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4日,廣州宣告解放之后,周總理就迫不及待地聯系葉劍英,希望他能夠把定居在香港的國民黨要員張發奎,勸回中國大陸。
令人詫異的是,張發奎卻婉拒了周總理要他“為新中國做貢獻”的邀請,并且還說道:“我既不會回大陸,也不會回到蔣介石那邊。”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張發奎始終不愿返回中國大陸?
在激蕩的革命歲月,張發奎究竟有過怎樣非同尋常的人生?
16歲加入同盟會,拒絕恩師拉攏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周總理先后讓葉劍英、李朗如等人,多次給張發奎寫信,勸他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
面對不為所動的張發奎,李濟深、蔡廷鍇等人也加入勸說的行列,可依舊無法動搖張發奎的決心。
當時就有人感到不解:張發奎究竟何許人也,值得周總理等人如此屈尊邀請?
倘若了解張發奎的身世,就不難發現:張發奎在國民黨中有著數一數二的資歷。
早在16歲時,張發奎便和同在廣東陸軍小學讀書的薛岳、葉挺等人結為摯友,秘密加入國民黨,幾人共同立誓,齊心協力,保國安民。
1917年,孫中山來廣州時,年僅21歲的張發奎成為了孫中山的便衣隊隊員,負責保障孫中山的安全。
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叛亂,炮擊孫中山住所。
為了瓦解孫中山身邊的警衛隊,陳炯明派張發奎曾經的校長翁式亮給他寫信,以師生之情、高官厚祿拉攏張發奎,信中寫道:“師生之情,愛護之心始終如一,希迅速來歸,免貽后悔!”
接到此信的張發奎勃然大怒,斷然拒絕道:“忠臣不仕二主,烈夫不嫁二夫!”
這種“不侍二主”的儒家傳統忠孝思想,雖為年輕的張發奎積累了名譽,卻也為他日后的人生悲劇埋下伏筆。
但這真的是張發奎晚年決心不回中國大陸的主要原因嗎?
青年時代多次反蔣,卻因看錯人貽誤終身
1925年,孫中山病逝后,張發奎繼承孫中山遺志,于1926年同葉挺一同指揮第四軍北伐作戰,在汀泗橋一戰中大破吳佩孚部隊。
張發奎本以為,國民革命的勝利近在咫尺,卻不料蔣介石于1927年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率先背叛革命,在南京另立中央。
蔣介石的背叛,令張發奎憤怒不已,于是他把自己和革命勝利的希望,押在了汪精衛的身上。
彼時的汪精衛,還積極采取“容共”的政策,在武漢成立國民黨中央政府,與蔣介石分庭抗禮。
當時的絕大部分人,都還不知道,這個曾寫下“引導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日后竟會成為比蔣介石更可憎的漢奸。
其實,張發奎沒過多久,就看到了汪精衛的真面目。1927年7月,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在“反共”立場上與蔣介石達成一致。
這場國共兩黨間的同室操戈,讓張發奎感到心痛不已,尤其是張發奎同葉挺指揮的第四軍中,有不少軍官、士兵,就是共產黨員。
因此在蔣、汪發動“清黨”時,張發奎并沒有積極響應二人,而是放了自己的這些部下一條生路。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爆發后,張發奎接到上級命令,要求追擊葉挺與賀龍,張發奎也是頂著壓力,帶兵回到了北伐最初的起點:廣州。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明事理”的張發奎,并沒有跟著葉挺等人一樣,加入我黨,走上真正革命的道路?
最主要的原因,是張發奎本人對孫中山有著誠摯的情感,加上他身為國民黨元老的身份,所以歷史并沒有給張發奎太多的選擇。
但這并不意味著張發奎徹底放棄了救國救民的道路。
在蔣桂戰爭、中原大戰中,張發奎多次聯系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進行反蔣活動。
此時的張發奎,始終還對國民黨抱有一絲希望。
在張發奎看來,只要換掉背叛革命的蔣介石,國民黨就可以再次煥發生機,實現孫中山的遺愿。
沒有科學的革命思想做指導,把革命勝利的希望寄托于個人成就的身上,這正是張發奎的歷史局限性。
可桂系在軍事上的節節敗退,以及蔣桂之間權力斗爭的爾虞我詐,讓張發奎希望挽救國民黨的心,徹底化為了灰燼。
中原大戰結束后,張發奎淡出軍政,過起了深居簡出的生活,直到1935年華北事變的爆發。
華北事變爆發之際,張發奎來到南京,當面勸阻他昔日的死敵蔣介石:“抗日是中國唯一的出路。”
正是因為張發奎的這一席話,1937年蔣介石破格重新起用張發奎,讓他擔任第二兵團總司令,指揮武漢保衛戰和粵北抗戰。
粵北抗戰結束后,張發奎看到蔣介石宣傳“粵北前線大捷”的戰報,他對部下感慨地說道:
“我看其他戰區也總宣傳大捷的戰報,我的戰區也不例外,這場仗我們有沒有打贏,我們自己心里難道沒有數嗎?”
晚年分析蔣介石敗亡原因,拒絕返回中國大陸
張發奎直言、敢言的性格,讓他始終深受蔣介石忌憚。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張發奎又做出了一個大快人心的正義之舉。
抗戰結束后,有不少漢奸從廣州叛逃至澳門地區,企圖避免人民的正義審判。
張發奎見狀,果斷封鎖穗澳邊境,禁止水果蔬菜出口,向葡萄牙當局施壓,最終讓葡萄牙批準將這些逃跑的漢奸引渡回國。
1946年,蔣介石一意孤行,挑起內戰后,不愿手上沾染同胞鮮血的張發奎,再次淡出歷史舞臺。
1949年1月,蔣介石即將敗亡之際,曾任命張發奎為海南特別行政區長官,希望他能夠負責海南防務,幫自己繼續割據,遭張發奎婉拒。
在此之后,張發奎曾聯合李宗仁,迫使蔣介石通電下野,希望促成北平和平談判,國共達成和解。
隨著北平和平談判的破裂,解放軍橫渡長江,張發奎知道:國民黨的時代已徹底結束。
1949年6月,張發奎前往香港定居,接受天主教信仰,從此徹底不過問政事。
在此之后,張發奎更是竭力避免返回臺北,躲避蔣介石可能對他的加害,他也沒有返回中國大陸。
或許,在張發奎心中,他始終認為自己未能繼承好孫中山的遺志,充滿了虧欠。
晚年的張發奎,曾在一次同顧維鈞的午宴上,總結國民黨丟失中國大陸的三點原因:其一是任用貪官污吏,其二是軍事無能,其三就是剛愎自用的蔣介石本人!
參考資料:
抗日戰爭紀念網:2018-10-07:實錄:胡志偉談名將張發奎傳奇的一生
柳州黨史網:2021-03-03:第四戰區長官司令部中共特支的活動——開展對張發奎及其高中級軍官的統戰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