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中國青年網報道,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國際輿論嘩然。越南急忙尋求“零關稅”談判,卻遭美國鋼鐵反傾銷稅回擊。無獨有偶,印度也有了新動作,其對待中企的態度引發廣泛關注。
貿易(資料圖)
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皮尤什?戈亞爾公開表示,愿意為特斯拉等國際車企提供建廠條件,甚至考慮降低電動車進口關稅,期望借此換取美國在關稅問題上的讓步。據印度媒體爆料,若特斯拉赴印建廠,不僅關稅減半,還將獲得進口零件綠色通道。
然而,戈亞爾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卻明確拒絕中國第一大電動汽車企業進入印度市場,聲稱要維護所謂“戰略利益”。此前,比亞迪提出10億美元合資建廠計劃,同樣遭到印度政府駁回;長城汽車也因審批受阻,于2022年無奈退出印度市場。印度這種對中美企業截然不同的態度,形成鮮明反差。
印度本土電動車產業發展緩慢,以塔塔和馬恒達等車企為例,多年來雖致力于電動車研發,卻僅推出幾款低配車型,技術與市場表現均差強人意。印度街頭,日本鈴木燃油車依舊占據主導。在此背景下,印度期望借助特斯拉的品牌與技術,推動本土電動車產業升級。
與此同時,馬斯克與特朗普關系密切,印度試圖通過討好特斯拉,促使其在特朗普面前為印度爭取貿易優惠,并獲取先進技術轉讓。印度的算盤打得很響,只是這一計劃能否順利實現,尚存諸多疑問。
貿易(資料圖)
印度人均年收入僅約1800美元,民眾購買力較低,即使特斯拉降低產品價格,對普通印度消費者而言,購買高端電動車仍可能是沉重負擔。
印度全國公共充電樁數量不足2000個,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城市核心區與高速公路沿線,難以滿足電動車普及需求。頻繁停電現象,也為電動車使用增添困難。
塔塔和馬恒達等本土車企強烈反對特斯拉進入,指責政府“引狼入室”。為平衡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利益,印度政府需投入大量財政資金,給予雙方補貼,財政壓力劇增。
此前,特斯拉為進入印度市場,與印度政府談判建廠審批事宜長達三年,卻未能取得批文。如今,即便印度給出優惠承諾,后續也可能存在復雜條款。據相關數據,在印度造車成本比中國高出約30%,且當地配套產業鏈不完善,物流成本高且不穩定。
貿易(資料圖)
全球暢銷電動車前十名中,中國車企占據六個席位,在電池技術、續航能力和智能化體驗等方面優勢顯著。中國電動車在東南亞、中東等市場銷量可觀,對印度市場依賴程度較低。
印度關閉中企市場的做法,無疑是短視之舉。即便特斯拉成功進入,受限于印度市場的消費能力、基礎設施等因素,也難以迅速改變印度電動車產業現狀。印度此舉或使自身錯失與中國企業合作機遇,其電動車產業發展計劃恐難順利推進。
國際市場風云變幻,各國政策制定需綜合考量多重因素。印度在電動車產業發展過程中,如何平衡本土產業保護、外資引入與市場開放,將是決定其未來走向的關鍵。而中國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時,也需審慎評估不同國家的政策環境與市場潛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