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日前表示,以軍當晚對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納賽爾醫院進行空襲,打死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高級官員伊斯梅爾·巴侯姆(Ismail Barhoum)。卡茨表示,幾天前,被視為加沙地帶政府領導人的埃薩姆·達利斯被以軍打死,伊斯梅爾·巴侯姆隨后取代其成為哈馬斯在加沙的新任政府領導人。卡茨還稱,目前針對哈馬斯的打擊正在擴大,以軍將繼續展開襲擊,直到所有被扣押人員獲釋。
在加沙南部納賽爾醫院布滿裂紋的走廊里,攝像機鏡頭突然劇烈晃動。這位五天前剛接過加沙政府權柄的繼任者,連同醫院病房里二十六名醫護人員與患者,在以色列空襲的烈焰中化為聯合國傷亡統計表上的一串數字。這種戲劇性更迭在加沙早已不是孤例。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將這種"斬首行動"稱為"外科手術式反恐",但手術刀落下的地方,往往是掛著紅十字標識的醫院、擠滿避難家庭的學校,以及堆滿奶粉罐的救濟倉庫。
以軍對加沙實施空襲(資料圖)
短短一周內,加沙政壇經歷了兩次“權力真空”。3月18日,被視為政府領導人的埃薩姆·達利斯死于以軍空襲;5天后,繼任者巴侯姆在納賽爾醫院接受治療時,被導彈終結生命。以軍聲稱,二人均為哈馬斯核心成員,并指控該組織將醫院變為“指揮中樞”,利用平民作掩護策劃襲擊。然而,加沙衛生部門數據顯示,此次空襲造成至少2死8傷,哈馬斯強調巴侯姆當時“僅是患者”。半島電視臺曝光的實時畫面中,外科大樓已成廢墟,病床殘骸與醫療設備散落一地,引發國際社會對“沖突倫理”的激烈爭議。
有人說,哈馬斯內部出了叛徒,出賣了達利斯、巴侯姆、巴爾達維爾等人,這種推斷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以色列的摩薩德十分擅長搞滲透和策反,并能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殺死哈馬斯政治局前領導人哈尼亞,說明情報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我們也見識過以色列的“厲害”之處了——利用傳呼機、手機和對講機殺人于無形之中。換言之,除非哈馬斯領導人永遠躲在地下堡壘中指揮,要么學前領導人辛瓦爾一樣將自己打扮成普通士兵,否則根本逃脫不了以軍布下的“天眼”。
巴爾達維爾(資料圖)
以軍的“精準打擊”看似高效,實則加劇了巴勒斯坦民眾的苦難,為極端主義滋生提供土壤。哈馬斯領導層更替速度遠超以軍預期,顯示其組織韌性;而國際社會的雙重標準(譴責襲擊醫院卻默認定點清除)則暴露了地緣政治的虛偽性。若要打破僵局,需回歸“兩國方案”的核心:承認巴勒斯坦主權,停止對加沙的封鎖,并通過多邊談判解決安全與人道問題。否則,5萬亡魂的背后,只會是更多鮮血與仇恨的累積。
從地緣政治視角來看,巴以沖突的背后,交織著多方的利益博弈。美國長期地,奉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并且為其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經濟援助,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以色列在沖突當中的強硬態度。美國領導人拋出的“清空加沙”“接管加沙”等言論更是改變了沖突雙方及阿拉伯國家對加沙未來的預期。而阿拉伯國家內部立場出現了分化,這使得巴勒斯坦,難以獲得那種統一且有力的地區支持。這個時候伊朗等國公開支持哈馬斯,地區勢力的這種對立,讓巴以沖突愈發復雜難解。
特朗普和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巴以沖突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雙方繼續對抗下去,加沙地帶的人道危機將會進一步加深,整個地區的局勢也將變得更加動蕩不安。唯有通過和平談判,解決雙方之間的核心矛盾,才能為巴以人民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安全。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下,和平之路依然漫長而曲折。巴以沖突何時才能結束?加沙地帶的人民何時才能擺脫苦難?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去尋找一個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