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賬上如此多的可動用現金或類現金,湯臣倍健此次拋出18億元理財計劃有其必要性,但亦折射出其主業萎縮之下未能找到新業務轉型突破口的無奈。
湯臣倍健(300146.SZ)4月11日發布公告,公司已分別通過華泰證券廣州琶洲大道營業部和中金財富證券廣州分公司開立募集資金現金管理專用賬戶,并披露了賬戶相關信息。
公告內容還提到,2025年3月21日,湯臣倍健董事會及監事會審議通過議案,同意公司(含子公司)使用不超過18億元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有效期自決議通過之日起12個月。
圖片來源:湯臣倍健最新公告
湯臣倍健此次利用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本質上是將資金以短期理財方式運作以獲取收益。然而,結合公司當前主營業務增長放緩、整體處于降本增效階段的背景,這一操作雖能貢獻一定財務收益,但也折射出業務現狀及戰略轉型的些許無奈。
理財高手加碼理財背后的無奈
據湯臣倍健2024年報披露,“公司2024年初募集資金理財和大額存單余額161,000萬元,2024年累計購買理財產品、大額存單、定期存款合計 363,000萬元,到期收回 344,000萬元,取得收益3,427.58萬元,期末未到期理財產品、大額存單、定期存款金額為180,000萬元。”
據此計算,湯臣倍健理財類投資年化收益率達2%,顯著高于一年期定期銀行存款利率。
截至2024年期末,湯臣倍健貨幣資金余額為25.97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余額達20億元。
面對賬上如此多的可動用現金或類現金,湯臣倍健此次拋出18億元理財計劃有其必要性,但亦折射出其主業萎縮之下未能找到新業務轉型突破口的無奈。
營業收入下滑27.3%,主業規模收縮
2024年度,湯臣倍健實現營業收入68.38億元,同比下滑27.30%,這是公司自2008年以來首次出現業績負增長。值得關注的是,2021-2023年期間,公司營收曾保持增長態勢,增速分別為21.93%、5.79%和19.66%。
從盈利表現來看,2024年歸母凈利潤為6.53億元,同比下降62.62%,這一降幅顯著高于歷史水平,此次利潤下滑也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回落至2015年前后的水平。
數據來源:Wind
2024年湯臣倍健主要產品線均呈現營收下滑態勢,其中片劑產品占總營收15.34%,營收同比下降41%;粉劑占比9.14%,下滑42.04%;膠囊產品占16.12%,下滑25.62%;其他產品占比最大達32.29%,降幅為20.19%。與此同時,各產品線的營業成本也相應降低,這一同步下降趨勢反映出公司似乎正在主動收縮業務規模。
數據來源:湯臣倍健2024年報
2024年,湯臣倍健前五大客戶合計銷售額為11.83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的17.29%,較2023年的19.30%下降2.01%。其中,最大客戶銷售額從8.83億元降至5.12億元,這一變化反映出公司大客戶銷售表現也有所減弱。
面對主營業務的收縮表現,湯臣倍健同步調整了利潤分配政策。2024年度,公司現金分紅總額由上年度的15.36億元下調至8.48億元,降幅達44.8%,同期基本每股收益也由1.03元下降至0.39元。
員工人數減兩成、高管大幅降薪
在業務規模調整的背景下,湯臣倍健2024年多項成本費用呈現整體下降趨勢。具體來看,稅金及附加從2023年的0.93億元減少至0.55億元,降幅達40.9%,直接反映了營收規模的收縮;成本管控方面,銷售費用從38.59億元壓縮至30.31億元,研發費用由1.79億元調減至1.49億元,顯示出公司在收入承壓時采取的成本優化措施。
2024年,湯臣倍健通過人員結構調整實施降本增效,年末在職員工總數降至2955人,較2023年末的3745人減少21.09%。從職能分布看,生產及技術人員由1018人縮減至806人;財務人員由127人調整為121人;銷售人員從919人減至743人;其他職能人員由1681人降至1285人。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未披露"其他人員"的具體職能構成,這部分人員占比卻達43.5%。
數據來源:新刊財經整理
2024年,湯臣倍健高管薪酬體系也出現顯著調整。公司披露數據顯示,高管團隊年度稅前報酬總額為1882.42萬元,較2023年的3561.96萬元大幅縮減47.15%。對比2023年薪酬水平,原年薪超500萬元的5位高管在2024年均出現不同程度降薪,其中,董事湯暉薪酬從825.57萬元降至225.36萬元,降幅72.71%;董事、總經理林志成由700.03萬元調整為230.98萬元,降幅67.05%;副總經理陳宏從500.04萬元降至305.28萬元,降幅38.94%;副總經理蔡良平由500.04萬元調整為353.28萬元,降幅29.35%;副董事長梁水生從500.03萬元降至348.21萬元,降幅30.37%。
數據來源:新刊財經整理
數據來源:湯臣倍健2024年報
在營收、利潤雙雙下滑的背景下,公司通過裁員、降薪、收縮業務來“降本增效”,但理財收益終究難以替代主營業務造血能力。若核心業務持續疲軟,過度依賴理財或系非長期主義之舉。未來,公司需在短期財務操作與長期戰略轉型之間找到平衡點,方能重振增長動能。
作者 | 沈言
編輯 | 吳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