派”的奠基人之一。其草書承康里巎巎之法,兼容并蓄,風骨自立,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
《草書韓愈柳宗元文》遞藏有緒,初藏于明代收藏大家項元汴,后傳董光裕、陳定、安岐,清代入內府,為乾隆所藏。
咸豐至光緒年間或歸于恭親王奕訢,辛亥革命后,其后人溥偉將王府藏品陸續變賣,此卷輾轉由日本山中商會購得,最終歸入日本佛教界名人石川舜臺之藏,石川氏更于卷后親筆題跋,詳錄其出處與評價。此后百年,此卷鮮為人見,學界藏界皆只能通過《三希堂法帖》的刻本遙想其風采。
乾隆書引首
本卷分為三部分,首先是乾隆皇帝題寫的四字引首:「神傳醇潔」,行筆敦厚穩健,鈐「乾隆宸翰」一印,書用藏經紙。引首與饒介書法交接處,鈐有「淳化軒、乾隆宸翰、信天主人」,可知入清宮后庋藏在圓明園的淳化軒。
第二部分就是本卷的主體,草書韓愈《送孟東野序》和柳宗元《梓人傳》。兩篇文章前后排列,先書標題,繼而以流暢地行筆書寫內文。《送孟東野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陽縣尉而作,主要針對孟郊「善鳴」而終生困頓的遭遇進行論述,表達出當時的社會和統治者不重視人才的斥責。《梓人傳》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此文借親見的 「梓人」的傳奇事跡為喻,通過「梓人之道」闡述治國的大道。饒介書此二文或有自身境遇的感懷,寄情于筆端。落款紀年為「辛丑」,即至正二十一年(1361),在饒介任淮南行省,參知政事之后避亂姑蘇之時。
全卷用藏經紙拼接,每張中心位置鈐有「弟子張子元舍大藏經紙五千幅緣」及「景德大藏」二印。盡管《石渠寶笈續編》稱之「金粟箋本」,但并非金粟山藏經紙,而應是宋代昆山景德寺所印《大藏經》的經紙。書畫用的藏經紙中,以金粟山藏經紙和法喜寺藏經紙較為常見,而景德寺藏經紙罕有。印文中 「弟子張子元」的印記應是是發心信徒的印簽。景德寺位于昆山縣西南,晉咸和二年(327)所建,舊名「寶馬寺」,景德二年(1005)改稱「景德寺」。
本卷的第三部分是題跋,現有都穆的一則題跋,以及石川舜臺的題跋,原有的姜紹書題跋散佚。都穆的題跋對卷后落款「九月七日九成自昆山載酒來問字,且欲書諸作者所作」之語中的「九成」其人進行了說明。都穆認為「九成」即易恒:「久成名恒有,能詩聲,其所著曰《陶情集》,嘗刻梓行世。」《蘇州府志》有載:「易恒,字久成,昆山人。曾祖蓮峰先生,宋進士,素有風格,恒蹈其矩范。洪武中,應薦至京,以老辭歸,家貧不給,處之泰然。辟地數百弓,引泉藝花竹, 名曰泗園,日嘯詠其中,自號泗園叟。所著有《陶情集》。」
然而,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的姜紹書題跋所述,「九成」則是陶宗儀:「饒介之書入山陰堂,無有純綿里藏針之致。此卷以大令法草韓柳文,醉墨淋漓,鳳翥鸞翔,似奇反正,蓋為陶九成染翰。九成名宗儀,號南村,天臺人,最稱博雅。元末避兵吳中,其所著《輟耕錄》頗及張士誠事,正與介之同時。都元敬以為易久成,恐誤。」 饒介所寫是「九成」,而非「久成」,這是姜紹書認為都穆考證有誤,不是易恒而是陶宗儀的原因。
乾隆時期此卷入藏清內府,入編《石渠寶笈續編》,刻入《三希堂法帖》第二十四冊。可能在咸豐至光緒期間,恭親王奕欣獲得此卷,之后一直藏于恭王府。辛亥革命之后,承襲恭親王爵位的溥偉為復辟清廷籌措資金,將恭王府的財產陸續售出,多數藏品經日本山中定次郎的山中商會售往日本和歐美,此卷就是在這一時期被日本石川舜臺收藏。石川氏在卷后寫有題跋,記述著錄并品評此卷。
石渠寶笈錄本幅書影(節選)
一百多年來,此卷一直藏在日本,海內外無論學界還是藏界都對此卷所知甚少,僅僅通過《三希堂法帖》中的刻本了解其面貌。
本次拍賣是該卷近代首次公開現身,甫一亮相即引發學術界與收藏界的高度關注。其罕見的歷史價值、藝術魅力與完整的遞藏體系,使之在競拍中受到激烈追捧,最終以2.135億港元高價落槌,再度印證《石渠寶笈》名跡在市場上的不衰魅力。
此卷的重現,不僅填補了元代書法實物研究的重要空白,也為今人提供了重新認識饒介藝術風貌的珍貴契機,更是一次關于中國古代書畫流傳、斷代與重歸的文化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