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8日,白宮發言人萊維特證實,美國對華加征104%的關稅開始生效,國際經濟與政治格局因之波瀾再起。就在這一背景之下,蒙古國一則消息橫空出世,吸引全球目光。
日前,蒙古國議會批準了一項與中國合作建設新的跨境鐵路的協議。這條鐵路從蒙古國嘎舒蘇海圖口岸連通至中國內蒙古的甘其毛都口岸,全長19.5公里,主要用于將蒙古國煤炭出口至中國。其建設計劃被提上日程,蒙古第一副總理魯布薩尼亞姆稱,該項目將于今年開工,預計2027年完工,同時邊境兩側的煤炭碼頭也會同步竣工。
蒙古國(資料圖)
蒙古國是一個深居內陸的國家,地緣上僅有中國和俄羅兩個鄰國。在其發展進程中,對外貿易通道至關重要。長久以來,蒙古國試圖通過“第三鄰國”政策拓展外交與經濟空間。這一政策在冷戰后提出,旨在借助西方國家或國際組織,平衡與中俄兩大鄰國的關系。在其安全構想里,“第三鄰國”通常指向美歐等西方國家以及部分國際組織。
在蒙古的“第三鄰國”外交實踐中,美國占據重要地位。冷戰時期,受美蘇對峙影響,蒙古1987年才與美國建交。冷戰結束后,蒙美關系迅速升溫。1996年,雙方簽署《蒙美軍事領域交流與互訪協定》和《蒙美安全保障合作協定》,賦予彼此派遣部隊進入對方國家的權利。此后,雙方高層互訪頻繁,2004年蒙古總統巴嘎班迪訪美,確立全面伙伴關系;2005年美國總統布什訪蒙,深化全面伙伴關系;2011年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訪美,重申全面伙伴關系。此外,在美國推動下,蒙古于2011年7月開始擔任“全球民主聯盟”輪值國主席。
日本也是蒙古“第三鄰國”中的重要一員。1972年兩國建交,蘇東劇變后關系升溫。1997年雙方確定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伙伴關系”,后續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不斷重申該關系。2010年,兩國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印度同樣與蒙古保持密切往來,2001年蒙古總統巴嘎班迪訪印,簽署多項重要文件;此后雙方高層互動頻繁,軍事交流合作不斷深化。
蒙古國總理(資料圖)
在國際組織方面,1989年蒙古與歐盟的前身歐共體建交,雙方關系持續發展,蒙古爭取與歐盟簽署合作伙伴協議。在北約方面,20世紀90年代蒙古要求加入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2003年起派遣士兵參加北約領導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2012年3月與北約正式簽署合作伙伴協議。2004年蒙古成為歐安組織的亞洲伙伴國,2011年10月正式申請加入歐安組織。
然而,蒙古積極發展“第三鄰國”關系并未帶來預期的經濟飛躍。在經濟合作上,美國對蒙古援助有限且不穩定,合作項目多集中在政治與軍事領域,對蒙古經濟基礎建設和產業發展助力不足。例如,蒙美在能源開發合作上,由于美國企業注重短期利益,加上蒙古國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基礎設施短板,項目推進緩慢,未能給蒙古帶來大量資金與先進技術。日本雖然與蒙古建立了多層面合作關系,但日本企業投資集中在少數領域,且投資規模受日本國內經濟形勢和全球產業布局影響,波動較大。歐盟與蒙古的合作多停留在政策對話和援助層面,實質性投資因蒙古市場規模小、物流成本高等因素受限。
蒙古國總理(資料圖)
反觀中蒙合作,一直保持穩定且積極的態勢。在貿易領域,多年來中國始終是蒙古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場。2024年,中蒙雙邊貿易額持續增長,中國從蒙古進口大量礦產品,為蒙古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在投資方面,中國企業在蒙古基礎設施建設、礦業開發、制造業等領域積極布局。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中,中國企業參與蒙古公路、橋梁建設,改善其交通狀況,降低物流成本,為蒙古產品出口創造便利條件。在礦業開發領域,中國企業憑借先進技術和資金優勢,與蒙古企業合作開發礦山,提高蒙古礦產資源開發效率和附加值。
此次跨境鐵路建設協議意義重大。對蒙古國而言,這是經濟發展的新契機。蒙古國煤炭資源豐富,卻因交通瓶頸,煤炭出口成本高、效率低。這條鐵路建成后,將極大縮短煤炭運輸時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煤炭出口競爭力。據估算,每年可增加數百萬噸煤炭出口量,為蒙古國帶來可觀外匯收入,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大量就業崗位,促進沿線地區發展。對中國來說,可進一步保障能源供應穩定。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對煤炭等能源需求龐大,蒙古煤炭進口可豐富能源供應渠道,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同時,這將深化中蒙經貿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