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外媒“TVN24”進行了對中國天問三號任務的討論,并且看到了中國天問三號任務之下的國際載荷合作問題。
可以說,這又是我國太空任務之中的又一次突破,凸顯了我國國際合作發展之下,更多的變化。
當然,除了我國天問三號合作之外,其實我國其他領域的任務也是如此,如中國空間站,中國嫦娥系列工程,中國月球科研站,載人登月等方面,都在全面推動。
那么這也說明了,未來我國走向的是該有的任務合作,都要進行,實現中國航天領域的“全球化”發展,這是好事情。
天問三號國際合作:軌道器5公斤
針對中國天問三號任務,這是我國進行的一次火星采樣返回任務,當然,這一次任務可能成為中國創造月球南極采樣返回之后的又一個第一,因為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 只有美國有這項任務。
然而,與美國最大的差別是,中國的火星采樣返回任務是穩定推進,而美國的面臨了重大延期,雖然在2025年也公布了兩個方案,進行對火星采樣返回的改變,但是很顯然,美國的這一項計劃還沒有確定,預計在年中進行確定。
確定之后,美國將打造“縮小版”的火星采集器,然后進行發射,但從公布的計劃來看,最快也要等到2035年才有可能將其帶回來,所以,這說明什么?
那就是中國天問三號如果成功了,將創造世界第一個從火星采樣返回的國家,因為我國預計是在2028年前后,進行先后兩次發射任務,并且在2030年左右將火星樣品采集返回地球。
所以,中國的火星樣品采集返回是最快的,而在這一次任務之下,我國也開啟了國際合作,外媒“TVN24”在進行對天問三號討論的情況之下,也說明了關于我國天問三號的國際合作問題。
其:
- 地球返回軌道飛行器 (ERO):將提供國際有效載荷可用質量高達 15 公斤。
- 火星軌道器:分配給全球合作伙伴的科學儀器5公斤。
所以,從合作的有效載荷的分配情況來看,其量還是較大,但具體有哪些國家,我國還在進行后續的選拔,確定,肯定也會在后面進行公布的,大家也只能繼續等待。
然而,為了完成這一次火星采樣任務,我國還要做好全面的技術準備。
天問二號將發射,進行先前驗證
天問二號任務的發射是越來越近了,并且是進入到了倒計時的模式,按照計劃,我國將在2025年5月前后實施發射。
所以,其天問二號任務就在下個月了,但這一次任務我國雖然也是叫“天問”,并不是前往火星,而是前往小行星,這一次是我國進行小行星采樣任務。
其對象是近地小行星2016HO3,要實現于小行星2016HO3上面采樣返回,“天問二號”在采樣的時候,離地球大概4300~4500萬千米,這將是中國首次從行星際拿回樣品。
“天問二號”在完成主任務之后,還爭取去探測一個主帶的小行星,叫主帶彗星。所以,本次天問二號任務我國是要進行連續的任務,相對來說,這一次任務是具有挑戰性的。
然而,采樣之后,也將推動我國對整個小行星的了解,同時對整個太陽系的演變過程了解,因為這一顆小行星2016HO3可能記載了關于太陽系的演變過程,它還被稱為“地球的第二衛星”,在科學家的長期研究之中,大家發現,它有可能是地球近百年來最穩定的一顆準衛星。
所以,一旦我國進行了采樣返回,那就會進行對它研究發現,找到其關鍵性的點,揭開其謎底,只不過這顆小行星預估直徑只有40米到100米,我國要進行伴飛分析,然后采樣,這可以說需要做好技術的準備。
這也是為什么我國未來挑戰火星采樣返回的關鍵,因為這么小的小行星都可以做到采樣,其相關性的技術也就得到了驗證。
那么天問三號任務就更加好執行了。所以,期待我國今年能夠很好的執行天問二號任務,發射也快了,期待早點可以實現成功。
中國航天越來越強了,留給美國的時間不多了
的確,這些年中國航天發展是非常強,一次又一次的推進了各種航天任務的發展,一次又一次的實現了世界不少領先的一面,這也說明了,美國還想在這些任務上超過中國,也是比較困難的事情了。
這也讓我想起了,美國針對中國嫦娥七號任務的阻擾,此前我國與阿聯酋進行了月球車方面的合作,結果美國禁止其合作,以技術轉讓為理由,最終合作也就沒有繼續了,過后,反而更多的國家參與之中,其嫦娥七號是有7國進行合作的。
所以,中國的航天大門不斷打開,始終還是有不少國家愿意跟我們合作,因為他們也清楚,中國的航天發展實力非常的強,美國所謂的封鎖都是沒有用的。
而這一次天問三號任務在合作的過程之中,一旦中國完成了成就,也將是一起合作國家的共同榮譽,這對美國的打擊肯定也是不小,如今美國已經知道自己不可能在中國前完成火星采樣任務了,所以,中國航天的發展,崛起,已經決定了世界航天發展的走向目標之一。
當然,美國雖然火星采樣返回干不贏了,但自己也在找自己的長處,說要在重返月球計劃上超過中國。
從現階段的時間點來看,美國預計是在2027年左右執行月球計劃,但能不能超過,這其實也是未知的,因為美國重返月球計劃變故還很大,加上我國在2030年前就要完成載人登月,這說明留給美國時間不多了。
所以,整個月球計劃,火星采樣返回任務等,留給美國的時間不多, 要想超過,這需要進一步努力才行,但很顯然,可能嗎?至少超越的難度不是一般的低,大家拭目以待吧,在2030年左右將見證誰最快的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