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載守諾如初 萬里祭掃情動南疆 ——2025年清明歸途老兵朱豫剛陵園祭掃紀實
“誰活下來,就要替犧牲的兄弟盡孝!”——這是42年前南疆戰場上4名年輕戰士的生死約定。如今,62歲的長沙老兵朱豫剛用半生時光踐行這句諾言。2025年3月24日至30日,老兵朱豫剛第42次踏上廣西邊境的“歸途”,帶著13萬支鮮花、65000盞長明燈和10000面國旗,為7000余名長眠于此的烈士點亮“回家的路”。這場跨越時空的祭奠,不僅是一個人的堅守,更成為一場全民尊崇英雄的精神接力。
朱豫剛為烈士掃墓 劉海初攝
烈士陵園里的“候鳥”:42年風雨無阻回家路
廣西寧明烈士陵園松柏凝翠,794座墓碑靜默矗立。朱豫剛帶著侯志國、陸會榮等9名老兵,長沙擁軍愛國人士和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的多名志愿者俯身擦拭每一塊墓碑,輕輕擺上鮮花與長明燈來祭奠英烈。燈光如星,映照著碑文上一個個年輕的名字——他們平均年齡不足22歲,卻永遠定格在保衛邊疆的烽火歲月中。他如“候鳥”般年復一年奔赴廣西靖西、那坡、寧明、法卡山、龍州、匠止、南山、防城港8座烈士陵園,從青絲到白發,從未間斷。
朱豫剛在龍州烈士陵園為烈士掃墓 舒建國攝
生命承諾:用鮮血澆灌的精神傳承
這場跨越42年的祭奠,始于血與火的淬煉。1981年5月5日,戰斗打響了。當朱豫剛往陣地返回的時候,碰到了自己的戰友王幼連、高俊震、周幸福,王幼連說:“豫剛啊,這場戰爭會打得非常激烈,如果我們幾個誰活了下來,一定記住幫忙回去照顧下彼此的父母,每年到廣西來走一走,我們搞個這個約定行不行?”朱豫剛滿口答應。令朱豫剛沒想到的是,短短幾天時間戰友一個接一個的倒下,自己雖然身負重傷,卻成了唯一活著回來的那個人。當年在槍林彈雨中立下的生死約定,最終成為朱豫剛用一生踐行的誓言。
42年來,他先后為7位烈士父母養老送終。42年來,他從最初獨自祭掃法卡山烈士陵園,到如今帶著志愿者一起守護邊境8個烈士陵園。他——湖南老兵朱豫剛已經成為部隊精神教育最生動的教材。
從“一人之諾”到“萬人之志”:一場跨越時代的信仰接力
祭奠儀式上,朱豫剛與志愿者們一起擦拭墓碑、敬獻鮮花,為烈士換上嶄新的國旗,點燃象征傳承的長明燈。數千盞長明燈在陵園內亮起,寄托著對英烈的深切緬懷。這是朱豫剛特意準備的,他說要讓戰友看見今日的中國。
老兵朱豫強以深情的薩克斯獨奏《我的祖國》、《懷念戰友》等曲目,將追思之情推向熱潮。樂聲悲壯,枝葉沙沙,仿佛與樂曲共鳴,為長眠于此的烈士低吟哀悼。數千盞長明燈熠熠生輝,宛如當年戰士們堅毅的目光。
精神永續: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42年,足夠讓一棵樹苗參天,也讓一顆初心歷久彌堅。42年,滄海桑田,朱豫剛卻用半生時光丈量著從承諾到堅守的距離。42年,足以青絲變白發,卻沒能改變一個老兵的初心。他用半生時光告訴我們:精神不會褪色,英雄不會被遺忘。
朱豫剛的“清明歸途”早已超越個人行為,成為全民尊崇英雄的文化符號。正如那盞長明燈——烈士的榮光永不熄滅,民族的記憶永不褪色。2025年的春天,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場祭掃,更是一個國家對自己英雄的莊嚴回答:“山河記得,人民記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