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萬集裝箱滯港貨物重新流動時,人們才發現這場涉及萬億級市場的產業救援,竟是由中國零售軍團完成的聯合戰役。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僅4月就有23家零售企業簽訂總額超5000億元的外貿產品采購協議,這個數字仍在持續攀升。
當海外訂單斷崖式下跌,誰會為堆積如山的外貿商品架起生命通道?當全球供應鏈劇烈震蕩,誰能重構14億人的內需市場?這次,中國零售軍團給出了震撼答案。
2024年春季,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政策升級引發連鎖反應。海關總署數據顯示,3月出口訂單同比驟降38%,長三角、珠三角超過2000家制造企業面臨庫存積壓危機。
東莞某玩具廠倉庫堆滿印著"Made for Disney"的毛絨玩具,廠長李建國望著價值3億元的滯銷品徹夜難眠——這些按歐美標準生產的商品,既不符合國內3C認證,又缺乏中文標識。
浙江義烏小商品城商戶王慧敏的手機不斷彈出"客戶取消訂單"的通知,這位從業20年的外貿商第一次感受到徹骨寒意:"我們給沃爾瑪代工的收納箱,單個成本就比國內同類產品高15%,轉內銷根本拼不過價格。
4月12日凌晨,京東集團董事會通過特別決議:未來12個月專項采購預算上調至2000億元,重點消化家電、日化類外貿庫存。值得關注的是,這項決策背后站著從宿遷走出的"草根掌門"劉強東。
這位經歷過柜臺小妹、快遞員、CEO三重身份蛻變的實業家,在內部會議上力排眾議:"98年洪水我在中關村賣光盤,08年金融危機我咬牙建物流,這次絕不能看著中國制造的血汗爛在倉庫里。
阿里系零售矩陣的應對更具技術含量。盒馬鮮生CTO王曦率領300人團隊,72小時研發出"外貿轉內銷智能適配系統",能自動完成商品標簽合規改造、價格體系重構、消費場景匹配。
這套系統讓某外貿服裝企業3萬件歐美版型襯衫,經大數據測算后改造為適合亞洲人身型的爆款單品,在華北市場單日售罄。
永輝超市的冷鏈車隊深夜駛入青島港,直接對接滯港凍品;華潤萬家啟動"廠超對接2.0",免除所有渠道費用;銀座集團拿出20%的黃金陳列位打造"出海優品專區"。
這種集體行動讓人想起2008年家電下鄉的盛況,但本次戰役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直播電商實時消化庫存、智慧物流精準觸達縣域、區塊鏈技術確保溯源透明。
在知乎"如何看待零售巨頭集體采購外貿產品"的話題下,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這種應急措施可能延緩產業升級,企業不能總指望救市。"
而實戰派企業家曹德旺反駁:"保住制造業火種比討論理論更重要。"網友@經濟觀察者 的質疑引發萬次轉發:"低價傾銷外貿庫存會不會沖擊本土品牌?
"對此,京東零售CEO辛利軍曬出數據:通過C2M反向定制,某外貿家電單品改造后溢價率反而達到27%。
當零售巨頭們收攏五指攥成重拳,我們是否看見了市場經濟另一種可能?這些曾在你死我活競爭中廝殺的企業,用行動證明:中國商業文明的底色里,永遠流淌著"達則兼濟天下"的古老智慧。
這場集體救援留給時代的思考,或許比拯救的數字更珍貴——在全球化逆流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商業力量?
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本文取材網絡,如有侵權,請勿舉報,告知本人將立即刪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