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索馬里從中國手中接過26架嶄新的殲6戰斗機,卻留下一筆3310萬美元的“爛賬”。中國催債7次,甚至派員常駐索馬里,最終仍未能收回全款。這場橫跨冷戰與內戰的軍貿糾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戰火中的“救命訂單”:索馬里為何找上中國?
上世紀70年代,索馬里因歐加登戰爭與蘇聯決裂,失去了主要武器供應渠道。這個東非小國急需戰機補充戰力,卻因得罪美蘇兩大陣營陷入孤立。此時,中國成為唯一的選擇——殲6戰機脫胎于蘇聯米格-19,操作體系與索軍原有蘇式裝備無縫銜接,且價格僅為西方戰機的零頭。
1979年,索馬里副總統穆罕默德·阿里訪華,提出以“分期付款+蘇制發動機抵債”的方案。彼時的中國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這筆3310萬美元的訂單堪稱“及時雨”。
雙方約定首付1600萬美元,余款5年付清。然而,戰機交付后,索馬里卻開始了長達8年的“花式賴賬”。
二、七次追債:從“哭窮”到“漁業抵債”
中國首次催款在1980年,索馬里以“戰后重建缺錢”為由請求延期。此后7年間,中方代表多次飛赴摩加迪沙,卻總被搪塞:時而稱“政局不穩”,時而抱怨“外匯管制”,甚至提出“戰機老化,應減免債務”。
最戲劇性的一幕出現在1988年。索馬里提出用漁業資源抵債,允許中國漁船在其海域捕撈金槍魚。按協議,中國需派遣漁船作業28年才能抵清欠款。然而,1991年索馬里爆發內戰,新政府上臺后直接撕毀協議,抵債計劃徹底泡湯。
三、賴賬背后的索馬里困局
該國常年內戰,GDP不足百億美元,政府更迭如走馬燈。新政權常以“不承認前政府債務”為由甩鍋,甚至將中國催債小組晾在40℃高溫中數月。
當時中國軍貿經驗不足,合同缺乏違約追責條款。索馬里吃準中方無法動用武力討債,才敢肆意拖欠。
冷戰末期,美蘇對非洲影響力衰退,索馬里成“三不管”地帶。中國為避免激化地區矛盾,始終未采取強硬手段。
四、教訓:中國軍貿的“成人禮”
這場賴賬風波給中國上了深刻一課。首先將風險管控升級:此后軍售合同增設“預付款+信用證”條款,如阿根廷采購梟龍戰機時需預付30%。
此外增強技術保護意識,比如出口戰機改為專門外銷型號,核心系統與自用版區隔,避免技術泄漏。
而對政局動蕩國家采用“短賬期+實物抵押”,如沙特購買東風導彈時以石油權益擔保。
盡管損失了1700萬美元,中國卻借此鍛造出全球頂尖的軍貿體系。如今的珠海航展上,殲-10CE、VT-4坦克暢銷中東,中國已成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國。而索馬里仍在海盜與內戰中掙扎,那26架殲6早已銹跡斑斑,淪為沙漠中的鋼鐵廢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