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已宣布將中國輸美商品關稅提升至145%,這一刻,多少人徹夜難眠?
中方旋即推出新一輪“對等加稅+WTO訴訟+實體制裁”組合拳。
據央視新聞報道稱,“自2025年4月12日起,中國調整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措施,由84%提高至125%”。
中美之間“你來我往”的貿易交手,讓人再度想起基辛格2023年所言:“中美正走向懸崖”。
對此有網友問:若中美開戰,美軍會全面轟炸中國嗎?
一、若中美開戰,美軍會全面轟炸中國嗎?
2024年3月,蘭德公司一份機密報告被曝光,里面寫得觸目驚心:
如果臺海沖突無法避免,美軍將動員關島和菲律賓基地的B-21轟炸機群,對中國長三角、珠三角的132處重要基礎設施進行所謂“癱瘓打擊”,希望在短期內迫使中國經濟遭受15%到20%的GDP損失。
這一說法雖然充滿“冷戰暗影”,卻又在當下的美軍“睡蓮基地”戰略中顯得合情合理。
他們在亞太布設300多個中小微型基地,能快閃式部署炸彈。
對他們來說,這招或許很管用,但對中國來說,卻是一記擲地有聲的警告。
1959年美國曾制定“對華核打擊計劃”,準備動用870枚核彈毀滅中國117座城市。
雖然這個計劃后來被棄置,但美國的核力量從未遠離亞太。
時至今日,美軍擁有更先進更靈活的B-21隱形轟炸機和B61-12戰術核彈,據稱還能在防區外進行核投放。
這就讓人不得不擔心:當雙方都強化了核威懾,并視對方為最主要威脅時,如果出現一丁點兒狀況,是否可能觸發天崩地裂的局面?
美國智庫多次警告稱,在高強度臺海沖突中,美軍關鍵彈藥最多只能撐一星期。
可五角大樓在2025年1月的報告里又宣稱,他們在亞太部署的彈藥儲備已經比2020年上升300%,分布于日韓、菲律賓等12個地點。
換言之,美軍并非真的缺子彈,而是分散部署導致單一地點的儲備有限。
然而中國火箭軍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高調亮相后,外界也猜測這款武器可能正是專門用來在第一波攻擊中“清除”美軍的遠程火力點。
二、基辛格曾言:中美正走向懸崖
“中美正走向懸崖。”這是基辛格在2023年6月一次彭博社專訪中拋出的警告,引得各方關注。
這位百歲老人曾在1971年秘密訪華,搭建中美破冰的橋梁。
他見證了中美關系的歷史變遷,也體會到當下這場大國角力已遠超當年。
為什么他會用“懸崖”做比喻?
因為他強調,大國間的軍事與AI競賽正帶來“算法誤判”風險,只要有一方技術走火,就可能引發無法回頭的重大災難。
然而“懸崖”之說也遭到了一些質疑。
對外經貿機構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美仍保持互相投資額逆勢增長18%,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現實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矛盾。
但另一面,因佩洛西竄臺等事件,中美高層和兩軍的常規溝通渠道幾乎中斷,也讓軍事誤判的概率成倍地增長。
更致命的是,美國國內對中國的負面情緒據民調顯示已飆到79%,是幾十年來的最高值。
如此一來,經濟層面看似熱絡,政治與文化層面卻寒意刺骨,這種“政冷經熱”就像冰與火的矛盾體,確實呼應基辛格的“認知懸崖”論斷。
那么,基辛格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在他眼里,1971年的《上海公報》確立了“一個中國”原則,曾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但美方近年來屢破底線,先后對臺軍售13次,并不斷拉攏外部勢力打“臺灣牌”。
2023年7月,基辛格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我國官方,試圖延續對話機制。
他鼓勵構建一個“數字時代的上海公報”,嘗試在AI協議與網絡軍事協定上找到共同點,力求防止人類重蹈冷戰時代的“核恐怖對峙”。
三、關稅戰是否會軍事化?
關稅大戰為何常常牽動軍事對峙?
國際關系學者認為,經濟利益與安全利益相互交織,當貿易爭端升級,大國間對利益損失的恐懼就會波及軍事部署,從而演變出兵力擴增或高強度演習。
當下美國撤銷對75個國家的大部分懲罰性關稅,卻單單把中國列為征收145%高關稅的對象。
與此同時,美軍在亞太的軍事基地建設和軍力調動也愈加密集,二者之間的聯動耐人尋味。
在特朗普政府的決策體系里,關稅本就是一把“碰瓷式”武器。
2018年開啟的對華加征關稅,最初是打著“301調查”和“保護美國制造業”旗號,如今卻不斷膨脹到用稅率逼迫對手就范的程度。
對中國而言,此舉當然不能讓步:一旦屈服,其他領域的博弈就會全面受制;但若全面對抗,經濟與安全的雙重代價也十分沉重。
中美像兩個巨人,扯動一下就世界顫抖,這就是格局鎖死的根源。
有人說,這會不會引發新的全球沖擊?答案是很可能。
早在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就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連鎖反應,伴隨經濟大蕭條與地緣沖突。
而當下的世界,還要面臨高科技脫鉤、美元武器化等更多不確定因素。
中國通過“不可靠實體清單”與“對等反制”的措施,一方面保衛自身關鍵技術和供應鏈安全,一方面也是對美國極限施壓的回擊。
至于美國轉向菲律賓、澳大利亞修建“睡蓮基地”,讓人隱約感到某種圍堵架勢。
WTO訴訟還有沒有用?從法律角度看,它象征性意義或許更大。
自從美方干擾WTO上訴機構法官任命,致使爭端解決機制陷入停擺,中美在WTO的相互申訴可能只能靠“案卷在走、程序在拖”。
在輿論場上,中方依然強調“支持多邊貿易體系”,以顯示與美國單邊主義對立。
但要真正改變美國的關稅策略,恐怕還要看全球產業鏈格局的演變。
四、美國亞太軍事部署,中國能否應對?
關稅之外,美軍的軍力部署又在不斷強化。
據五角大樓2025年1月報告,美國在日韓、菲律賓等地分散屯放了數倍于五年前的彈藥和物資,他們聲稱這樣就能在沖突時保持“多點打擊”優勢。
再配合最新的B-21轟炸機和隱形戰機,美軍希望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建立輪換式嚴防。
這種架勢讓人想起冷戰時期美國在全球遍布的軍事基地,只是這次的方向很明確:對準中國沿海地區。
中國并非束手就擒。
近幾年的海軍、火箭軍和戰略空軍建設速度相當快,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被外界視作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新王牌”。
一旦爆發大規模沖突,這些導彈可能先行對美軍彈藥庫和基地進行點穴式突擊,以削弱對手后續進攻能力。
國際觀察人士指出,中美絕非當年美蘇格局,雙方經貿關聯巨大,核武庫也互相瞄準,等同于同歸于盡的概率并不小。
于是這場“冷戰2.0”的危險性在于,誰都知道打下去是兩敗俱傷,但偏偏嘴上都硬,底線都不想松。
五、毀滅對方就等于毀滅自己?
回看幾十年前,美國也曾對中國懷有深深敵意,但時局變化讓雙方走到談判桌前。
如今中美經濟規模在世界占比更高,核武器和高科技也更發達,一旦對抗,無論是國家還是普通民眾都要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
誰都明白“全面轟炸中國”或者“全面反擊美國”都意味著巨大毀滅。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選擇繼續強調自身的防御性質:“不惹事,但絕不怕事”。
在南海,中美艦機最近距離已不足500米,《人民日報》卻在鐘聲欄目呼吁“雙方應當相向而行,避免誤判”。
這一冷靜和理性與強硬底線結合,正說明中國在謀求“以守為攻”的對稱平衡。
換言之,美國若真轟炸沿海工業帶,中國仍有東風導彈、火箭軍反制;美國若打科技脫鉤牌,中國便用實體清單封鎖尖端市場。
雙方的博弈就像走鋼絲,稍一松手就是墜入深淵。
結語
當《人民日報》鐘聲欄目呼吁中美“雙向奔赴”時,蘭德公司報告里的“全面轟炸方案”卻頗似黑云壓城。
同樣,基辛格的百歲之聲警示我們,懸崖并非虛言,而是大國博弈的一道險關。
歷史的回響告訴我們,摧毀對方等同于自我毀滅;現實的局勢也證明,誰都難以在一場核戰爭或全面經濟對抗中全身而退。
2025年注定不尋常,中美的交鋒走到刀尖,更需要有人用理性和智慧去點亮黑暗中的一絲微光。
也許最后的答案就藏在我們對合作的再理解中。
正如基辛格書桌上那本翻開著的《論中國》,它所等待的,是兩個巨人在彼此尊重下走出絕境,別再讓世界被推向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