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塔原名妙因塔,因緊鄰清溪河畔,人們習慣稱之為清溪塔。座落在貴池江口街道流坡村的長江岸邊一個小山丘上,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塔名妙因,取自佛教經典《妙法蓮華經》:妙因斯滿,極果頓圓。七層八角樓閣式磚制,高55.7米,底層塔徑12米,周長37.69米。塔影橫江,景色迷人。離城中心5公里,呈八角形。是明代江南地區磚石建筑技術的典范。
一,建造背景
民間傳說稱,池州水患頻發是因地下“烏龍”作祟,故在清溪河建清溪塔,以鎮水患、保民生。官方記載則提到,建塔旨在“固塞水口”,改善風水,并作為長江航行的地標。據明代大學士丁紹軾所著《清溪塔碑記》記載,塔身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時任池州知府錢槚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起意建造此塔,又據清乾隆《池州府志》、清光緒《貴池縣志》載: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池州府知府錢槚主持始建妙因塔,歷經方遂、章堯相、黃流芳、李思恭多任知府,至萬歷四十年(1612)知府金本高任時迄工。塔旁原有妙因禪林,清咸豐年間兵燹。
二,建筑特色
1.結構形式:塔底設有4個門,但僅有一門可進入塔內,其余均為裝飾性盲門。古塔每層設有拱門、拱窗以及壁龕,塔內有螺旋磚梯直達塔頂。每層的拱門有虛有實,塔心室穹窿收頂。清溪塔內結構,它在二層和三層處有兩個梯口,可供人上下,通往每層的臺階25至29級不等。沿陡削的石階盤旋而上時可見諸層都設有佛龕。每層塔體也有區別,有的有復壁,有的有暗門,有的有碑記,有的有卷云紋飾的磚雕。塔磚由官府定制,刻有窯戶姓名(如“張玉造”“吳文造”),磚雕斗拱、須彌座束腰處的紋飾等展現了明代精湛工藝。
2.工藝設計:該塔呈七層八角樓閣式,通高55.7米,主體磚石結構,塔磚按池州府定制的規格由各窯署名燒制而成。塔底層筑砌低矮八邊形臺基,塔基上砌筑塔體,塔邊角砌立磚柱,塔外設置塔檐,以磚雕斗拱撐托,上蓋筒瓦。塔底平面呈正八邊形,邊長4.61米,塔徑12.15米,周邊長37.69米;塔基設磚制須彌座,束腰處有磚雕;開設三扇拱門,塔正門朝南,正門門洞上方鑲嵌磚雕橫匾,楷書“妙因塔”三字塔名,落“萬歷辛丑(1601)端陽立”款;東、西面各開一門,穿過拱門直抵塔心室;塔心室設壁龕,內嵌佛像(今無存);穹窿式收頂。塔體二層至七層形制與底層大同小異,均設拱門、盲門、拱窗、穹窿頂,塔七層設置木質頂撐,頂托塔剎;但塔體每層規格大小不一,自底向頂逐層漸收,比例協調、收分恰當,每層塔身高5米多,頂高5至7米不等。上塔通道設在東西兩側壁內,花崗巖石階或磚階作壁內折上式,每層臺階級不等,共159級臺階,其中一至四層登塔路線采取“脫節螺旋”方式,五至六層運用逆時螺旋踏跺。每層回廊與塔梯通道采用疊澀法與磚券方式,使塔外壁與內壁連為一體。層層設壁龕,內嵌佛像(今無存)。塔體鑲嵌留存多塊碑刻、題記,內容為當朝官員職務、姓名及設立時間。明崇禎十五年(1642)夏,該塔塔剎遭雷擊毀,塔身無恙;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隊炮擊清溪塔,該塔北部迎江面小面積坍塌,殘留彈痕數十處。
3.修繕:1982年原貴池縣人民政府簡易維修了塔門磚券、外塔壁與覆缽形塔剎;201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撥款對其整體修繕,并修復了該塔塔剎;2002年池州市人民政府搶救維修了塔心室佛龕、塔檐、塔頂等,增設了避雷等設施。
三,歷史文化價值
貴池清溪塔是江南地區明代磚石制作技術和佛塔砌筑技術鼎盛時期的作品,體現鮮明的時代建筑風格,系地方政府主持督造的大型公共地標性建筑。該塔是儒、釋、道三種文化交融的產物,系長江沿岸規模較大的七級浮屠,兼備佛塔、風水塔雙重文化屬性,具有舟船航行標志實用功能。該塔體量龐大,氣勢磅礴,設計精巧,造型優美,建造精湛,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并加以發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該塔坐落于長江岸邊,與優美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明清以來,許多文人雅士登臨該塔,抒情賦詠,留下許多珍貴的詩篇,如清代曹殿奇《清溪塔》詩:“嶙峋高塔倚遙天,拾級憑臨俯大千。雁影下投秋浦樹,漁歌遙帶杜湖煙。青蒼嵐影橋邊合,浩渺江流檻外旋。猶憶故人天際去,峭帆幾片斷云懸”。2019年10月國務院公布其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溪塔歷經400余年滄桑,見證了池州的歷史變遷與自然人文交融,其巍峨身影與傳奇故事永運流芳。
作者:王敏善,當代藝術家、知名撰稿人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