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燈起風
公元624年,武則天出生在并州文水武家。
父親武士彟,是唐初開國功臣,曾任工部尚書,母親楊氏出自隋朝貴族。
按說,出生在這種門第,做個貴婦太太穩穩當當。
劇照
可武則天偏不。
14歲,她被選入宮,封為才人,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女之一。才女可不是寵妃,這職位更像是“宮里有才藝的打工人”。
但她沒選擇自怨自艾,而是選擇學——書法學王羲之,佛理請法師講,甚至連政治權謀也悄悄學習。
太宗病重之際,她卻冷眼看穿了宮中風云變幻。
644年,李世民駕崩,她按舊制被送入感業寺削發為尼。
而這才是武則天人生逆襲的開始——因為一個人沒忘她:李治,唐太宗的兒子。
這個比她小四歲的皇子,在父親病榻前見過這個聰慧冷靜的女人,從此,魂牽夢縈。
一年后,新皇李治登基,不顧重臣反對,將她從感業寺接出,封為昭儀,重回權力核心。
從尼姑到昭儀,武則天只用了一年。
【2】宮廷博弈
劇照
武則天真正厲害的,是她處理政敵的能力。
皇后王氏與寵妃蕭淑妃聯手排擠她,結果怎樣?
先是王皇后“借佛修廟”,被抓到私通僧人,削了顏面。
再是蕭淑妃在宮中造謠,結果反被揭發“巫蠱惑主”。
公元654年,她以“毒殺親生女兒”一案反咬王皇后——雖至今爭議不斷,但歷史的車輪已轉向她。
唐高宗震怒之下,廢王立武。
這不僅是一次宮斗勝利,更是一次權力集中——從“寵妃”變“國母”,她把“夫妻共治”做到了極致。
之后十余年,高宗體弱多病,“二圣臨朝”成為大唐政壇的常態。
她先鏟宰相褚遂良,后廢太子李忠,處置異己手起刀落毫不手軟。
史書記載她:“臨政聽斷,如明鏡止水”。
政敵形容她“心狠手辣”,但百姓稱她“明察秋毫”。
她很清楚一個道理:在男權的帝國游戲中,只有“殺伐果斷”,才能換來“巾幗不讓須眉”。
【3】登基稱帝
684年,唐高宗駕崩。
她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先廢李顯,再立李旦。
當政十年,大唐朝堂“無人不從武命”。
公元690年,她終于做出那個千古第一的決定——改國號為“周”,稱帝登基,成為中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深思熟慮。
稱帝之前,她用四步:
- 讓百官上表請愿,制造“民心所向”的假象;
- 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震懾反對派;
- 立鐵腕政權,定“告密律”,防內斗;
- 借助佛教宣傳“彌勒再世”,強化神權加身。
她選的年號是“圣神皇帝”。
不是女皇,而是“皇帝”。
她不是替夫守國,也不是代子執政,而是堂堂正正地——自己為天子。
劇照
【4】權力代價
可當你把權力握得太緊,也容易失控。
晚年的武則天,越來越信任張易之、張昌宗這對“美男兄弟”。
宮廷內外,開始暗流涌動。
宰相狄仁杰苦勸她:“君權不可私,國法不可廢?!?/p>
她卻遲遲不舍得交出權柄。
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位大臣發動“神龍政變”,一夜之間誅殺張氏兄弟。
武則天被迫退位,李顯復位稱帝。
史書說她“從容無懼,端坐御榻”,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幾個月后,長安深宮,她靜靜離世,終年82歲。
【5】千古女皇
劇照
她死后沒有帝號,只有碑前無字。
這是她生前特意留下的“無字碑”——或許是“功過留后人評”,或許是不想被后世定義。
可千百年后,所有人都記得她的名字——武則天。
從感業寺尼姑,到金鑾殿帝王;
從宮中斗寵,到號令天下。
她用一生證明:女人也可以稱帝,也能改變天下格局。
她錯了嗎?
也許錯在太懂權謀,也許錯在太不服輸。
但她更對——對在敢做別人不敢做的夢,對在敢拿命賭一個帝王之位。
正如《新唐書》評語所言:“女主有功,亦有過,然于治道不減漢武。”
這,已足夠載入千古。
發文聲明:本文章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信息整理,如有不實,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